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承袭《庄子》,道家出自儒家

2019-08-02 15:49许飞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钱穆战国道德经

文_许飞

老子是谁,生于何时,司马迁已搞不清楚,《道德经》成熟时间更成为历代学术争议。图为明代张路的《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58年,胡适仍说,老子的年代问题是信仰问题,称“怀疑老子者,是为了捍卫孔子”,这就是典型的学术霸道了。而反讽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西方人和日本汉学家,恰恰倾向于接受老子在庄子之后。

本文从郭店楚简《老子》与通行本的区别,《老子》《庄子》部分文字的同质、《庄子》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切入,论证老子身份谜团,《庄子》乃道家祖师,道家概念多源自儒家。此文抛砖引玉,欢迎批评。

《道德经》成书于战国。这是民国时期尘埃落定的定论。老子是诸子之学,不在六经、十三经之列。

张载曰:“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者,诸子之陋也。”汉景帝时,窦太后喜《老子》,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以为老子是妇人(仆人)之见,正预示着磅礴大气的汉家气象。但近年来,随着清华大学郭店楚简的公开,又有学者试图抬高老子。

一、老子的人物原型

老子是谁,司马迁在《史记》里提供了三种推测:周守藏室之史李耳,孔子向他问礼;与孔子同期的楚国老莱子;三是孔子死后129年见秦献公的周太史李儋。

对司马迁的质疑,代有学人。清代崔述《洙泗考信录》认为,孔子称述古之贤人,甚至同时代的大夫,《论语》记载详备,孔子假如真称赞老子“犹龙也”,必然与弟子再三言之,何以不载其一言?

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且目前此类画像石多出土于山东省境内。图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十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剧照

崔述认为,老子是战国杨朱学派炮制的,否则孟子、墨子等不可能只字不提老子。

梁启超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也认为《老子》乃战国人伪托。

钱穆态度更明确,时间推向了战国后期。他认为,“老子思想议论实出战国晚世,大要在于反奢侈,归真朴,承墨翟、许行、庄周之遗绪。”

钱穆1935年著《先秦诸子系年》,更论证老子其人子虚乌有,乃各种名号的以讹传讹,再经庄子寓言捏合,以至于迷惑后世。

他认为老聃不是人名。聃者,耳曼也。古人以耳大下垂为寿者象。郑注《礼记•曾子问》曰“老聃,古寿考者之称也”。

老聃是对年高长寿者的尊称,类于现在的老人家、老翁、老丈。

再来参看《礼记》对老聃的记载: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於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这是说有一位“老聃”与孔子一起帮别人办葬礼。这与《道德经》鄙视“礼”的老子岂是同一人?

把老聃解释为对老者的尊称,就清楚了。“老聃”有很多,都是无姓名的老人家。而庄子喜欢借《论语》人物来编造很多故事,于是,老聃就成了一位思想家。

《庄子》里的老聃、老莱子等人物,原型大都来自《论语》里的“荷篠丈人”。

“荷篠丈人”即“除草丈人”。《庄子》有老莱子,“莱”者,除草也。老莱子者,即“除草丈人”。由老莱子进而演变成“老子”。

借用《论语》人名来编造寓言故事,《庄子》里非个例,如《论语》里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接舆”不是人名,而是接近孔子的马车,在《庄子》中则成了人名。

老聃又怎么变成“李耳”?老聃即老儋,《山海经》有儋耳。《山海经》注:“离耳即儋耳”。《诗经》《文选》等注“离”为“垂”也。耳垂在肩上,故称离耳。

春秋时无李姓,以讹传讹,所谓老聃、老儋、老莱子、老子、离耳、李耳,不断添枝加叶。钱穆总结道:

孔子所见者,南方芸草之老人,神其事者由庄周。出关游秦者,乃周室史官儋,而神其事者属秦人。著述谈道,列名百家者,乃楚人詹何,而神其事者,乃晚周之小书俗说。其混而为一人,合而为一传,则始《史记》。

冯友兰1930年编写《中国哲学史》,认为这已不是值得辨析的问题,而是定论了,“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关于此说之证据,前人已详举,兹不赘述。”

现在,仍有一些学者对老子真伪问题置之不理,更不正面回答前人质疑,直接把老子著《道德经》当成事实。实际上,这是为歪曲中华道统、丑化孔子所作的铺垫。

二、郭店楚简《老子》说明了什么

近年来,郭店楚简版出土文献的公布,提供了更多信息。

挖掘报告称“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

内容上,郭店《老子》与现行《老子》,除章节次序不同外,引人注意的字句差异有二:

一是今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郭店本此章内容是: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

其二今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郭店本此章内容则是: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有学者据此断言,郭店《老子》推翻了钱穆、梁启超等人的观点,证明春秋末的老子实有。但平心而论,很难令人信服。郭店楚简的出土,恰恰为钱穆等人的观点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他们的逻辑有三:一是据墓葬年代,来推断著作年代的想当然;二是把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证明的前提,循环论证;三是把一个命题的成立与其逆命题的成立画等号。

