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骥,葸得华,张琨瑜
青海鄂拉山香加吾岗地区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杨天骥,葸得华,张琨瑜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四川 西昌 615000)
鄂拉山香加吾岗地区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可划分为喷发相、喷溢相、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及火山颈相,以富Si、Na,高K,贫Ti为特征。在SiO2~Na2O+K2O图解中全部样品均落在亚碱性系列区,在AFM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在钙碱性系列区,为中-高钾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以高Be、W、Au、Zr、Hf、Te、Cs、Th,低Sr、Cr、Mn、Nb、Rb、Ta、Co、Ni、Cu为特征;稀土元素分析表明铕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轻稀土呈富集型。经Logσ-Logτ图解分析后,结合地质背景认为区内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于左行斜冲的陆—陆后碰撞环境,为后碰撞加厚陆壳下部物质发生重熔后的产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火山岩;地球化学;构造环境;拉山香加吾岗地区;
鄂拉山香加吾岗地区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万石山、果洛恰当一带,地处共和盆地西南缘、昆仑山系东端,东昆仑、西秦岭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位置属鄂拉山陆缘弧[1,3,14-16,18,25,26,29](图1),是区内最强烈及最后一期的火山活动产物[4,5]。该套火山岩在鄂拉山地区曾获得231.8±8Ma的Rb-Sr等时线年龄,以及多个210~240Ma间 K-Ar法同位素年龄,时代为晚三叠世[10,29,30]。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出了良好找矿前景,火山岩区内的Pb、Zn、Ag异常显著[12,22,23,]。通过探讨火山岩成因、构造属性,为本区找矿提供一定指导。
图1 研究区区地质简图
晚三叠世火山岩赋存于鄂拉山组之中,研究区分布于万石山、五道河等地,分别角度不整合于早-中三叠世洪水川组和闹仓坚沟组之上,为陆相火山喷发产物。其分布明显受北北西向温泉断裂和水塔拉隐伏断裂控制,呈北西向带状展布。该期火山活动强度较大,火山岩出露面积较广,在研究区出露面积达379km2,区内以熔岩为主,不夹沉积岩为特征,并发育与火山岩活动同期的中酸性侵入岩[14]。区域上将该套火山岩系称为鄂拉山组,厚度大,是整个三叠纪最晚一期的火山活动产物。
该区岩相划分主要依据青海省兴海县德曲乎龙洼晚三叠世鄂拉山组实测地层剖面(PM02)和青海省兴海县果洛恰当三叠系洪水川组—鄂拉山组实测地层剖面(PM03)及路线资料,其类型主要有:喷发相、喷溢相、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及火山颈相等五种。岩性岩相变化大,蚀变强烈。岩石成层性差,柱状节理发育,具典型的陆相喷发特点[4,5]。
1)火山颈相:主要分布在万石山东南部的古火山机构中心,呈不规则椭圆形,与外围喷发相英安质凝灰角砾岩呈侵入接触。岩石类型为灰白色流纹斑岩。
灰白色流纹斑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由石英、长石和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石英粗粒为主,熔蚀明显,有的边呈港湾状,部分有爆裂纹及碎裂结构,含量10%~15%。斜长石为酸性斜长石,中粒为主。呈板柱状、柱粒状,含量5%~8%。聚片双晶发育,双晶纹宽窄不一,由于粘土化部分表面不干净,少部分相嵌呈团,形成联斑。钾长石为正长石,细中粒为主,呈柱粒状,部分具卡氏双晶,由于粘土化多数表面不干净,与石英、斜长石不均匀相间分布,含量约5%。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偶见角闪石,多已蚀变,保留片状柱状晶体外形。基质具微粒结构,由酸性火山物质脱玻分解生成的长英质微粒和显微针片状绢云母等粘土矿物组成。粘土矿物密集定向排列,长英质微粒长轴大致定向,与粘土矿物排列方向一致,不均匀相间分布,形成似千枚状构造。部分石英微粒重结晶为干净的晶粒石英,相互嵌生呈团呈片,形成不均匀结构。
