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绪龙
一、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文化和旅游最初的关系并不紧密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并不紧密,甚至长期处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至新世纪之交,文化人才的培养集中在艺术类高校、高中职院校,大中专毕业生进入文化行业以文化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为主,主要从事财政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业务,绝大部分人员及其业务与旅游领域没有太多关系。这些“体制内”人员的在职培训以文化文物系统内部的政策学习、文化业务技能培训为主,也不涉及旅游业务培训内容。在国家提倡发展文化经济政策影响下,民营演艺、文化娱乐、艺术品市场等开始发展。据统计,1990-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机构由6.8万个增加到9.2万个,是文化系统的2.7倍,从业人员由49.5万人增加到72.1万人,是文化系统的1.5倍①。从民营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演艺领域、策划人才以及杂技、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人才介入相关旅游业务,文化与旅游开始发生联系。比如曹晓宁1999年在北京注册成立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港中旅集团,专门从事大型演艺项目策划制作和国际演艺项目经纪业务。天创公司制作的《功夫传奇》曾在北京“红剧场”连续驻演6年,2006-2009年连续4年吸引了海外来京游客的10%,并在国外长期巡演、驻演。随后兴起的实景剧等旅游演艺项目在策划、设计、产品、营销等方面吸引并培育了一些文化艺术人才。
二、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促进了二者的融合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大众文化和大众旅游的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同时也成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旅游体制改革的社会基础。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的观点受到广泛认可,发展文化产业写进了中央文件,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行发展的新阶段。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相关行政部门都首次制定了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此时,文化和旅游人才的系统内培训工作还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文化产业开始迅猛发展,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数字文化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攀升,推动了高等院校和高中职院校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2004年,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标志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到2007年,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达到近百所。虽然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并没有与旅游专业产生“交集”,但就业到文化行业的毕业生有不少实质性地介入旅游领域。
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融合”的开始。该意见提出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人才,联合编制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确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院系(专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该
意见的主要政策影响是提出了文化旅游人才的概念,并给予旅游演艺人才一定的政策支持。真正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带来时代性机遇与挑战的,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和塑造。首先是助推催生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线上业态,数字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逐步扩大,OTA出现并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旅游业业态;其次是促进形成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趋势,文化和旅游的高融合性特征开始凸显;最后是传导到人才培养培训各个领域,对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产生了巨大冲击,倒逼教育领域、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培训部门或机构作出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逐渐渗透到现代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旅小镇、主题酒店、博物馆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地方如河南、山西等明确提出把文化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文化旅游进入“以资本、创意和科技为驱动的2.0版本”①。资本运作、创意策划和设计、文化科技人才需求迫切。近年来,艺术类高校和设置艺术专业的高校很多都加强了艺术管理类、创意设计类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力度,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设立了文化旅游专业或方向。到2017年末,各级文化单位从业人员248.3万人②,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③。在这两方面的从业人员队伍中,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动漫企业服务等从业人员中,与旅游业务结合的比例进一步扩大。
三、人才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首要因素
历史地、现实地审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文化人才和旅游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是基础、是支撑、是重要的能动性要素。受以前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和旅游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囿于单向思维和行业藩篱,难以产生双向介入与相互借势的人才效应,已经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这是当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同时,今天的文化和旅游与相关行业、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广度、深度以及分众化程度都大为增强,从而使得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现象更加突出,也将从深层次推动文化和旅游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从未来的人才培养趋势来看,笔者以为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无论是文化人才还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基础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服务人才,关键是提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目前文化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而旅游人才培养则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但缺少综合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是不少旅游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④高职旅游院校毕业生的初次专业就业率不高、行业保有率不高、行业发展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素质教育缺位。第二,发挥文化和旅游创新创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功能和作用,我们仍然缺乏优秀的策划规划、创意设计、经营管理、导游讲解、旅游教研等各类精英人才。我国目前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失调,以技能型人才为主,产业规划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旅游产品开发人才等比例过小,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行业⑤。第三,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急缺的是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和人才。在政策研究制定、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与利用等方面,需要一大批行政管理复合型干部。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一大批从事文化和旅游跨行业融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意、策划、研发等屬于“头部经济”的重要环节,以及资源、资本、技术要素的利用与操作方面,单一型的专业人才已无能为力,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创客空间、艺术振兴乡村、特色文旅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型文化旅游载体建设当中,在文化和旅游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追求当中,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亟须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