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渴望靠近她的作品,又怕靠得太近

2019-08-02 15:16魏震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回归时代背景形式

文_魏震

魏震青年艺术家(文章有删改)E

晚年布尔乔亚

关键词:情感注入;回归;原始;形式;时代背景;自我疗愈

在路易丝·布尔乔亚漫长的艺术生涯里,她始终站在当代艺术的前沿,以综合了实验性的材料、天马行空的想象、独到技巧的作品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她作品里渗透出的不安、无措、分裂、忧郁,也令人好奇。

布尔乔亚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同自己的过去和解——用含蓄又激烈的方式。她是如此自我矛盾:抗拒过往,又止不住反复再现;远离故土,又思念故土。充满力量,又直言自己不愿制造伤害,尽管布尔乔亚未曾给自己下过明确的定义,但很多女性主义者一直视她为偶像。一种深沉的发自原始的力量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全球性的一家以连锁方式经营的艺术场馆。其中以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最为有名

Maman 在渥太华国家美术馆巡展(加拿大)

Maman 在松美术馆巡展(北京)

面对布尔乔亚的作品,我是非常惭愧的,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创作方式很“轻”的艺术家,而布尔乔亚纠结、深刻的感情之“重”本不是我能很好表述的。那要如何来谈论布尔乔亚呢?

我在2012年第一次在毕尔巴鄂看到布尔乔亚的作品:刚刚抵达旅店,坐在玻璃窗前,波浪状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及与那庞大但极具形式感的美术馆外观不同,第一眼就让人难以忘记的那只畸形、扭曲的黑色蜘蛛,就在我旅店的河对面。而我在头一天才看过了震撼人心的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公牛大厅——一种原始的气息,生动但极其富有冲击力。

那只畸形、扭曲的黑色蜘蛛,就是布尔乔亚的雕塑《妈妈》(Maman)。在面对《妈妈》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在其它很多作品中很难看到的一种深沉的发自原始的力量,一种真正的杰作才会有的力量。这件作品让你如此真实地去感知和面对纠结、歇斯底里、脆弱、痛苦而又深刻的爱。一种矛盾的结合,种种感情深入其中,但没有哪一种感情是绝对的强烈的爱、强烈的失去。或许这是女性所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深刻。

《妈妈》,是一个可供进入的雕塑,而非将两者放置于观看与被观看的角度。你可以进入其中,受到庇护。这个蜘蛛是如此的巨大,充满了力量;但反而越巨大,越出奇地产生出一种熟悉的疏离感。这或许是布尔乔亚与母亲的距离,又或许是她与自己的距离。缠绕着,又保护着,那种被保护的安全与被抓住不放所带来的恐惧互相交织。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深爱又博弈、控制与逃离。如果我们问人是什么,有一种解读是:人是一系列不间断观念的延续。或者不仅仅是人类,个体如何在当下从过往的观念中寻找之后的某种意义,又不断回溯并且将之逐渐复原,复原其本身强烈的某种感觉和状态。在布尔乔亚这里,有着一种对于身份的强烈的原始本能,通过持之以恒的淬炼,最终安置在了她的作品《妈妈》中。这种强烈的渴望中所缺失的东西,正源于她自身的经历。而这个经验不仅仅是话语上的经验,更多的是深入骨髓的痛感。

关于这个蜘蛛雕塑,路易斯·布尔乔亚曾说:“蜘蛛是我母亲的颂歌。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像蜘蛛一样,我的母亲是个织工。我的家经营挂毯生意,我的母亲非常聪明,像蜘蛛一样管理着作坊。我们知道,蜘蛛是人类的好朋友,因为它吃蚊子,而蚊子会传播疾病。所以,蜘蛛帮助和保护我们,就像我的母亲。”

一直反复“编织”的现实与记忆

这个仅仅是来自她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之后的情感和体验是什么?她深刻的痛与爱与缺失又如何注入她自己的作品之中?这里的“痛”与“爱”,不仅仅是名词,更多的是她自己注入的那种情感的强烈程度。感受越多、越深刻,越要将之注入到作品中。

家人合影,布尔乔亚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和弟弟

布尔乔亚与弟弟、父亲和父亲的情人萨迪,1922年

布尔乔亚1937年开始学习雕塑和绘画

我们可以联系到我们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保护——被保护;塑造——离开;对立——爱。这种生物与生俱来的特性,在我们的基因中就已经先天植入。

