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可怕,就怕家长缺位

2019-08-03 09:07牛春梅
杂文月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预展任伯年熏陶

□牛春梅

前些天,又有一个孩子吓着大家了。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上拍的画家任伯年作品,被一名参观预展的儿童撕毁。这并不是个案,如今随着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艺术场馆,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惨遭“魔爪”,“熊孩子”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面对“熊孩子”的破坏力,其背后的家长们有一个经典的回答——“他还是个孩子!”是的,孩子还是孩子,但家长不是孩子了,“熊孩子”出现的背后其实是家长的缺位,有时候真正应该受教育的其实是家长。

许多家长看上去热衷于让孩子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但其实事先并未真正做功课,不了解如何正确地让孩子通过合适的途径得到更好的熏陶。有的家长甚至只是沉醉于孩子被艺术熏陶的形式,而并不在乎是否能够真正得到熏陶。

比如因为“任伯年画作被毁”事件,是否让孩子进入拍卖会再次成为探讨的话题,也有拍卖公司表示将来有可能拒绝孩子进入。事实上,拍卖会预展并不是一个让孩子得到艺术熏陶的好地方,毕竟最好的作品还是在博物馆、美术馆。也就是说,正是父母一开始错误的选择,导致了“熊孩子”后来会犯下那样的错误。

要不是破坏了艺术品需要赔偿,可能有的父母压根不会觉得孩子犯了错误。2016年,上海玻璃博物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遭到“熊孩子”的破坏,父母不仅不阻止,反而全程在一旁帮孩子拍照。最终,艺术家将作品改名为《折》继续展出,并在一旁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这样的父母可比“熊孩子”可怕多了,也更应该多受一些教育。

在剧场、音乐厅同样如此,既然带孩子前来感受艺术,就应该提前进行相关的礼仪教育,剧场、音乐厅不是游乐场,不能随意走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敬畏感,才能让他们更用心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艺术作品。可惜的是,有些家长不能做到这些,以为把孩子带进剧场、美术馆就完成任务了,甚至很多时候孩子能够专心看演出、听音乐会,家长们却在一边玩手机、打电话,还有家长带孩子刚走出剧场,就让孩子在剧场门口小便,即使距离洗手间不过十来米。难道带孩子接受熏陶的地方应该是一个可以随地大小便的地方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课堂,如果家里这堂课都没有上好,就先别急着去外面接受熏陶了。

猜你喜欢
预展任伯年熏陶
用艺术熏陶家风
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网络拍卖会公告
“在神不在貌
——从任伯年到徐悲鸿”展
如此熏陶
卖假画获良机
任伯年
数学课堂中的预习之谈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拍期
上海华星2005年迎春书画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