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学生发展性评价调查与对策探讨

2019-08-02 00:48刘英霞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职业高职评价

刘英霞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和机制,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在潜力和态度,促进每个学生都做最好的自己,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发展性教学评价内涵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和成长规律。促进评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推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调研背景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截止到2018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年招生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6.63%、40.05%;新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包括770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高职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发展性教育评价是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素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综合评价。[1]高职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从2007年开始逐渐增加,主要集中在课程层面实施发展性评价。陈琦提出一种基于CIPP的高职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2]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已经确立,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对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评价的内容、方法、成效、模式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随着教育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评价弊端已受到国内教育界普遍的关注与担忧。[3]

(一)传统教学评价目的过多强调学业成就的获取,不利于激发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潜力

受传统学科式教学评价的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目的主要是强调学生学业成就,以课程考试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体,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创新个性的培养没有发挥有效的鼓励、促进和调控作用。

(二)传统教学评价内容重知识技能轻综合素养,不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经历了“重知识、轻技能”到“重技能、轻知识”的演变,当前国家倡导职业教育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就业能力提升”,但传统高职教学评价内容仍然重知识技能轻综合素养,尤其对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评价不足。

(三)传统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使高职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较大,传统教学评价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而且过于强化量化指标,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健全学生人格起重要作用的意识、精神和行为表现等因素,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用学习成绩评判优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以山东省的高职院校为主,从高职(高专)学校教师和学生2个维度进行调研,其中,教师共获得数据212份,学生共获得数据2428份。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和回收。

三、高职教育发展性评价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从不同视角掌握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评价的态度、课程评价体现学生水平和潜能情况、学生容易接受的课程评价结果、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评价的态度、更能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能的评价方式、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关注的要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达到的目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希望的收获9个方面的数据信息。

(一)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评价的态度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条件薄弱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继续沿袭传统“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显然不适用于高职学生,亟需改变。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评价的态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线表示学生数据,虚线表示教师数据。

图1 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评价的态度

调研数据显示,90.24%的学生和95.75%的教师都愿意创新教学评价模式,且教师的愿望更强烈。只有1.89%的学生和1.77%的教师持反对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进入新时代要加快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和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创新评价模式,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生,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

(二)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评价的态度

传统教学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主要由教师决定,缺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要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评价的态度,学生和教师的态度调查结果比较如图2所示,其中,左侧饼图表示学生数据,右侧饼图表示教师数据。

图2 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评价的态度

从图2看出,有1771人愿意参与到评价过程,占到调研人数的72.94%,只有11.2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另有15.7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教师而言,有189人愿意邀请学生全程参与课程评价,占到调研人数的89.15%,只有13人不愿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占到调研人数的6.13%。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多数认识到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信息多样化,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三)更能发挥学生各项潜能的评价方式

传统教学评价过多强调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内在潜力。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和教师认为更能发挥学生各项潜能的评价方式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方形柱体表示学生数据,圆柱表示教师数据,下同。

图3 更能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能的评价方式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更能发挥个人潜能的评价方式前三位是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即时评价,分别占到58.65%、56.26%和53.75%。而对教师而言排在前三位的是过程性评价、即时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分别占到73.11%、71.23%和62.74%,和学生的观点基本相同。分析表明,过程性评价、即时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都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能。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坚持以知识建构过程为核心,强调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四)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关注的要素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评价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不能仅限于评价理论知识。课程教学评价应关注的要素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关注的要素

从图4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应该关注的要素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与人合作能力,分别占到80.89%、74.18%和69.6%。教师的观点排在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提升,分别占到86.79%、81.13%和76.89%。分析说明,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教师和学生越来越重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前面发展打好基础。

(五)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方式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使高职教育生源多元化,“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较大。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因人而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方式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评价方式

从图5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评价方式排名依次为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制定学习目标并查找差距、公开评价标准和重视自我评价,分别占到67.22%、63.8%、61.82%和55.81%。对教师而言,排名依次为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公开评价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并查找差距和重视自我评价,分别占到84.91%、73.11%、71.7%和62.26%。分析表明,在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中,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已经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符合发展性理论的观点。发展性评价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性化差异,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六)通过评价达到的目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面向少数,忽视多数,不利于学生发展。通过实施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评价目标,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路径。学生和教师希望通过评价达到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76.19%的学生希望通过评价监督和激励自己,74.75%的学生希望通过评价提高学习能力,59.68%的学生希望通过评价表征自己的能力,只有45.84%的学生希望通过评价进行选拔。而对教师而言,84.43%的教师希望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82.08%的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评价监督和激励自己,64.62%的教师希望评价能表征学生的个人能力,另有52.83%的教师希望通过评价选拔学生。分析说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希望通过评价能监督和激励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正是发展性评价的目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传统教学评价的呈现形式多以分数为主,“重分数、轻成长”,不足以反映每一个学生真实的潜能,不适合高职生源多元化特点。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把评价过程融入到学习过程,实现“人人有增量,人人有进步”。学生和教师对课程评价结果呈现形式的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出,有79.65%的学生希望课程评价合格能获得本门课程的结业证书,有73.81%的学生希望获得个人发展趋势图,有55.31%的学生希望保留课程作品,只有15.77%的学生认为一个分数即可。对教师来说,81.13%的教师希望学生评价合格后提交课程作品,73.11%的教师愿意为学生提供个人发展趋势图,67.92%的教师愿意为学生制作个性化的课程结业证书,只有16.51%的教师认为一个分数即可。分析说明,学生和教师对评价的效果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分数,而更趋向于能表征学生进步的个人发展趋势图、课程结业证书以及课程作品,这些丰富的呈现形式,坚持教学评价导向性与激励性结合、主体性与多角度结合、差异性与客观性结合的原则,有助于成就每个高职学生的出彩人生。

图7 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四、高职教育实施发展性评价建议与对策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进行广泛调研和数据分析,深入研究了高职教育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对高职教育实施发展性评价给出以下建议。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过多地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限制,综合运用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同时,重视行业、企业的评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场化环境。从调查结果看出,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的评价过程中,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较大,传统教学评价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生,而且重结果、轻过程,没有实时监测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高职教育应研究学生的特性,和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因人而异,重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成就每个高职学生的出彩人生。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树立学生发展自信心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仍未实现教学评价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课堂考勤、随堂测试、实践考核等环节依然依靠纸质评价完成,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生成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数据,不利于构建“人人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高职教育应进行信息化背景下评价策略研究,坚持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混合式评价等,建立学生发展自信心。

(四)评价内容多元化,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经历了“重知识、轻技能”到“重技能、轻知识”的演变,并最终回归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就业能力提升”,这样的发展历程,使传统教学评价内容重知识技能轻综合素养,对职业素养、关键能力等评价不足。高职教育应在重新界定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坚持评价内容综合化,即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并重,全面发展评价和个性发展评价并重,增值评价和学习成效评价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高职评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