我们来看看布尔乔亚生活的时代背景:1900年巴黎世博会;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1905年巴黎“野兽的牢笼”;1907年毕加索《亚威农少女》;1910年米兰第一次未来主义展览。在20世纪的欧洲,世界文化中心的巴黎,一次次的主义之中,1911年布尔乔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1911年清政府倒台;毕加索30岁;齐白石闭关湘潭,临摹八大、石涛、金农;第一次立体主义展览。1912年毕加索开始使用纸盒、铁板、铁线创作;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1917年杜尚的《泉》;1920年达达主义展演。

布尔乔亚的父亲是古董织毯商,母亲修补织毯,而她的出生并不被期待——父亲只想生一个男孩。于她而言,痛苦开始埋下种子:“你能想象我出生时,家里充斥着的绝望的氛围吗?我真诚地为我不是一个男孩而向我的母亲道歉……”关于童年,很长一段时间布尔乔亚都绝口不提。从布尔乔亚记事起,身为织匠的母亲一直都是忙忙碌碌,一面照顾姐弟三人的生活,一面打理工作室的生意,跟在母亲身边的布尔乔亚接触到了编织、染色、线条、绘画。这些从小围绕着布尔乔亚的生活,长大后填满她的创作。

不久一战爆发,父亲上了前线。因为过度的担心和思念,布尔乔亚的母亲曾一度追随自己的丈夫,从一个营到另一个营,战争、分离、不安……战争带来的创伤永久地留在了这个家庭和家庭成员身上。转折发生在布尔乔亚十多岁那年:她亲眼目睹父亲与家庭教师偷情。那一刻的震惊、愤怒、失望、无措,在布尔乔亚心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一次采访中,布尔乔亚这样说:“我记事后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父亲去参军了,同时我还记得我那时的伤痛,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战争结束后,和许多夫妻一样,我的父母变了,其实是……我的父亲变了。他变得不在乎我们。他开始和其他女人寻欢作乐。”

1932年,布尔乔亚20岁,深爱的母亲病重去世,而她在乞求“如果可以挽回母亲的生命,我愿意放弃性命”无果、跳河自杀、又被父亲救起后,她放弃了学习数学和哲学,在费尔南多·莱热(Fernand Legor)的指导下接触雕塑,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曾经,她的母亲带着她修复那些破损的挂毯;而今,她用自己的作品,开始修复记忆里的忧伤。

1938年布尔乔亚和艺术史学家罗伯特·戈德华特(Robert Goldwater)结婚后不久,就离开巴黎前往纽约定居,直至终老。

很多关于布尔乔亚的文章都提到,从巴黎到纽约,对于布尔乔亚而言,是一场无比无奈而又无比决绝的迁徙。

一种分泌的过程

1940年代,布尔乔亚作为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自从搬到纽约,她一直从事着与印刷、出版物和版画相关的工作;曾系统学习油画专业,与纽约Atelier 17(一个版画工作室,由英国版画家史丹利‧威廉‧海特创建,许多大艺术家,比如罗斯科、波洛克、米罗,都曾与之往来)的艺术家们交往密切,这些都扩展了她的艺术语言。

法国艺术家杜尚和他的作品《泉》,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

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

瑞士超现实以及存在主义雕塑大家贾科梅蒂经典作品。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孤独

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

1945年反复在她作品中出现的主题是:妇女、房屋,而作品媒介是绘画、雕塑。我们可以看到,布尔乔亚四五十年代创作的“人物系列”作品是她第一个成熟的雕塑作品,体现了她与所爱之人分离的焦虑、孤独,以及浓浓的乡愁。

即使离开了巴黎,布尔乔亚在纽约也依旧经历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7年冷战开始。1947年的布尔乔亚的绘画作品开始出现《蜘蛛》。

她曾将绘画的过程与蜘蛛织网的过程相比较:“绘画是什么呢?绘画是一个分泌的过程,就像蜘蛛吐出蜘蛛丝织网一样……那是个编织的过程。”这个时候布尔乔亚36岁。比起同时代的艺术家,她因为社交和丈夫的关系很早就出现在了艺术舞台上。但是这个时候她才刚刚开始找到真正重要的表现主题。

1982年MOMA举办的路易斯·布尔乔亚回顾展现场(Louise Bourgeois:Retrospective)

