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周春伦 杨军 供图_实外西区
做教育到第40个年头,做民办教育也有17个年头,肖明华萌生出一个愿望,他想写一套书:《民办学校办学手册》。这套书将是对他近10年来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从一所籍籍无名、招生困难的民办新学校发展为声誉在外的成都名校的办学经验的总结。
在他的设想中,这些经验要归纳整理成可操作的具体流程,“一个民办学校校长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如何组织架构、顶层设计,如何管理,师资如何发展,德育怎么做,经营怎么做,后勤怎么做,在手册中都可一一对应。”
而要了解今天的肖明华,我们或许还要追溯他从教师到校长的成长和蜕变。肖明华40年的教育生涯对应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改革。40年来,正是每一个人的微小经验的汇聚,促成了如今的大变革。
在旁观者眼里,肖明华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肖明华出生于重庆铜梁,新世纪以前,这里只是川东一个最平常不过的小县城。他在这里长大,一路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在那个混乱的60年代,或许只有著名的“铜梁龙”(传统龙灯艺术)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由竹片和绸缎做成的“龙”体形浑圆壮实,摒弃了神兽惯有的恐怖形象,笑脸相迎,成了吉祥的象征。节日中的火龙表演正如重庆人的性格一般粗犷又欢乐,铸就了肖明华敢闯敢干、乐观上进的生命底色。
在肖明华的回忆中,自己能走到现在,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之中又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一是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高中数学老师,二是作为知青下乡时,临时受命到村小做老师;三是幸运地赶上了恢复高考。
“一个学生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你就培养他什么。”这是肖明华谈及素质教育时常说的一句话。而他本人对数学的热爱、数学天赋的挖掘,就得益于铜梁中学副校长陈兴伟老师。
陈老师是数学特级教师,敏锐地察觉到了高中生肖明华身上的天赋。为了开发这种天赋,也为调动班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定期给肖明华一个数学主题,让肖明华自己备课,然后讲给他听,合格之后再给同班同学讲课。
在这个过程中,肖明华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喜爱、同学对他的尊重,于是迸发出深入数学的热情。
陈兴伟老师最终成为将肖明华引上数学教育之路的“引路人”。“后来我也通过这种方式,去引领学生,热爱学生,教一些对数学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我每到一个地方,就有学生走我的路子,走数学之路。”这是让教师肖明华引以为豪、又颇觉神奇的事。
高中毕业之后,肖明华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农村。“知识青年在农村大有作为”,毛主席这句话成为当年知青肖明华的农村经历的生动写照。带着年轻人的满身干劲,他自学蘑菇种植技术,把种出来的蘑菇分到每家每户;后又学习兽医,挨家挨户推广卫生养殖和免费猪瘟疫苗;他还带领农户自建沼气池,变废为宝。
“学了知识就该用起来,干农业也要干出不一样来。”就在肖明华带着一腔豪情投入创新的时候,村小的一位老师突然生病了。作为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他便“临危受命”,接替了这位老师的工作。肖明华的教师之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肖明华回城,考入铜梁师范学校。凭着一种倔强的精神,入读师范学校第二年,肖明华就以突出的表现被安排到当时的铜梁关溅中学填补师资空缺,教高中毕业班。
那一年,他不到二十岁,讲台之下都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高中生,一群迫切渴望知识、渴望走出农村的孩子。他还记得,那时严重缺乏教材,只有“文革”前一些几乎过时的老教材、老教参,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动手,编写资料。这种经验的积累很快让肖明华超出同辈甚至老辈的教师。
这之后,肖明华完成师范学业、留校任教,后又自考学习、脱产本科深造,从铜梁辗转到了四川雅安中学。其“传奇”经历便从这里开始了。
在雅安中学六年,肖明华的第一届学生,两名考入清华大学;第二届,一名考入北京大学,一名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在这期间,肖明华被评为四川省第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被破格评为四川省第一批高级教师、四川省第一批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30多岁的年轻小伙,荣誉加身。这个成绩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称为“传奇”。
1994年,肖明华从雅安到成都,进入成都石室中学。在这所老牌名校仅一年时间,1995年,他被提拔为校长助理。两年之后,升任副校长。在石室中学,他发掘并培养了两名数学天才:徐立恒与朱歆文,并将他们送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二人目前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数学家。
