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效支点”, 让学生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2019-08-03 03:11顾天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顾天明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找“支点”,助推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情境“趣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数学活动,实践“疑点”能引领学生的辨析性数学活动,反思“味点”能引导学生的整理性数学活动。一个“好的支点”,往往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教师牵制、钳制下的“被动参与”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叩开数学之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内生式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支点;深度发生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找这样的“支点”,助推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一个“好的支点”,往往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教师牵制、钳制下的“被动参与”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叩开数学之门,点燃思维之火,放飞数学思维。

■一、把握情境“趣点”:激发探究性数学活动

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媒介。作为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数学知识寓于情境之中,作为情境的一种质素,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点”“兴奋点”,让学生亲近数学。同时,情境往往是链接数学新知与学生旧知的桥梁,因而具有一种内在的思维张力。这种具有张力的思维情境,往往能引发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探究活动。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苏教版三下),笔者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有学生认为,可以将长方形剪开,然后与正方形重合比较;有学生认为,可以减去正方形的一部分,然后与长方形进行比较;有学生认为,可以将两个图形都剪开,然后进行比较;还有学生认为,可以将两个图形放置到方格图中,然后进行比较……这时,笔者变换情境,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广场,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广场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新的情境与原有的情境认知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这样的认知:必须探寻更为简便的算法,才能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前,学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而踏上了探究数学新知的征程。

所谓“支点”,就是“杠杆转动时起支撑作用的点”(《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比喻事物的中心、关键等。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化的支点往往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扶手”,是学生数学思考、探究的“撬棒”。找准情境“支点”,能优化数学教学生态,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生式发展。

■二、针对实践“疑点”:引领辨析性数学活动

如果说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活动,那么实践就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探究。换言之,实践所引发的数学活动是一种深度性、体验性的活动,往往能让学生进行仔细辨析。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实践,从而给学生创生一个体验性、质疑性的支点。如此,学生就能将丰富的数学实践内化为自身的学习体验,并形成实践的经验。重视实践,就能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的客观规律。

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苏教版三上),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内涵,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结构性的素材,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等,让学生“对折”“展开”。在操作性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所谓“轴对称”,就是“图形通过对折能完全重合”。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的本质内涵之后,笔者让学生借助实践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辨析。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通过对折一个普通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实验确证;有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同样也借助对折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菱形)进行实验确证。对立的两方,都用自己的实验方式对相关的图形进行实践,从而形成了令人信服的数学结论。在实践交流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轴对称性有了辩证性的认识,即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是轴对称图形。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模糊的数学认知变得清晰了、肤浅的数学认知变得深刻了。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动手做,更动脑想、动眼观察。通过层层深入地实践、剖析,再实践、再剖析,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纵深处推进。如果学生通过实践,认识还没有走向深刻,就必须针对实践的疑点、盲点等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认识走向睿智和深刻。

■三、反思知识“味点”:引导整理性数学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包括实践性、探究性活动,而且包括整理性活动。实践不是学习的终结,实践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阶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这就需要反思、反刍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反省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回顾知识的学习历程,助推学生对已有知识、已学知识等进行整理,以激活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学《运算律》(苏教版四下)后,笔者发现,有学生只是一味地练习,对一些运算律没能有意识地自觉运用,或者运用时常常张冠李戴。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整理、反思:交换律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律有怎样的特点?分配律又有怎样的特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运算律进行重新审视,尤其审视它们独特的地方。通过整理、反思,学生对各种运算律进行品味: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中也可以出现减法、除法,但在交换的时候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进行交换,改变的是数字顺序;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中只有清一色的加法、乘法,改变的是计算顺序;而乘法分配律中既有加法或减法,同时又有乘法。通过整理,深化学生对运算律的认识、理解。反思知识“味点”,不仅要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一般性回顾、重复,更要深究数学知识的本质、思路、策略、思想、方法等。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品味、整理,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无意转向自觉。

建构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支点,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作为教师,要站在学生“学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视角去设计教学,通过数学探究、辨析和整理,帮助学生逐步生长数学智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指导成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发现。如此,将生成、发现和探究的责任向学生转移,抵达“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