《歇斯底里之弧》 ,1993年,青铜、抛光铜绿,悬挂件

《无题》 UNTITLED

《牢笼(黑暗的日子)》 cell (black days)

1954年她加入了美国抽象艺术家团体,其成员包括巴尼特·纽曼和阿德·雷因哈特。1956年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去世,而当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之后研究绘画方式的艺术家们——盖思诺斯克、马尔科姆·莫利、保罗·泰克、杰哈德·里希特、西格玛·波尔克,闪耀了整个60—70年代,直到现在他们都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家。而在这个时期,我们依旧还没有看到布尔乔亚最重要的作品出现,可以说她一直是游离在各种主义和潮流之外的人。

70年代,一系列的生物形态出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巢穴、难民、有机的世界与混合人体,以及世界的“悲惨”。直到1982年在MOMA举办的第一次回顾展,她才真正站在了众人的眼前。

此时,她已经71岁了。

一个从未停止创作、观察、讲述的女人

1982年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为布尔乔亚举办了个人回顾展;1992年她参展第九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作品随即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1993年她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及里昂双年展;1996年参展第23届圣保罗双年展;1999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然后是一系列的展览和奖项。

这个时间段,她真正被大家所熟悉的作品才刚刚开始呈现:1991年,在匹兹堡举办的卡内基国际展览(Carnegi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上,80岁的布尔乔亚展示了一组六件《cell》系列作品(cells I—VI),从此定义了艺术家对“环境雕塑”(environmental sculpture)崭新、正面并具有革命性的诠释。通过作品《cell》系列,布尔乔亚带来了一种极有挑战性和灾难性的雕塑理念。密集、充满幽闭恐惧的内部让人很容易勾起各种联想。而这个时候她的大蜘蛛还没有出来。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母亲,而且她像蜘蛛一样聪明,有耐心,灵巧,又有用。她也能自我防卫。”布尔乔亚如此说明其创作的意图。但是,她似乎刻意将蜘蛛的尺寸放大到足以骇人的地步,隐含着她要母亲更坚强、更强悍去防卫自己的利益的意义,其实这已经成为她自己情绪上转移的满足。大家可以好好地去现场看看她的《妈妈》,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纠结和痛苦、深沉的爱与歇斯底里。

83岁,她回归到了她十岁到二十岁时就扎根的种子,终于开花了。这个时候她依旧在追寻和创作。1980年至2009年期间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面窥视艺术家人生的镜子,镜子里便是这位从未停止创作、观察、讲述的女人。版画、织物画、印刷品,以及单幅、系列图像,见证着她无边的探索和尝试。她从19世纪法国神经学家、解剖病理学教授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的研究中获取灵感,《歇斯底里之弧》塑造出一个情感与身体的空间。

2008年,一部关于布尔乔亚的纪录片上映——《路易斯·布尔乔亚:蜘蛛、情妇与橘子》(Louise Bourgeois: The Spider, the Mistress and the Tangerine)。蜘蛛和情妇,不难理解,与整个家庭、人生回忆、创作历程息息相关。橘子,为何出现橘子?电影里自有解释。在这部电影里,晚年布尔乔亚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用一种云淡风轻的口吻讲述自己的作品、家庭、记忆,也提到父亲,提到父亲是如何一点一点为家庭带来伤害。

布尔乔亚在纽约的家中

布尔乔亚在电影里展示了如何在一只橘子上作画。她回忆起过去,周日的晚餐过后,父亲拿起一个橘子开始涂鸦,说他正在为女儿画肖像。画完后,父亲就把橘子切开,然后开起玩笑:“你看,橘子多有内涵,可惜我的女儿从未这样美好过。”时至今日,布尔乔亚谈起这件往事,依旧觉得伤感。因为她无从判断,彼时父亲的话,是否真的只是玩笑。

布尔乔亚还细致解释了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螺旋”和“扭曲”元素,也是来自童年——母亲经常带着他们在河边清洗挂毯,洗完之后就一起拧干。拧干过程中的挂毯,就是呈螺旋状。“这样的形状非常有力量。”布尔乔亚说。这部电影带着观众走进布尔乔亚的私人空间,走进她的工作室和她的作品。镜头下的布尔乔亚顽皮又特立独行。

2010年5月,布尔乔亚离世,享年98岁。“一代传奇”落幕了。

猜你喜欢
回归时代背景形式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