2)喷发相:主要分布在万石山中段、东南端两个古火山机构中心及果洛恰当一带。主要岩石类型有:英安质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凝灰岩、含火山角砾岩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等。
英安质凝灰角砾岩:灰绿色,凝灰角砾结构,块状构造。由火山碎屑(55%)和填隙物(45%)组成。火山碎屑主要为岩屑,其次为晶屑。岩屑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度大小不一,一般在2~7mm,成分主要为英安岩岩屑及少量流纹岩岩屑、石英岩岩屑、中酸性侵入岩岩屑,含量50%~55%。晶屑多呈不规则状,粒度<0.5mm,主要由长石、石英组成,含量<5%。长石具绢云母化、粘土化蚀变。石英多具熔蚀现象。填隙物:主要由火山尘(20%~25%)和绢云母(20%~25%)组成,部分火山尘重结晶形成隐晶质长英质集合体,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集合体,呈定向分布。
英安质含火山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黄绿色,含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由火山角砾、晶屑、岩屑和火山灰组成。角砾:以英安岩为主,斜长石少量。呈棱角状,粒度在5cm±,含量约30%。晶屑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少量钾长石、黑云母,多呈棱角-棱角状,含量22%。岩屑以浆屑为主,少量板岩岩屑,粒度0.4~0.9mm,呈椭圆状、拉长透镜状,多发生水云母化和脱玻化,含量约5%。火山灰胶结角砾(约40%)和凝灰级碎屑,局部脱玻化为霏细结构,局部蚀变为水云母。
流纹质凝灰岩:灰黄色,具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绢云母及微量不透明矿物、粘土矿物。石英为它形粒状微晶,粒度为0.01~0.03mm,含量85%~90%。绢云母呈细分散状、细丝带状星散分布。不透明矿物呈0.05~0.1mm粒状,含量10%~15%。粘土矿物呈细分散状零星散布,少量。
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灰绿色,具含角砾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角砾(约18%)成分以流纹岩、石英、钾长石为主,石英岩、塑性岩屑少量,呈角砾状。流纹岩粒度1~3cm,有的具流纹岩的球粒结构。塑性岩屑粒度2~3mm,呈长条状,椭圆状,多发生水云母化,形成水云母与粘土集合体。石英岩粒度2.9mm±,由锯齿状接触的石英镶嵌在一起。钾长石呈肉红色,粒度2~4mm,棱角状,多发生粘土化,分布广泛。石英粒度2~4mm,多发生熔蚀,有的呈次棱角状。晶屑(20%)以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为主,黑云母少量。石英粒度在0.91~1.6mm之间,多发生熔蚀。钾长石在0.5~2mm,棱角状,多发生粘土化。斜长石在1.27mm±,棱角状,普遍有钠长石聚片双晶,发生碳酸盐化、粘土化。黑云母:粒度0.91mm,多发生暗化,弯曲变形。岩屑(约12%)由流纹岩、塑性岩屑组成和相应的角砾成分和结构基本一致。火山灰(约50%)以凝灰级为主,充填在较大的晶屑、岩屑、晶屑和火山角砾中,起胶结作用,局部有的发生水云母化。
3)喷溢相:主要分布在万石山一带,与两侧喷发相、溢流相呈渐变过渡关系。该相和喷发相是区内最大的两个岩相,具有分布广、出露面积大的特点。岩石类型主要有:英安质凝灰熔岩、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熔岩、流纹质凝灰角砾熔岩等。
