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教育信息化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9-08-03 02:55杨小波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融合数学

杨小波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展示思维过程、及时反馈评价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融合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要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与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教育信息化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利用教育信息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有效的。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而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从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求总数应用题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小猫捞鱼”的教学课件。设计时,在尊重课时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设计出“一小猫右手提小桶,左手提捞鱼网,蹑手蹑脚地走到鱼缸前,伸手捞出5条金鱼放到桶里”的情境。这时,显示鱼缸中还有9条鱼在游动的画面,画面定格后,首先要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学生讲述后,画面展示出应用题的问题,学生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时,又出现了小猴摘桃子等画面。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极高的兴趣指引下发现问题:捞出了5条鱼,鱼缸里还有9条鱼,原来的鱼不就是5+9=14(条)吗?从而总结出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教育信息化具体展示思维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难以用语言表达,甚至不能用语言准确定义的图形信息以及抽象的理论、复杂的空间结构,转化成文字、图像、三维动画、音频音像等各种教学信息,与原生态教学情景相结合,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和认知方式。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过去接触的都是直线图形,圆是曲线图形,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新知识的矛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障碍。如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是学习中的难点。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剪拼或用实物模型演示割拼法,由于分割的份数不够多,拼成的图形只能是平行四边形,不够准确。因此,笔者设计用多媒体演示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演变过程:分别把圆面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进而想象出把圆面等分成128份、256份等情形,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将圆的周长和半径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学生很快就能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圆的周长的一半,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很容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得以渗透,思维得以延伸。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及时反馈评价效果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和测验才能了解到,而且要批改完并发下去之后,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这就错过了发挥练习作用的最佳时期。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课堂练习进行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教学及时调整方案提供有利的学情。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只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便能一清二楚了。这样,错误的度量方法得到及时改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在线练习,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在线作业平台,或是在线调查工具等,都可以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中。如我们经常在“人人通”“作业盒子”平台上布置作业,学生通过在线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教师也能精准地了解全班学生的作业情况。

四、利用教育信息化方便快捷地移动板书,提高课堂效率

当今,电子书包、微课、慕课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闯入”课堂,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如点阵数码笔,它是一种新型的撰寫工具,主要依托于数字光学点阵技术,重要的构成部件有压力传感器、摄像头、数据存储器、蓝牙等通信。所用的纸张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纸张不同,它是在上面印了一层隐形的格子图案。其工作原理是:当我们用这只神奇的笔进行书写时,笔尖的压力传感器会被触发,此时,内置的摄像头会以每秒一百帧的速度将学生的书写痕迹随即录制下来,最后将所获取的照片通过蓝牙向外输出。

我校苏老师采用点阵数码笔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搭配”时是这样做的:课前准备,苏老师与学生采用点阵数码笔与相应的答题纸;课堂中,苏老师通过在纸上板书,实时呈现纸面书写痕迹。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教师不再局限于那三尺讲台,能走入学生中去,移动板书,实现数字化同步教学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件资源共享课堂,师生共用,展示教学方法,使得原来45分钟的内容只要30分钟便能讲完。在教学中,苏老师要求学生们搭配衣服与裤子:衣服共3件,裤子共2条,一件衣服只能搭配一条裤子,请问有几种搭配结果?如何表示出来?并利用网络平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搭配的情况。根据学生做出来的共有六种搭配情况,表达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数字表示衣服与裤子,另一类是用英文字母表示衣服与裤子。将点阵数码笔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时呈现学生的练习书写痕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实时练习情况,方便快捷,使教学效果高效化。

总之,信息技术是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融合数学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