其一,陪葬的竹简其抄写时间只会比下葬时间早。于是得到结论,墓葬年代是战国中晚期,著作年代是中早期,更甚者跳到了战国前期。

早于下葬时间是对的,但问题是早多少呢?早一年是可能的,早二十年也可能。即使想当然,其结论也仅仅是楚简可能是战国中前期,离孔子的春秋末期仍有太远距离。

其二,循环论证。如果春秋末真有一位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弟子真将其思想写成书,这是一个需要证明的结论。但在一些学者那里,成了无需证明的前提,再从这个前提出发,大量推论,经过一连串的“可能”之后,得出结论:楚简证明了《老子》成书于春秋末期。

比如《郭店楚简老子略说》一文,作者先说楚简本《老子》“可能是关尹的弟子所传的一种本子”,再说“实际上,老子的弟子除了关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可能都会传抄《老子》一书。”

从“可能”,怎么变成“肯定”“证实”。关键在于作者已经把老子及其所谓弟子的记载当成是真的,作为论据,还需要郭店楚简证明什么?

第三点,命题和逆命题、否命题的混淆。

一些学者认为,郭店版《老子》并不激烈反对仁义,从而说明确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做。这里基本的逻辑错误是,认为一个命题成立,就推断出其逆命题、或者否命题也成立。

其实,即便激烈反对仁义的思想不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这一命题成立,也无法推出,不激烈反对仁义的思想就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其他时期,战国时期也好,更晚也好,也完全可能有不反对仁义的思想。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三、楚简《老子》给“早出说”增加了更多疑点

郭店《老子》并未提供足以推翻梁启超、钱穆等人论断的证据,相反让“早出说”有了更多疑点。

从墓葬时间来看,按李学勤先生的推断,是公元前300年—前278年范围,那楚简版《老子》仍旧是在《孟子》和《庄子》之后。

孟子生卒年为公元前390—前305年,庄子为公元前365—前290年。如墓主是公元前280年下葬,也是在孟子死后25年,在庄子死后的10年,即便把郭店墓葬时间前推10年,也是在孟子死后15年,庄子已经75岁高龄。

而且,有证据表明墓葬时间可能比挖掘报告推断的还要晚。

无论哪种推断,从墓葬时间看,楚简《老子》和老子晚出说之间并无矛盾。梁启超、钱穆等人对《老子》早出说最核心的质疑,仍成立。

清代的崔东壁,民国的梁启超、钱穆、冯友兰等国学大师,都认为《道德经》成书较晚,约在战国

第一个核心疑点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和弟子曾经写成一本著作,为什么《论语》《墨子》《孟子》对此只字不提。

张岱年试图回答,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那篇《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是说老子在孔墨之后,孟子之前。孟子没提的人就多了,如惠施、田骈、慎到都没提,并质问“老子有什么特殊资格让孟子提到。”

不过,惠施、田骈、慎到这些人按年表比孟子要年轻一辈,比庄子还要小15岁。

《孟子》没提老子,张岱年可能也认识到举例不当,于是直接说“至于孟子,他曾经猛烈攻击杨朱,他是以杨朱为道家者流的代表,也就更不必谈论老子了”。这更解释不通,既然攻击杨朱,比杨朱地位更高,更有代表性的老子,没理由不谈论。把某一学派当做攻击对象,怎么可能绕过祖师爷呢?

第二个核心疑点则是,梁启超说的“上将军”官名,战国才出现。通行本《老子》有“上将军”,楚简本《老子》也同样有:“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这更说明郭店楚简版《老子》是战国产物。

民国有人反对说“前人已经见到‘偏将军’‘上将军’,是杂入之注疏”,但现在楚简的出土,昭昭地显示着,这并不是后人的注疏。

旧有的两点疑点无法推翻,实际上,郭店楚简给“早出说”增加了更大的新疑点,更坐实了《老子》出自战国。楚简版《老子》和后世通行版《老子》的关系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楚简版在前,更接近于春秋《老子》原貌,现行版是在楚简版的基础上改动而成;

第二,楚简版和通行版是《老子》流传过程中分歧演变成的两个并行版;

第三,通行版在前,楚简版是在通行版的基础上选择删改而成。

按第一种可能,最大的疑惑是,从楚简版到春秋末期已经有两百年时间,足够让《老子》流传到很大范围,有足够多人见到这个更接近原貌的版本。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战国末期几十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楚简版到通行版这么大的变动?什么人对一本流传了两百年的著作进行颠覆性改动?最关键的是,即便进行了这样的改动,至少一部分人仍旧会坚持原版吧。再以庞大的儒家士人数量,他们至少更喜欢不反对仁义的楚简版吧。

第二种可能性类似,两个版本并列流传,同样很难想象到后世,只有“绝仁弃义”这个版本流行。

至于第三种可能,有“绝仁弃义”的通行版是更早的。那么,删改的动机是什么?拿这个去教学生,难道让学生一直看这个删改版?