英安质凝灰熔岩:浅黄色,凝灰熔岩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可见杏仁、气孔构造、流动构造。岩屑为火山碎屑物,零星散布,粒度<2mm,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含量<5%。晶屑及斑晶广泛存在,分布不太均匀,定向不等,见熔蚀,大者可达1.5mm。晶屑为火山碎屑,多呈棱角状,见次棱角状。斑晶多呈自形-半自形晶,见聚斑晶,其中斜长石主要为更-中长石,含量5%~10%。钾长石见格子状双晶、条纹结构,少量。石英熔蚀明显,有的见自碎裂现象,少量。黑云母鳞片状。基质为熔岩成分,广泛大量存在,在其基底中散布火山碎屑及斑晶,细小,为隐晶质,具微晶结构,主要由微细长石(主)、石英(次)组成,含量85%~95%,另见次生绢云母(主)、黝帘石等,含量5%。
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 (图2-a):灰色,具变余角砾凝灰熔岩结构(图2-b),块状构造。由火山碎屑(30%)和填隙物(70%)组成。晶屑主要由长石及部分石英、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粒度<2mm,含量约20%。其中长石主要为斜长石,部分为钾长石,具阶梯状裂开,多发生绢云母化、粘土化、方解石化蚀变;石英具不规则状,部分具熔蚀现象;暗色矿物已完全绿泥石化。岩屑呈棱角状,粒度为2~20mm,主要由酸性火成岩组成,分布不均,含量10%。玻屑多发生脱玻化,形成隐晶质长英质集合体及绢云母,少量。填隙物为英安质成分,具斑状结构,斑晶(5%~10%)主要由斜长石、部分石英及少量钾长石组成,粒度可达2mm。斜长石多发生绢云母化、方解石化,主要为中长石。石英呈它形粒状。钾长石多发生粘土化方解石化蚀变。基质(60%~65%)主要由隐晶质长英质集合体(40%~45%)组成,并出现部分新生矿物绢云母(约15%)、绿泥石(约5%)等。绢云母多呈定向分布,分布不均。此外还有微量不透明矿物。另岩石中可见部分气孔,呈椭圆形不规则状,分布不均。
流纹质凝灰熔岩(图2-c):灰~浅肉红色,凝灰熔岩结构(图2-d),块状构造。岩屑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零星散布,粒度<2mm,偶见3mm,少量。晶屑及斑晶总体较均匀存在,各矿物分布不太均匀,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等形态的晶屑及自形-半自形晶的斑晶产出,具熔蚀。石英熔蚀明显,见蚀湾、穿孔,含量5%~10%。钾长石以正长石为主,含量15%,斜长石以更~中长石为主,含量约10%,暗色矿物量微,已强烈蚀变,形成绿泥石、方解石共同构成的集合体,零星可见,粒度≤2mm。基质为熔岩的基质成分,其中散布火山碎屑(岩屑、晶屑)及斑晶。基质细小,具微晶结构,局部见流动构造(流纹构造),见重结晶,主要由长石(主)、石英(次)组成,含量65%,另见少量次生绢云母、方解石等混杂分布于基质中。
(a)—英安质角砾凝灰熔岩;(b)—角砾凝灰熔岩结构;(c)—流纹质凝灰熔岩;(d)—凝灰熔岩结构;(e)—流纹英安岩;(f)—珍珠构造;(g)—流纹岩;(h)—斑状结构;Pl—斜长石;Kf—钾长石;Qz—石英;Bt—黑云母
流纹质凝灰角砾熔岩:灰~浅灰色,角砾凝灰熔岩结构,块状构造。岩屑为中~酸性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多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等,主要为半塑性岩屑,粒度<2mm,含量约30%。晶屑及斑晶分布不太均匀,见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晶屑(棱角状、次棱角状等)及斑晶(自形~半自形晶)均可见,具熔蚀。石英熔蚀明显,见蚀湾、穿孔,含量10%~15%。长石见方解石化蚀变等,个别长石蚀变较强烈,粒度<2mm,含量10%~15%。基质为熔岩的成分,其中散布火山碎屑(岩屑、晶屑)及斑晶。基质矿物细小,具微晶结构,主要由长石(主)、石英(次)组成,含量40%~45%,另见次生绢云母(主)及方解石(少),含量约10%。
4)溢流相:主要分布在万石山北端的德曲乎龙洼一带,该相出露较少,走向上往往被喷溢相或喷发相掩盖,呈透镜状分布。岩石类型由:英安岩、流纹英安岩、流纹岩组成。
英安岩: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霏细结构。斑晶自形~半自形晶,含量<5%,零星散布,成分以斜长石(中长石)为主,钾长石(正长石)少量。粒度≤1.8mm(长径)。基质粒度细小,具霏细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主)、石英(次),含量90%~95%,另见次生绢云母等混杂于长英质基底中,绢云母分布不均匀,见相对集中呈微条带(或条纹)出现,含量<5%。
