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留学生来华求学踊跃一带一路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

2019-08-04 09:37余丽
中国对外贸易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丝路智库

余丽

5月29日,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的指导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的“一带一路”全球导师计划启动仪式暨《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70年进展、潜力与建议》主题研讨会在人大重阳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利用以人大重阳为代表的知名国际智库的全球网络资源,对“教育+智库”这一全新“一带一路”教育联通模式的积极探索,是为积极落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关键举措。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国

在启动仪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丝路学院院长杜鹏教授表示,201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丝路学院,有来自72个国家的336位申请者报名,择优录取了其中的72位。2019年外籍学生报名人数比去年增长了6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报名人数显著增长。

作为国内高校中首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授予学位的实体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开设当代中国研究全英文硕士项目,学制两年,分为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法律、中国文化四个研究方向,均授予法学硕士学位。学院精心设置安排课程,让学员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帮助学员深入了解中国社情民意,更快地适应学习、融入生活。

杜鹏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全球导师计划启动仪式,这是丝路学院创新办学迈出的重要一步,教育联通与智库网络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院长助理杨清清在此次发布会上具体介绍了《培养全球栋梁之才——来华留学事业70年进展、潜力与建议》报告的亮点。报告全面回溯了70年来,来华留学与海外人才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探索历程,逐步发展到今日蔚为大观的规模与水平。

来华留学主要是在1979—2012年迎来了蓬勃发展期,在此期间,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国,其接受留学生的院校数量也达到千余所。从2013至今则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进入了新时代全面推进期。加入WTO以来,中国已从留学“边缘国”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留学目的国。中国为世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栋梁之才。譬如,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就培养了5位总统、1位副总统、1位总理、8位国防部长。

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国际教育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有能力办好国际教育。开展针对海外人才的留学教育事业绝非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权,新中国即便在立国之初以及某些最困难的历史时期,也都積极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留学生培养工作,既为留学生生源国培养了杰出建设者、领导人,也从青年交流、人文教育交流、民心相通等层面夯实了双边关系的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工笔画2.0时代”,无论是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还是实现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各项建设都需要有来自中国与参与国的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可持续地投入到这项千年大计之中。因此,加强国际人才来华留学工作的开展,系统且可持续地培养高素质的海外人才,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对中国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稳步打造能够满足时代需求、能够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海外精英人脉,乃当务之急。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一带一路”全球导师。她表示,学校教育师资和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发挥学员五湖四海的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结合自己本国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学,边学边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国别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学员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观点,并将这些思想指引而广泛传播的能力和机会。这样才能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输送智库,建立牢固的人文关系,完善“一带一路”理论体系。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认为:“我们要有更多的启动项目去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才是中国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在这个竞争性非常强的世界当中,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才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应及早采取行动,如果行动太晚的话就来不及了。”

葡萄牙前欧洲与外交事务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级研究员布鲁诺·玛萨艾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其中支柱都取决于人文交流,中国也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去理解全球各个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的话,如果不能帮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其他目标,经济、政治等等方面都无法实现它的目标。如果人们不能理解中国的集体模式,他们肯定会抗拒中国的一些项目,他们会有抵抗和烦燥的情绪。”他表示,丝路学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帮助中国更好地理解、了解世界。“我们以读书、看视频了解中国是不够的,你需要切身了解一下才能体会。”他补充道。

来华留学教育的亮点和潜力

中国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与综合国力上升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在国际留学市场所占份额稳步提高。

“一带一路”效应明显。十八大以后,中国建设与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深刻影响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的分布。6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学生对来华留学明显更加积极踊跃,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不过与此同时,来华留学事业也存在一定不足,这也正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努力的方向。

从生源国分布来看,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则较少。近年来,亚洲、非洲以及不含美国的美洲国家来华留学生共占77.05%。来自美国、欧洲以及大洋洲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则占比22.95%。如果不考虑国家间外交关系、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传统友谊等因素的影响,而仅仅从留学市场吸引力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高等教育在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知华”能力上仍有巨大潜力。当前,中国学界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利于民心相通、夯实友好关系存在高度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民族宗教形势,以及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限制性因素,共同导致来华留学生“知华”培养上的种种不足。

来华留学生就读高校在中国的地域分布上仍欠均衡。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整体水平趋于合理,但来华留学生就读高校在地域分布上仍欠均衡。这与当地教育资源分布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目前,京津、华东、中南地区是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增长点,而西北、西南等地区的高校则相对弱势。

就业支撑体系、奖学金效用、留学生教育质量亟待提升。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和奖学金比例虽逐年提高,但就业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奖学金效用较低等问题仍普遍存在。

国际人才培养要稳中求进,加强品牌效应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2.0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应探索新路径。为此,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建议更多的智库人才投入到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2013年以来,一批有科研实力、有丰富国际交流经验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脱颖而出。这些智库人才中有不少也长期活跃在中外人文交流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熟悉外国国情、民情,知道如何与不同职业、背景的外访人员打交道,并有效地将中国理念、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地进行国际传播。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前沿設计课程方面,建议广泛开设留学生通识课程(必修学分),聘请智库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利用他们国际交流技艺,与留学生们用国际通行的、外国人士喜闻乐见的讨论课等形式,进行平等的、学术性的交流,通过“趣味辩论”等多种形式,使留学生更了解并认同中国。另外,在教学之外,智库还可利用广泛的国际人脉资源与合作网络,在外国知名师资聘请、留学生招生、国际交流活动等多领域全面投入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专长。

建议加强中国国际教育的品牌特色塑造。打破目前中国机构、高校各自推出海外人才来华留学项目互不统属、特色不够鲜明、“重复建设”等不利现状,有的放矢地打造依托各自优势学科和传统口碑的特色来华留学品牌。宜加强对中西部有资质的高校的投入,发挥其区位优势,在留学事业与当地发展间建立良性循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

建议稳中求进、宁缺勿滥地提升来华留学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学生来华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急于求成。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目前正从数量式提升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美关系趋于紧张,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高校、教育机构的全面合作。同时练好内功,为留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师资力量,深化建立留华学生的校友与国际人脉网络。

着重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师资水平。留学生教育,教学与师资是关键。因此可在有资质的高校积极推广针对留学生的双语课程。同时还需加强对高校师资的培训,提升其双语授课能力,扩充教学队伍。在大力开展英语留学生项目和双语专业教学的同时,通过提供奖学金、组织实习等多种制度性手段,激励来华外国留学生积极学习与应用汉语,最终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未来人才。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智库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