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黄孙钱 温州市岙底小学
纵观《史记》一百三十篇,最熠熠生辉的篇章当属《项羽本纪》。西楚霸王那拔山扛鼎、破釜沉舟的无敌霸气;那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无一不深入人心,堪称《史记》中最闪亮的夜明珠。司马迁也将自己满腔热情灌注在项羽身上。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项羽的故事比较陌生,即使了解的,也只是粗枝大叶,对于文言文的表述更是忌惮。不妨就以人物故事贯穿整个课堂,择取《项羽本纪》中的关键语句串联故事,突出项羽的“英雄气”。
为了铺垫课堂,最大程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本课以孩子喜闻乐见的看图竞猜成语环节导入,不断变幻着呈现方式——有的出示整张图,有的截取半张图,有的图文并茂,还有的融入音乐。从“烽火戏诸侯”“指鹿为马”到“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每一个学习活动设计都不断侧漏《史记》的冰山一角,再隆重推出《项羽本纪》。
经过反复揣摩与解读,选择最能体现项羽个性特点的古文,与学生一起学习:
各年级参与情况:四、五年级占总人数的76%
成语知晓调查情况
1.读颜值。出示“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以对话的姿态,与学生逐字逐句再现项羽的高颜值。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谁是第一次读这样的文言文的?
生:……(第一次接触,但读得很流利)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就明白你已经读懂这句话了,请说一说。
生:这句说项羽长得很高,力气很大,也……也很聪明,才气超过别人。
师:那你知道项羽到底有多高吗?八尺按现在的身高标准应该是多少?
生:不知道。
师:好好猜一猜吧!
生:2米……1米9……1米8……
师:到底是多高呢?不如这样吧,看,黄老师可是堂堂七尺男儿……
生:1米8!
师:对,当时的1尺按现在的厘米换算的话是:1尺=23.4厘米。所以……
生:项羽的身高超过了1米8,不到1米9。
师:那项羽力气有多大呢?知道“鼎”吗?有多重?
生:鼎是一种祭祀用的器皿。不知道多重,应该是很重的吧。
师:是的。老师也不知道鼎到底多重。但是古代为了衡量一个男子的实力,常常扛鼎,有人还因为扛鼎丢了性命(如:秦武王)。历史上能够扛鼎的也寥寥无几。
生:(一片赞叹)哇!好厉害啊。
师:更加出乎意料的是项羽居然还“才气过人”,是名副其实的“三好学生”。
……
就这样聊着聊着,学生自然读懂了“项羽”,树立了英雄感性的高大帅气形象。
2.读学业。出示: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②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③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按序号,分三次出示。)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演绎对话,奏响英雄磅礴的声音。
师:于是,少年项羽的表现也特别不同(出示①)生:(笑)
师:为什么这么乐啊?来读一读,再说说理由。
生:项羽那么聪明居然不会读书,练剑又不行。
师:之前不是说“才气过人”,怎么完全相反啊?面对生气的叔父,项羽说了这么一番话,好好读一读,再想一想意思(出示句子②)
生:(读)项羽认为读书就是记名字的,学剑只能敌一个人,要学万人敌的兵法,项梁就教他兵法,项羽很高兴。
师:看来都读懂了。那你们同意项羽的说法吗?读书真的仅仅是记个名字用的吗?