流纹英安岩(图2-e):浅灰色略带浅黄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球粒结构、霏细结构,珍珠构造(图2-f)。主要由斑晶、基质及次生矿物组成。斑晶自形~半自形晶,零星散布,分布不太均匀,粒度可达1.3mm。以单晶为主,见少量聚斑晶。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含量<5%。基质具球粒结构,球粒可达5mm±。球粒间见微细长石、石英(含量约85%)及次生绢云母(含量约10±%)等,相互混杂,呈集合体(不规则状,微条带状等)较均匀产出。球粒由粒度不同的长石、石英组成。
流纹岩(图2-g):浅灰色略带浅黄绿色色调,斑状结构(图2-h),块状构造,基质具霏细结构。斑晶多呈自形-半自形晶,具熔蚀现象,局部呈聚斑晶,晶粒大者可达2.7mm。石英分布不太均匀,含量7%~10%。钾长石多于斜长石,主要为正长石,见轻微蚀变(绢云母化、粘土化、方解石化),分布较均匀,二者含量15%~18%。基质粒度细小,具霏细结构,主要由细小长石(主)、石英(次)组成,含量65%~70%,另见次生绢云母(主)、方解石等。绢云母分布不太均匀,混杂于长英质基底中,见定向性,含量5%~10%。
5)次火山岩相:主要分布在万石山的中-东南部一代,侵出到早-中三叠世洪水川组和鄂拉山组中。主要岩石类型为流纹斑岩。
图3 万石山一带晚三叠世火山岩韵律旋回划分图(据PM02剖面)
鄂拉山组火山岩为同期不同火口喷出物的组合体,不同火口喷出物在空间上常相互叠置,对恢复火山活动特征及火山活动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和分析偏差。因此,分别在选择果洛恰当和万石山两个地区,开展剖面测制,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恢复鄂拉山火山活动特征。
在万石山一带测制的PM02剖面柱状图(图3)看,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喷溢相-溢流相;喷溢相-溢流相;喷溢、喷发混合相-溢流相;喷溢相-溢流相;喷溢相5个韵律,每一个韵律从喷溢相开始,溢流相结束,下部岩石由较酸性的流纹岩向较基性的英安岩演化,上部由基性向酸性演化,中部出现喷发、喷溢混合相。说明火山喷发具有早晚较弱,而中间强势。即弱-强-弱的变化规律。
在果洛恰当一代,据PM03剖面柱状图(图4)分析,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喷发相-喷溢相;喷发相两个韵律,每个韵律自喷发相开始,喷溢相结束。说明火山喷发具有由强到弱的变化规律。
图4 果洛恰当一带晚三叠世火山岩韵律旋回划分图(据PM03剖面)
从以上不同地区剖面资料分析,认为晚三叠世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在万石山一带,岩相特征表明,起初是喷溢相(流纹质凝灰熔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和溢流相(英安岩、流纹英安岩)的交替出现,紧接着出现喷发相(英安质凝灰角砾岩),然后又出现喷溢相(流纹质凝灰熔岩、英安质凝灰熔岩)和溢流相(英安岩、流纹英安岩)的交替。火山活动具有从弱到强然后又变弱的特点,可能反映了晚三叠世火山喷发就此拉开了序幕。第二阶段主要表现在果洛恰当一带,从划分的岩相看,自下而上为喷发相(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英安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等)-喷溢相(英安质凝灰熔岩)-喷发相(英安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火山活动具有强-弱-强的特点,反映出此时火山活动已达到鼎盛期。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研究区晚三叠世火山岩由万石山向果洛恰当(自北向南)由强变弱的特点。
该期火山活动虽具多阶段喷发的特点,且在不同阶段喷发能量、喷发方式、喷发强度、岩相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火山活动具有连续特点。因此将其划分为一个火山活动旋回,即鄂拉山旋回。并与早-中三叠世火山岩一起铸就了三叠纪火山活动的始末。
