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主流媒体热议“娘炮”之风

2019-08-04 09:3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娘炮第一课品格

2018年9月1日是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播出的日子。在节目开始前,《开学第一课》的官方微博为了提升节目关注度,邀请了一众明星来宣传,其中不少人被指“娘炮”气息严重。而在节目开始后,进行开场表演的四名清秀型男艺人再次遭到家长们的吐槽。不少家长表示:“这些小鲜肉没有一点阳刚气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

该事件也引得《人民日报》、《半月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发声,将当今社会“娘炮”之风盛行当作一个公共话题展开讨论。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就发文称:“‘娘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一个男子着装像女性,就让他无法在社会立足……而且在多元化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包容这些并不一定是主流的现象。”而《北京青年报》则认为:“如果放任‘娘炮之风劲吹,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娘炮为荣,社会就会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国家就会越来越缺乏英武之气。如果‘国力苶弱,武风不振,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多维解读

“娘炮”之风当休矣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作品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即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变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的审美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的外形或許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其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正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的“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猜你喜欢
娘炮第一课品格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这个男人有点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