(学生有的支持,更多的是不支持,各抒己见……)
如此逐句出示,引领大家朗读文言文,共同演绎项羽叔侄的对话。顺水推舟,和孩子一起思考项羽话中之意,一起讨论项羽的性格特点。不知不觉中,孩子对项羽有了一定的认识,英雄形象逐渐内化到心中。
3.读功业。出示:“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推进群文阅读,探寻深层原因,再树英雄形象。
矛盾继续——看似学无所成的项羽居然成功了,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诸侯们被震慑得“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原因何在。孩子们又是一番唇枪舌剑,笔者相机增加“破釜沉舟”“沐猴而冠”“火烧咸阳”这样的故事,开展群文阅读,深入探讨原因,继续丰富人物性格,树立英雄的两面性。
潮水越来越汹涌。项羽用武力灭亡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分封十八诸侯,自称西楚霸王,登上了楚汉之交的权力巅峰。当大家对项羽都像神一样顶礼膜拜时,突然一个急转弯——十面埋伏、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看到英雄从巅峰断崖式跌落,可歌可泣的一生迅速完结,只停留在31岁时,同学们一片唏嘘。
1.思考英雄末路时。于此播放影视《垓下歌》片段,全场一片肃穆:看英雄美人生死诀别。受此感染,一女生慷慨咏唱《垓下歌》,引起阵阵掌声。“为什么虞姬要自刎呢?”趁热打铁,抛出疑问。看到孩子们踊跃发言,但毕竟认识有限时,家长们纷纷加入讨论阵营。
2.思考英雄辩证时。见好怎能收?让潮水更凶猛些吧。随即呈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和杜牧的《题乌江亭》两首诗,孩子们表述各自的英雄观。激烈的观点,头脑风暴的震撼,让项羽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明,也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
3.思考英雄悲剧性。潮涨潮落,自然规律。课堂设计也是如此,在落潮时引导大家再次思考,探讨项羽的失败是“此天亡我”呢,还是另有原因?引出《鸿门宴》的故事,学生静静地阅读故事,再思考悲剧英雄的自身缺陷。整个课堂如同一场交响曲,过程跌宕起伏,收尾微波粼粼,意味深长。
“还有下一节课吗?”“下一课讲谁?”“什么时候开课啊?”一堂课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询问。再一次梳理整个课堂:图片、音乐、文字齐现,影视、讨论、表演共舞。汹涌处,你言我语尖锐交锋;沉静时,鸦雀无声笔尖流动。
当然宣传语的撰写,也下足了功夫,自创一首诗呈现:
西楚霸王
才气过人起江东,
拔山扛鼎力无穷。
围观始皇言取代,
响应陈涉丧秦钟。
斩将夺帅名威震,
破釜沉船谁不恐。
代秦称霸宴鸿门,
刚愎妇仁放沛公。
重围垓下闻楚声,
悲歌忼慨别美人。
横江拔剑笑天亡,
乌骓声嘶唤鬼雄。
课后,我陷入新的思考:学生那么感兴趣,我要如何继续展开呢?如何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古代名人,最终回归到认识自己呢?我们要避免陷入死记历史知识泥潭中,而要真正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又该怎么做呢?唯有重新审视《史记》中人物,选取最具代表人物,构建课程,且行且探索。
项羽的英雄落幕成就了对手刘邦,两人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一个英雄一个痞子,一个贵族一个平民,一个年轻帅气一个中年大叔。接下来第二讲就是汉高祖刘邦。
一个成功的男人总是有一位女人在背后默默奉献,刘邦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妻子吕雉的帮助。而且吕后的政治手段,吕后的毒辣行为都蒙着一层面纱,骇人听闻的“人彘惨案”自然不能避开。第三讲就是吕后了。
每一位成功者都既离不开自己不懈地奋斗,更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智者张良,既是刘邦成功逆袭的第一智囊,也是吕后转危为安的首席功臣。张良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张良,当仁不让的成为第四讲主角。
方向正确了,还需要物质保障,萧何光荣地接受了后勤部长一职,作为第五讲。
紧随其后的是淮阴侯,究竟为何会“成也萧何败萧何”呢?第六讲:看韩信的奋斗与灭亡。
汉初风云际会,怎能忘记第一位揭竿而起的农民呢?陈涉悄悄地走来,又匆匆地离去,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响彻云霄,第七讲怎能错过陈涉?
恰逢端午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作为特殊的一个,永远流传。第八讲廓清端午和屈原,走近香草美人的世界。
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他。他是天使,也是魔鬼——“千古一帝”的评价再恰当不过了。第九讲秦始皇。
吃水不忘打井人,嬴政的功绩怎能不提吕相父;嬴政的失败也在于忽视了《吕氏春秋》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人,华丽转身成为帝国的奠基者,谁能不叹“奇货可居”的眼光和勇气?第十讲吕不韦。
……
不知不觉,“一起读《史记》”系列已经做了一年。“老师下一期是什么时候啊?”记得每一次讲完一个专题,学生、家长第一时间总会这样发问。然后大家又会围在我身旁继续讨论……“老师,自从听了您的课,我的孩子一下子爱上了阅读。”“老师,听了您的课,我的精神也成长了许多。谢谢您!”此后不断有家长这样对我说。
我总觉得,有这样的阅读期待,真好。少年读历史,我们绝对不要孩子增加记忆负担,因为死记历史中的某人某事件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能够带着孩子梳理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训练眼睛培养思辨。能借助历史看清当下,理解现在社会中的种种根源,找到最佳解决途径。
同时读人主要是为了读己,从别人的优点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别人的缺陷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史为鉴,照见当下,照见自己。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