图5 晚三叠世火山岩TAS图解
1- YQ03 2- YQ04 3- D3175-YQ01 4- D1686-YQ01 5- D1687-YQ01 6- D1427-YQ01 以下各图同此
图6 晚三叠世火山岩SiO2-(Na2O+K2O)图解
主微量元素测试由国土资源部成都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分析,主量元素分析利用X荧光光谱法完成,分析测试误差<1%。微量及稀土元素样品由等离子光谱质谱仪(ICP-MS)测定,分析测试误差在5%左右。
表1 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含量表(ωB/×10-2)
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值见表1。将实验室岩石化学数据经过重新分配后,投影到TAS图解(图5)中,发现2个样品落入英安岩区,3个样品落入流纹岩区,1个样品落入粗面英安岩区。与室内薄片鉴定名称一致。
岩石化学中,SiO2含量变化在66.67%~75.88%之间,属酸性岩。所有样品均为Al2O3>Na2O+K2O+CaO(分子数),属铝过饱和类型。3个样品K2O>Na2O;2个样品Na2O>K2O,1个样品Na2O和K2O近于相等。里特曼指数中有2个样分别为1.87和2.83,介于1.8~3.3之间,属钙碱性岩系,其它样品介于0.89~1.49之间,均小于1.8,反映出钙性岩系特征[9]。在硅-碱图(图6)中,所有样品均落入亚碱性系列,在A-F-M图(图7)中各样点落入钙碱性系列。在火山岩SiO2-K2O图(图8)中所有样品落入中-高钾区。因此研究区晚三叠世火山岩为中-高钾过铝质钙碱性岩石。
图7 晚三叠世火山岩AFM图解
图8 晚三叠世火山岩SiO2-K2O图解
表2 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表(ωB/×10-6)
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值见表2。其总量介于134×10-6~212.61×10-6,轻重稀土之比介于5.54~15.06,表明轻稀土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δEu在0.54~0.89之间,均小于1,说明晚三叠世火山岩具有Eu元素亏损, 反映斜长石结晶程度较好。(La/Yb)N比值介于4.85~12.66,显示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稀土配分模式图(图9)上,各曲线具有一致性,呈平缓向右倾斜,反映出流纹岩、英安岩来自同一源区,与岛弧火山岩稀土配分模式图相似[21]。
图9 晚三叠世火山岩稀土配分模式图
图10 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蜘蛛网图
微量元素含量见表3。与地壳元素丰度[7]相比,流纹岩、英安岩均显示出高Be、W、Au、Zr、Hf、Te、Cs、Th,低Sr、Cr、Mn、Nb、Rb、Ta、Co、Ni、Cu,其它元素接近。在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图10)上,各样品曲线近乎一致,反映出具有相同的构造环境及物质来源,与典型钙碱性火山弧系列三隆起的特征型式极为相似,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相对富集,Sr亏损十分明显,可能与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Ce、P、TiO2、Cr有较强的亏损,显示出后碰撞加厚陆壳下部重熔物质的特征[2,27]。
图11 晚三叠世火山岩lgτ-lgσ图解
区域地质特征表明,晚三叠世火山岩呈北北西向展布于鄂拉山一带,其分布明显受温泉、水塔拉北北西向断裂控制[28]。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出中-高钾、过铝质、钙碱性三大特征。在lgτ-lgσ图解(图11)中,大部分样点落入B区(活动陆缘火山岩),有1个样落入C区(板内火山岩),另外1个样落入A区(板内稳定环境火山岩)。微量元素中Ce、P、 TiO2、Cr等元素及氧化物有较强的亏损,显示出后碰撞加厚陆壳下部重熔物质的特征。据以上特征分析,研究区在晚三叠世时期,由于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鄂拉山沉积盆地闭合,应力的持续使水塔拉、温泉北西向同沉积基底逆冲断裂活动加剧,并发生左行斜冲。