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思
[摘 要]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仅依靠记忆与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特别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多位数加减多位数的基础。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可见练好口算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口算能力;低年级段;培养策略
一、常见的几种口算错误原因
1.口算方法没掌握
“23-17”这道题,学生常见的错误答案是14。访谈后发现学生是这么算的:先算7-3=4,再算20-10=10,最后10+4=14。这位学生正是20以内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好,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①字迹潦草。个别学生不注意字迹端正,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数字写得不规范的不良习惯,如把“4”写得像“6”,甚至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②审题不仔细。有的学生审题速度过快,提笔就算,匆匆忙忙完成题目。如把除法算式“45+4”看成“54+4”,数字错了,算式结果自然也就错了。
3.心理原因
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家庭满足了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却忽略了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一遇到不会的地方,常常会放弃努力。
二、口算能力培养的方法
根据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翻阅《数学课程标准》,发现课程标准已给出指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计算,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体验计算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显然,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瓜熟蒂落、步步推进的过程。因此,笔者本着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以“情境—巩固—活动”为抓手,层层递进,提出以下几点口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1.教学中理解算理
学生理解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渠道地让学生理解算理,有序地说出口算步骤,内化为自己的计算方法,确保思考过程的清晰。
(1)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动手操作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也更符合低段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比如,教学“8+5”的时候,在学生独立摆一摆的基础上,教师再摆给全班同学看,边摆边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這样把形象的操作过程和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起来,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
(2)引导分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适时的趣味引导能起到助推的作用。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9+4”该怎么计算呢?有学生提出:有9盒酸奶,先放进去1盒凑成10盒,4盒放进去1盒还剩3盒,10加3等于13,一共有13盒酸奶。这时候,老师马上接着说:像这样把9先凑成10,再进行计算,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通过这样的类比分析,老师引导,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
(3)直观演示
在教学“8、7、6加几”的时候, 8+5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后,紧接着PPT动态演示:8根小棒加上5根小棒,先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小棒,2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成一捆,5根小棒还剩下3根小棒。1捆和3根合起来就是13根。8加上2等于10,10再加上3等于13。电脑直观演示呈现出整个计算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清楚理解“凑十法”,夯实算理。
2.练习中形成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意训练的额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可见,练习不仅要适度,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练习。
(1)课内练
教师在课堂内可以设计“开火车”“夺红旗”“摘苹果”“闯关”等形式,不仅让口算趣味起来,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用视算训练,还可以采用听算训练的形式,同桌互相出题和师生互动。比如,每周选取2节课,利用3~5分钟的课前时间进行练习(老师报算式,学生口头回答结果),持之以恒,有效提高学生口算水平。
练习的内容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也就是说,练习还有层次性,练习题的编排要仔细推敲。例如,练习环节可以按照“巩固—提升—拓展”的思路设计习题。
(2)课后练
在作业中加入口算20道,学生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再做20题。可以采用亲子互动的方式,由家长统计正确率和时间,于期末的时候上交统计表,取前5名,评选出“口算明星家庭”。也可以让家长与孩子对答式练习口算,家长报算式,孩子回答,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反应力。以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提高口算能力,体验成就感。
教师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式整理在一张纸上,发给后进生,要求贴在书本第一页、门后或床头,同时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也贴起来,让学生每天翻开书、进门、睡前、早起或进教室,都能够看一看、读一读、记一记,时时刻刻接触口算。
(3)好习惯早培养
低年级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十分必要。学生在拿到口算题的时候,先看清楚算式中的每一个符号、数字,再确定使用哪种算法,下笔的时候,书写要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教师批改作业尽量面批,书写潦草的话,当面纠正。学生反馈口算练习的时候,展示书写工整的练习纸,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表扬,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书写也是有关注的。长此以往,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3.活动中激发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动,好胜心强,喜欢被表扬。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活动的形式以比赛为主,有班级个人赛,也有年级团体赛。
如,在班级中举行一月一次的口算比赛,限时10分钟,200道题,比一比谁在单位时间内做对的题目最多。比赛一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很努力地在做题,一个、两个、三个……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同时,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按照口算题的难易程度,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可以获得“口算小能手”的称号。在班级内举行颁奖典礼,贴出奖励“口算小能手”的喜报。这样,口算优秀的孩子得到了肯定,落后的孩子看到了,就有了向上的动力,也向“口算小能手”看齐,潜移默化中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教师给“口算小能手”拍照留念,在家长微信群内表扬,获得家长点赞回应,放大了班级口算比赛的正面影响力。家长在学生放学回家后,或表扬孩子获得“口算小能手”称号,或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许,是学生建立自信心的另一只推手。最后,教师记录下每周一次的比赛情况,不仅关注学生的进步,还可以发现班级“尖子生”。其中,“口算小能手”又可以作为班级的“种子选手”参加学校的口算团体赛,为班级争取荣誉。
从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到口算乘除法,口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总之,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依照“理解算理—形成技能—持久的兴趣”的思路,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相信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