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叶华
“文章被接收的时候,团队里崔一卉的孩子刚好出生,于是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小名:然然。”胡海岚提到的文章是《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她团队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成果。2018年1月,胡海岚团队迎来了小小的“新成员”然然——这件事还被发布在实验室主页上;2周之后,团队的两篇文章以罕见的背靠背长文形式在《自然》上发表。
胡海岚团队一直耕耘于情感相关的脑科研领域,2017年在《科学》上发文阐释了“胜利者效应”,即“胜者易胜”这一心理现象的脑科学基础。有人称胡海岚团队在顶级科学期刊发表文章像“灌水”一样容易,事实上这体现了她选题的敏锐度以及对研究方向的正确把握能力。“对抑郁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这类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损失。”胡海岚说,这是她将抑郁症作为研究焦点的原因之一。
“抑郁症的反面其实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抑郁症的一大核心症状是对几乎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缺乏做事的动力。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依然非常不清楚。”胡海岚坦言。但是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抑郁症并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由大脑内的病理变化引起。
旧的学说认为抑郁症的成因是由于大脑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比如和情绪、活力相关的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水平失调引起。传统抗抑郁药物原理主要针对这一点来提高全脑单胺递质浓度。但它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解释为什么传统抗抑郁药物能够在几小时内提高脑内单胺递质的水平,病人情绪却往往要到几周甚至几个月之后才改善,并且只在2~30%左右的病人中起效。这提示传统药物可能只是在间接地起作用,也说明之前对抑郁症的了解还没有触及到其机制的核心。
胡海岚(右3)与团队的部分成员。作为实验室PI,胡海岚不仅是团队学术上的引导者,在生活中也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支持和帮助。
但近年来抗抑郁药物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明星分子——氯胺酮,它是麻醉剂,同时也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科学家发现低浓度下的氯胺酮就可以非常快速地(一小时内)改善情绪,消除严重抑郁病人的自杀想法,而且可以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氯胺酮的异构体艾氯胺酮最近即将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成为三十年来首个新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所以理解它为何能够那么快速、有效地抗抑郁,是近年来脑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
2018年,胡海岚团队首次揭示了抑郁症的形成和氯胺酮快速抗抑郁,与大脑中外侧缰核(丘脑后部上方靠近中线位置一个左右对称的小核团,与松果体共同组成上丘脑)的簇状放电方式密切相关。她们提出,通过阻断簇状放电从而释放对其的抑制,可以快速抗擊抑郁。胡海岚表示,目前她们已经知道至少有3个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的结合部位(靶点)可以调节这种放电方式,这为快速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机制不明的药物设计比较像盲人摸象,现在有了靶点机制后,能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设计药物,降低副作用,提高有效性。比如氯胺酮存在潜在的成瘾问题,现在我们解析了它的脑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同样有效,但更为安全的抗抑郁药物。”胡海岚语气里带着强烈的自信。
“临床治疗的突破一定是来源于对致病机制的深刻理解,我们的研究可能是这样一个契机。希望今年能够将动物上产生的理论在临床上得到检验,同时也希望开始将知识向治疗进行转化的尝试。”提到自己从事的基础研究工作,胡海岚希望它能够产生真正的社会效应 。“转化方式不只是做新药,还有‘老药新用的思路。‘老药的安全性经过了长期临床的评估检验,相对新药来说可以更快地用到病人身上。” 她们发现,调节缰核簇状放电的三个靶点之一能够被一类抗癫痫药物所阻断,目前她们已经启动了与浙大附属第一医院的合作,正在招募志愿者开展利用这类药物来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