导致地壳增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同时在温泉—水塔拉断裂带内形成的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张性裂隙为岩浆上升提供了通道,并在与北北西向断裂交汇的薄弱部分喷出地表,形成线状展布的中心式火山机构[5,14,27],同期并伴随着中酸性侵入岩侵位。综合认为:香加吾岗(研究区)、查查香卡等地区[6,8,11,13,19,20,24,27]晚三叠世鄂拉山组为鄂拉山岩浆岩带重要组成部分,鄂拉山广泛分布的晚三叠世鄂拉山在物质成分、地质背景、成因及构造环境联系密切,是东昆仑与西秦岭侧向陆陆汇聚造山重要响应事件,形成于陆缘弧环境。
表3 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岩微量元素含量表 (Au:ωB/×10-9,其他:ωB/×10-6)
1)鄂拉山香加吾岗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赋存于鄂拉山组中,分布受北北西向温泉、水塔拉断裂带控制,整体呈北北西向展布,以熔岩为主,不夹沉积岩为特征,并发育与火山岩活动同期中酸性侵入岩,属陆相喷发的产物。
2)区内火山岩属中-高钾过铝质钙碱性岩石。δEu在0.54~0.89间,显示Eu负异常,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轻稀土呈富集型。微量元素中Be、W、Au、Zr、Hf、Te、Cs、Th等较高,而Sr、Cr、Mn、Nb、Rb、Ta、Co、Ni、Cu低,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相对富集,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Ce、P、TiO2、Cr亏损。
3)结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鄂拉山组火山岩形成于左行斜冲的陆-陆后碰撞环境,为后碰撞加厚陆壳下部物质发生重熔后的产物,沿温泉—水塔拉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喷发形成陆缘火山弧。
[1] 古凤宝,吴向农,姜常义.东昆仑华力西一印支期花岗岩组合及构造环境[J].青海地质,1996,(1):18-30.
[2] 李昌年. 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2.
[3] 李荣社,计文化,杨永成. 昆仑山及邻区地质[M]. 地质出版社, 2008.
[4] 李善平, 谢智勇, 黄青华, 等. 青海鄂拉山地区印支期陆相火山岩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J]. 西北地质, 2012, 45(s1):49-52.
[5] 李永祥, 李善平, 王树林,等. 青海鄂拉山地区陆相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 西北地质, 2011, 44(4):23-32.
[6] 李运冬, 刘小玉. 青海热水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 西北地质, 2014(3):14-25.
[7] 黎彤. 化学元素的地球丰度[J]. 地球化学, 1976(3):167-174.
[8] 马忠元, 马成兴, 冶占福, 等. 东昆仑东段鄂拉山组火山岩地层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4(4):31-37.
[9] 邱家骧.应用岩浆岩石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0] 王连根.青海鄂拉山地区古火山群陆相喷发特征及地层划分[J].西北地质,1984,17(3):1-9.
[11] 芦文泉, 童海奎, 仓索南尖措,等. 鄂拉山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产出环境分析[J]. 西北地质, 2012, 45(1):48-55.
[12] 梁成. 青海省鄂拉山地区Pb、Zn、Cu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J]. 西北地质, 2016, 49(3):39-49.