2001年,肖明华调任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很快,实外又在他的带领下收获了多届状元:2003年、2004年连续夺得普通高考全省文科第一名,2006年夺得普通高考全市文科第一名。实外因此被外界称为“状元学校”,肖明华也被称为“状元校长”。
好成绩背后有原因,教育最大的因素在人。这段经历至今仍然是一个“传奇”。
朱歆文,目前为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
在任实外校长之前,肖明华参加了四川省乐山市举办的全国高中数学教师讲课比赛。他讲了一堂反函数,影响广泛。作为四川省十位数学“一等奖”获得者之一,肖明华和其他九位教师同台领奖。没想到,就在肖明华出任实外校长第一年,便有老师找到肖明华毛遂自荐,一问才知,正是当年领奖时站在他旁侧的老师。
第一位之后,很快第二位来了,最终,十位“一等奖”中的五位都在肖明华的实验外国语学校聚首了。
这效应十分像吸铁石,无论肖明华走到哪里,似乎都能吸引来好老师、好学生、好成绩,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是什么在产生着吸引力。
记者和肖明华校长的三次碰面,其中两次交谈近四小时。而无论何时,他都是一副精神饱满、情志高昂的样子。讲育人理念,讲办学,讲新高考,滔滔不绝。但他却不太喜欢谈自己的那些“陈年往事”。
他简要地用一句话总结做教师时期的辉煌,“一个好老师就会带出好的学生”。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他没有谈技能谈方法,首先谈的是两个字“热爱”。
作为老师,“热爱”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你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这份工作;第二是热爱你的学生。“你对学生的热爱,学生是能分辨的,你最终会得到同样的热爱。”
2000年前后,正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刚受热捧的时期,彼时,肖明华在石室中学负责学科竞赛。他亲手送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两名学生,其中一名是他亲自开车几百公里去寻来的“好苗子”。
学生叫徐立恒,内江人。他还记得在内江四处打听,终于在城边上一所中学寻到他。那是1996年5月1日,劳动节。肖明华问他,你的数学是谁辅导的?徐立恒答,没人辅导。那你是怎么学的?自学。
肖明华跟随徐立恒回到家,看了他的一摞自学教材。徐的父亲是水文站工人,母亲是百货店售货员。当肖明华问他们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成都石室中学上学时,茫然,父母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所学校。于是,肖明华干脆将一家三口都带回成都,“先了解再做决定。”
这一看,留下了,由肖明华专门辅导。作为初中学生,徐立恒的数学水平已远超过高中生。1998年、1999年、2000年,徐立恒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入选国家奥林匹克冬令营。高二时被破格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学习,随后在美国硕博连读。
“我们那时的老师积极性就是那么高,听说哪里有好苗子,就专门去找。现在的家长大量砸钱让孩子学奥数,老师单独辅导学生也要收费,那时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
回想当年寻找和培养徐立恒、朱歆文等人的心情,肖明华觉得老师们更像是在发现和培养一个未来的数学家,这其中是对知识的尊重、人才的尊重。
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近年来饱受非议。2018年,一篇在网络引发热议的文章《奥数天才坠落之后》,专门讲述了两届IMO(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满分金牌获得者付云皓进入北大后的一地狼藉。这些原先被奥数推上“神坛”的天才,最终的发展没有满足人们的预期,甚至从学术界销声匿迹。
但事实上,正如付云皓本人对报道的回复一样:作者的主旨思想似乎是在学科上有天赋的孩子必须要去做学术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成果,才叫成功,除此之外的道路都叫不成功。这正是人们一厢情愿的设定。在付云皓看来,自己现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中小学教师同样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人生,并告诉读者: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
付云皓的这些想法,令肖明华感到欣慰和认同。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肖明华有切身体会。对于特定人才的培养,从不同于一般人。在他看来,这必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发现苗子。第二步,老师在指导学生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志趣。到第三步,实则学生的专业能力早已超过老师,成为师生切磋的过程了。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耐心。
关于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的朱歆文在一次采访中同样深有感触。朱歆文自述,数学研究在奥数竞赛和本科学习、研究生学习可能完全不同,而他自己几乎到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开始有所“研究”。本科生学基础,研究生找题目,“刚开始导师会给一些题目,但更多的题目则需要自己找,如果做不出来可能就要走上其他道路。”