楚简版的出土,实际上给《老子》出世说带来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但是,如果《老子》是战国晚期炮制出来的,则以上问题全部迎刃而解:

郭店楚简的一部分被当做所谓《老子》,是因其内容和今本《老子》有重合对应处,但当时,多半没有人把它当成什么老子写的东西,仅仅是墓主人自己摘录、或者楚国士人小范围流传的格言集东西,是《老子》文本形成之前的雏形阶段。

一些在《道德经》里突兀生硬的文字,在《庄子》里其实都有自然妥帖、合乎情理的上下文

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借《庄子》编出老子形象,伪托其名,把读《庄子》和其他书的感想整合起来,流行于世,出炉了《老子》五千言。

只有这样,才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

四、文本分析:《老子》承袭《庄子》

一些在《道德经》里突兀生硬的文字,在《庄子》里其实都有自然妥帖、合乎情理的上下文。比如一段小国寡民的论述: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胠箧》里有一段对应的论述: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从内容判断,这段话是对“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生活状态的赞美,是针对战国中晚期自给自足闭塞停滞的封建社会瓦解,人员信息的流动空前频繁的社会现实——“民延颈举踵”。

“民延颈举踵”在战国已非个别现象,这也只有战国中晚期才符合。《道德经》里针对的社会现实不存在了,变成了一种凭空而来的小国寡民。

再举一例,《道德经》中有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句话是从《庄子》多个结论和意象引申而来。《庄子》有“大仁不仁”(《齐物论》),“至仁无亲”(《天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宗师》)。

概括则是“天地大仁而不仁,天地至仁而无亲,圣人如天地,至仁而不仁”。再简洁点就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前出者多是分散迂回,后出者则往往概括性更强。

类似的,还可以找出许多源出《庄子》,在《道德经》中被加工精炼过的话语。比如《齐物论》中说: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这即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型,凝练之后显得更朗朗上口。若《道德经》在《庄子》之后,很难想象庄子会不直接说“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

这在《道德经》里被概括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德经》中来源于《庄子》一书的内容甚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尽分析。除了《庄子》之外,也有源于其他著作之处。比如“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而来。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从《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来。

道、无为等概念,遍布《易经》《论语》《中庸》等典籍。所谓道家的思想,基本概念都来自儒家

现在,一些捍卫老子“早出说”观点的人,认为质疑老子,是有某种非理性的情感因素。比如胡适1958年说,老子年代问题是信仰问题,称怀疑老子者,是为了捍卫孔子……这就是典型的学术霸道了。

比较反讽的是,不带感情色彩的西方人和日本汉学家,恰恰倾向于接受老子在庄子之后的观点。王博在《美国达慕斯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中说:

“中国学者对西方汉学家们的一些说法,也会觉得困惑。大约五年多以前,我到德国去参加一个‘老子研讨会’,在一次酒吧聊天中,来自北欧的何慕邪先生就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钱穆早已经证明了《老子》晚于《庄子》,你们还要相信《老子》在《庄子》之前呢?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别的想法,后来知道它乃是汉学家们的普遍意见。”

五、道家基本概念来自儒家

《道德经》出于战国晚期,同一时期,还有大量伪托黄帝的著作,与《老子》一起形成了所谓的道家——黄老学派。此前,春秋战国并无所谓道家。《孟子》等先秦显学,都只说“杨墨”。

后世之道家源出庄子,但与法家在战国初期即从儒家分化出来不同。道家在战国即使存在,也只是儒家内部的分支。所谓道家的思想,基本概念都来自儒家。

一是“道”的概念。孔子作《大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朝闻道,夕死可也”“士志于道”……

庄子也把“道”的重要性提到无与伦比的高度。《渔父》篇里孔子发了一长段议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这两句:“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二是“无为”的概念。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孔子在《周易•系辞》中对无为的表述是:“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中庸》则曰:“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庄子实是儒家观念的深入阐释者。庄子的师承,两千年来有二种说法:一是从历史上分析,出自子夏之门人田子方;二是从文本分析,认为出自颜回之徒。

不深入理解孔子者,不足以理解庄子。《庄子》名为道家源头,但实是儒家巨擘。对此,北宋苏东坡、晚明方以智均有大量论述。

主要参考书目: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

《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著,中华书局

裘锡圭《郭店楚简老子初探》,《道教文化研究》第17辑第26页注释1

《美国“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哲学》第20辑

陈锡勇 《郭店楚简老子论证》叙论

猜你喜欢
钱穆战国道德经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摆 棋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