[13] 刘红涛. 祁漫塔格陆相火山岩:塔里木陆块南缘印支期活动大陆边缘的岩石学证据[J]. 岩石学报, 2001, 17(3):337-351.
[14]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 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M].地质出版社,1997.
[15] 宋治杰.张汉文,李文明,等.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J].西北地质科学,1995,i6(1):134-144.
[16] 孙延贵, 田琪, 王青海. 西秦岭与东昆仑的侧向碰撞与造山[J].青海国土经略,2001(2):18-25.
[17] 孙延贵,张国伟,郑健康,等.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带)形成的动力学背景[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4):16-22.
[18] 徐强,潘桂棠.江新胜.松潘一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J].矿物岩石,2003,6(2):27—31.
[19] 童海奎, 王树林, 宋生春,等. 青海省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及其构造环境[J]. 高原地震, 2004, 16(2):38-48.
[20] 夏楚林, 任二峰, 高莉, 等. 青海喀雅克登塔格晚三叠世鄂拉山组火山熔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探析[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6):48-53.
[21] 杨学明,杨晓勇,陈双喜.岩石地球化学[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2] 雍化常,杨怀超,葸得华,等. 青海省兴海县泉曲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 2015.
[23] 雍化常, 杨怀超, 龙宇,等. 青海鄂拉山兴海香加吾岗地区银铅找矿前景分析[J]. 西北地质, 2017(4):140-155.
[24] 张洪美, 李海平, 冯乔,等. 柴达木盆地东南缘晚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J]. 西北地质, 2011, 44(4):15-22.
[25] 张培青.青海省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探讨[J].青海国土经略,2007,(6):31-33.
[26] 张森琦, 王瑾, 王秉璋, 等. 昆秦结合部鄂拉山陆内斜冲断裂-岩浆造山带造山机制研究[C]. 2000.
[27] 张雪亭.杨生德,杨站君.青海省板块构造研究--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8] 张智勇, 殷鸿福, 王秉璋, 等. 昆秦接合部海西期苦海-赛什塘分支洋的存在及其证据[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4(6):691-696.
[29] 张智勇,朱迎堂,周光第,等.1:25万兴海幅区域地质调查[R].西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2001.
[30] 周光第,祁生胜.彭伟.秦昆接合部拉丁期一卡尼期地层的初步研究[J].青海地质,1998,(1):1-5.
Petro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Volcanic Rock of the Upper Triassic Elashan Formation in Xiangjiawugang, Elashan, Qinghai
YANG Tian-ji XI De-hua ZHANG Kun-yu
(No. 281 Geological Party, Sichuan Bureau of Uranium Geology, Xichang, Sichuan 615000)
The volcanic rock of the Upper Triassic Elashan Formation in Xiangjiawugang, Elashan, Qinghai is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Si, Na and K and depletion in Ti. It may be divided into eruption facies, outpouring facies, effusive facies, subvolcanic facies and volcanic neck facies. It is in alkaline series area of the SiO2‒ Na2O + K2O diagram and calc-alkaline area of the AFM diagram. The minor element geochemi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enrichment in B, W, Au, Zr, Hf, Te, Cs, Th and depletion in Sr, Cr, Mn, Nb, Rb, Ta, Co, Ni and Cu. The REE geochemistry is characterized by LREE enrichment with obvious negative Eu anomaly. The δEu-Srand -Logσ-Logτ diagram shows that the volcanic rock was formed during the left-slip oblique-thrusting tectonic setting of post land-land collision, resulting from lower crust thickening and partial melting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al environment.
volcanic rock; geochemistry; tectonic setting; Xiangjiawugang area, Elashan
2018-07-15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青海省兴海县泉曲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212011221134)
杨天骥(1990-),男,四川邛崃市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P588.1
A
1006-0995(2019)02-0187-08
10.3969/j.issn.1006-0995.2019.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