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强小磊
摘要:分析解答动态问题时,应注意“动静”结合;解答作图存在性问题时,要重视论证图形的存在性;在解答中,要高度重视暴露思考过程与解答方法.
关键词:动静结合;存在说理;暴露思考过程
l 题目呈现
题目 (2018年陕西省中考第25题是[1])
问题提出 (1)如图1,在△ABC中,∠A= 120°,AB =AC =5,则△ABC的外接圆半径R的值为____.
问题探究 (2)如图2,⊙0的半径为13,弦AB= 24,M是AB的中点,P是⊙0上一动点,求PM的最大值,
问题解决(3)如图3所示,AB、AC、BC是某新区的三条规划路,其中AB= 6km,AC= 3km,∠BAC=60°,BC所对的圆心角为60°.新区管委会想在BC路边建物资总站点P,在AB、AC路边分别建物资分站点E、F.也就是,分别在BC、线段AB、AC上选取点P、E、F.由于总站工作人员每天要将物资在各物资站点间按P→E→F→P的路径进行运输,因此,要在各物资站点之间规划道路PE、EF和FP.为了快捷环保和节约成本要使得线段PE、EF、FP之和最短,试求PE+EF+ FP的最小值(各物资站点与所在道路之间的距离、路宽均忽略不计).
2 题目解析
解 (1)利用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易得R的值为5.
(2)如图4,连接OM,OA,OP,延长MO交⊙0于点P.因为M是弦AB的中点,所以OM⊥AB,AM=1/2AB=12,则OM=5.
由图易知:PM≤OM+ OP=OM+ OP=MP=18.当点P运动到点P时,PM取得最大值,最大值是18.
对于第(3)问的解答,其思考过程,应分如下两个主要环节:
2.1 用“静与动”相互转化的方法探索初步的解法
解决三条线段之和最短问题通常的思路是:设法将三条线段转化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5所示,假定E、F、P三点就是所定的三点(是解答作图问题的起步[2],属静态思考范畴),根据解答此问题的基本思路,可作点P关于AB的对称点P′,点P关于AC的对称点p″,于是EP= EP′,FP=FP″.求AEPP的周长可转化为P′E+ EF+FP″的长.若要P′E+ EF+ FP″的值最小,则P′、E、F、P″四点共线.连接P′p″,由于E、F是动点,所以只要点E运动到点E′,点F运动到点F′,就有P′、E、F、P″四点共线(属动态思考范畴).
另一方面,连接AP、AP′、AP″.因为∠BAC= 60°,由对称性有AP=AP =AP″,∠P'AP"= 120°.
所以AAP′P″為120°的钝角等腰三角形.要P′p″最短,则应满足AP′的长最短,即AP的长最短即可(静态思考).
由于点P是BC上的动点,点A是BC所在圆的圆外一点,设这个圆的圆心为0,那么从整体角度来考虑,问题就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一点的最短距离问题(从动态角度看,问题转化为圆中一个基本问题).所以点P应是OA连线与⊙0的交点,此时AP线段的长应是最短的.这时应解决的问题是:点P在BC上吗?
2.2 用“直观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说明问题的存在性
如图6所示,从直观角度看,点P在BC上.要准确说明点P在BC上,应进行论证.简单说:因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是从假定E、F、P三点满足条件开始的,找点P是从BC所在圆来分析的.
连接BC、OB、oc、OA,设OA与⊙0相交于点P.
因为AB= 6km,AC= 3km,∠BAC= 60°,BC所对的圆心角为60°,则AB的中点到A、B、C三点的距离均为3km,所以∠ACB= 90°,则∠ABC= 30°,ABOC为等边三角形.
说明 点P在BC上有如下两种方法:
方法1 在四边形ABOC中,因为∠ABO= 90 °,∠ACO =90 ° +60 °= 150 °,所以OA在四边形ABOC内部,即点P在BC上.
方法2 因为点B到AC的距离为BC =AC.tan60 °=3√3.
又因为AB=6,OB =3√3,则OA= 3√7.
从过程上看,解答动态问题时,应注意用“动与静”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答作图存在性问题时,要重视说明图形的存在性,否则总有不完善之处.从让学生掌握解答方法角度上分析,解答中要注意暴露分析、思考过程与解答方法,
参考文献:
[I]杜志建.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汇编.45套数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8.
[2]朱德祥.初等几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