刘 昌 裕
(中铁武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4)
铁水联运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综合运输方式,通过交通具有实现货物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组织的无缝衔接,它具有较高的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降低的能量消耗,并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优点[1]。湖北省有着“千湖之省”和“九省通衢”的美称,不仅有着丰富的港口资源,还拥有武汉、襄阳两大铁路枢纽,铁路资源优势巨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使湖北具备了大力建设发展水路、铁路铁水联运的基础优势条件。
湖北省铁路网“四纵三横”,“四纵”是:焦柳线、既有京广线、京广高铁、京九线及在建蒙华铁路;“三横”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货运通道和长荆、麻武线组成的客货运通道[2],在我国铁路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营运里程和水运量全国占比位居前(见表1)。列湖北九省通衢、江河交错,同时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位于长江流域沿线的武汉新港、宜昌港、黄石港、荆州港占据是全国主要内河港口行列,汉江流域的沿线的襄阳港是全国地区性重要港口之一。湖北发展铁水联运将为货主提供高效的运输服务,完善全省的综合运输体系。
表1 湖北省交通概况统计表
湖北省既有铁水联运港包括武汉新港、宜昌港、荆州港等航运大港,目前既有及开工在建的项目共计16项。湖北省目前共有各类专用线及专用铁路244条,以煤炭、钢材、建材、化工等货物运输为主,主要分布于京广线、焦柳线、武九线、长荆线沿线,2017年各类专用线及专用铁路共完成货物发送量2 914万t,货物到达量7 168万t,发送量占全省货物发送量的72%,到达量占全省货物到达量的80%。
根据湖北省各港口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对主要港口主要港区功能分工、港区主要承担的货物类别和腹地经济发展等综合分析研究,在确定铁水联运的港区选址情况下,对重点港区的港口吞吐量和铁水联运量进行分析预测。
武汉新港早在2010年货物吞吐量即突破1亿t,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首个“亿吨大港”[3]。武汉新港资源整合进一步深入以及阳逻港区得到快速建设发展,经预测有铁水联运的港口近、远期铁路集疏运量分别为2 710×104t,4 730×104t。
荆州港是武汉港和重庆港后,长江中上游的第三大外贸集装箱港口。江陵港区铁路蒙的规划和建设的背景下,依托国家“北煤南运”的政策,发展以能源、大宗散货为特色的多式联运、物流中转功能的铁水联运示范港区。经预测近、远期铁路集疏运量分别为1 520×104t,3 290×104t。
宜昌港是长江中上游和湖北省重要的铁水联运港和重要水路运输中转枢纽港。经预测近、远期铁路集疏运量分别为2 330×104t,3 750×104t。
根据现状统计和研究年度铁水联运量预测,湖北省研究年度铁水联运量将较现状有非常大的增加,近期增加量为6 912×104t,远期增加量为14 218×104t(见表2)。
表2 新增铁水联运量表 104 t
湖北省目前各大港口整体发展迅速,以武汉新港引领核心,荆州港、宜昌港、襄阳港等铁水联运港口为辐射,重点发展武汉阳逻、宜昌云池、荆州盐卡、襄阳新港等集装箱和散货等大型港口地区,依托港口兴建货运站场和港口集疏运特殊渠道,开发铁水联运项目,并延伸港口腹地。
从湖北铁水联运现状来看,除了部分港口(港区)发展较好外,其他城市港口铁水联运发展缓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湖北省在铁水联运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不够完善,铁路、港口等上下游相关部门还未得到有利协调,铁水联运相关配套设施投入还未跟得上港口运输的发展。个别中小企业自发零星地开展铁水联运运输,在此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也得不到来自政策上、官方形式的职能部门的帮助,运输业务无法形成有效规模。
受到湖北连接部分港口城市的局部内河航道等级较低,通航能力(或季节性通航能力)不足的制约,造成了水路运输发展滞后,影响到后续铁水联运整体运输发展。
湖北省内部分铁水联运相关专支线项目进度滞后,制约港口(港区)疏港能力。湖北区内部分疏港铁路项目建设进度已滞后于地区港口(港区)的发展,部分项目尚未立项,项目进度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铁水联运港口对经济腹地货源的进一步吸引,制约了铁水联运的发展。
部分港区码头泊位布置与卸载线路存在垂直关系,导致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装卸线有效长短减小,限制了最大取送车数量,不能满足系统化地整列装卸要求,且运输调车作业交叉互相干扰[4]。此外,铁路和水路联合运输信息沟通不顺畅,目前,信息管理平台不兼容,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货车周转效率,导致港区内部的“点”与疏港铁路通道的“线”能力不协调。
湖北各市县地方政府应协同中国铁路总公司,从整体优化湖北省铁水联运布局角度,按照布局合理、统筹兼顾的原则,依托既有丰富的铁路运输和水路港口运输资源,布局全省各大铁路直通港口方案,使得各枢纽节点由“点”成“线”,最终连结成“面”。例如,武汉阳逻港和黄石港的集装箱运输,短期内可以采取铁公水联运的方式,长期应通过港口修建铁路专用线的形式,连接铁路运输节点和港口运输节点。
构建“两主两辅”的铁水联运平台,即:以阳逻港为主、黄石港为辅打造集装箱铁水联运中心,以枝城港为主、荆州港为辅打造散堆装货物铁水联运中心;充分利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地域优势、纳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政策优势及阳逻港先进的作业设备、信息系统优势,联合滠口货场打造全国内陆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中心。在干散货物运输方面,充分利用铁路直通枝城港、荆州港的优势,以及枝城港、荆州港区设施设备、场地等,开展煤炭、矿石、化肥等货物的铁水联运。
铁水联运需要各方部门协调一致,由于各方信息无法实时共享,极大地制约了铁水联运的发展,因此,对于铁水联运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存在迫切需要。铁水联运运输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构建信息使用标准的信息技术共享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铁水水路运输的过程中提供货物、仓储、装卸、配送、堆场等相关信息[5]。
以湖北省铁水联运建设为载体,打造标准化铁水联运示范工程,系统至货源的组织,细至铁路与水路联合运输车辆的调配等环节。湖北省各地市港口(港区)要实现路港联合办公,完善铁水联运业务流程,逐步实现程序标准化,利于远期铁水联运在全省其他港区的有效推广。
湖北省水运资源、铁路资源丰富,但缺乏铁水联运统筹规划的统一性。立足于国家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湖北省位于全国多条交通线路汇集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是铁水联运的发展必将迎来良好的机遇。内部完善强化一批铁水联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铁水联运物流通道,形成以武汉、荆州和宜昌为核心,覆盖全省的铁水联运网络。对外积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和兄弟关联省份的项目合作,优化服务体系,力争让湖北省铁水联运成为中部地立足于国家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区的领头羊,提供高效的物流集散和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