肖明华说,如今的奥数竞赛早已失去了当初进行人才选拔的初衷,产业冲淡了学术,真正受害的不是付云皓,而是更多没有数学天赋、兴趣却被逼走“天才”之路的普通学生。而要解决问题,唯有新高考倒逼素质教育改革,为每位具有创新拔尖潜力的学生提供真正适合他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与对奥林匹克竞赛的反思是共通的。肖明华说,“有人喜欢数学、有天赋,还有人喜欢生物、物理、哲学、文学等等。最重要的,我们不能对所有人要求一个标准。”
2007年,肖明华到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任校长。面对这所全新的民办学校,肖明华只有一个目标: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学校。
真正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多年来的实践和思考只凝练成一句话最简单的话:素质教育就是做人教育。
更具体地说,这样的学校必须是“一个师生都非常乐意来的地方。课堂内外能看到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学生可爱、懂文明、有礼貌、有自信、充满阳光,既有一种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又有一种积极向上竞争拼搏的观念和意识。同时,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要多元地、全方面地评价一个学生。”
肖明华说,我要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
前不久,肖明华在南京举办的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发表了他对新高考的见解。他认为,在新高考背景下,中学最重要的工作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生涯规划,以生涯规划为工作重点。这两大部分内容,正和实外西区10年前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体系异曲同工。
入读实外西区的大部分孩子,都有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面对这些孩子,肖明华更加强调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去看问题。“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个人的愿望要和国家民族的需求结合起来,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作为一所外语学校,他率先打破了传统的外语课程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引进英国课程,引进国外原版外语教材,进行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每班24人左右;除国家规定的外语课时外,又增开外语早课与晚课。课程的多样化与层次性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毕业时达到了相当高水平。此外,他还大胆引进德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外语学校而不仅仅是英语学校。
正是从这个突破口,肖明华开始快速地吸收和总结国际教育的优秀内涵。从扎实的品格修养、习惯养成开始,从融合伊顿公学“11项经典品格”及美国西点军校的“22条军规”、具有鲜明实外西区特色的“绅士淑女”课程也开始落地。
“做人品味高雅,做事追求卓越。风气一起,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文化引领都顺理成章了。”
2016年高考,实外西区成功收获成都市文理双状元,此外,327名参考学生中,一本上线262人,占总数80.1%,本科上线率达98.8%。更重要的是,在高考之外,还有无数学生在不同领域拿下各类大奖。在学科竞赛方面,历年各类获奖总计超500人次。素质特长生更成为学校的亮丽风景线。
这届学生是肖明华在实外西区完全自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大部分是中等生。在没有生源优势的情况下,将一所新学校做大做强,成为名校,这无疑将是肖明华“传奇”中浓墨重彩的又一笔。
做教育到第40个年头,肖明华生出一个愿望,他想写一套书,《民办学校办学手册》。这将是对他近10年办学经验最详细的总结。
在他的设想中,这些经验要归纳整理成为可操作的具体流程,“一个民办学校校长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如何组织架构、顶层设计,如何管理,师资如何发展,德育怎么做,经营怎么做,后勤怎么做,在手册中都可一一对应。”
四小时访谈接近尾声,这些话以肖明华校长一贯的铿锵语气说出来,颇有些掷地有声。
在采访同样作为国内素质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十一学校时,本刊记者曾提出疑问:“十一模式”可以复制吗?同样的疑问,我们带进了实外西区。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虽然没有十一学校的资源和位置优势,但如何在中等生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以小博大,这无疑是作为民办学校的实外西区最富活力的探索。
学校已编印了一本“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文集”《日月化实》。“日月化实”取自“明华”二字,寄意教育非朝夕之功,须日积月累,方能有“实”。
肖明华说:一个好老师会带出好学生,一个好校长就会办出好学校。这个“实”,是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实干家态度,也是从无至有、去薄去华的实践过程,当然,它也必然是丰硕果实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