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肯
【摘 要】从我国公共文化审美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结合茂名地区的现状,从理论到现实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提出相关可行性的方案和思路,以助力茂名“好心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审美;好心文化;茂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190-01
我国从2005年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以来,众多学者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服务目的,服务模式等理论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尤其在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就是一个里程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制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茂名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比较,参与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文献资料也相对较少,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有限。长期以来,茂名市公共审美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状态,据调查走访,最近几年茂名市加大市民文化服务力度和各类公共设施建设,但特色不明显,效果并不尽人意。个别片区的滞后性直接影响到全体市民的休闲,教育和安居,以致市民在工作和生活中,因艺术氛围和条件贫乏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加大挖掘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入口,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教育和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对市民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提高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茂名是一个拥有800多万人口的城市,有一半以上的中青年和少年儿童,代表着时代的前进脉搏,是茂名市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审美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直接关乎社会公共文化审美的进步和传播。因此,在市区公共审美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应从上而下,转变思维,探寻新的文化艺术服务资源,创新思维模式等,必将有益于全体市民公共审美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对茂名“好心文化”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名族传统的艺术品种和艺术形式样式非常繁多,茂名各个地域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明显,如信宜的飘色,高州的木偶戏和冼夫人以及化州的挑花棚等等,所以拓宽美育途径,挖掘当地传统民间艺术,有效融入市民审美范畴,并将文化艺术建设纳入市民美育教育范畴,让市民亲自去感知,体验和参与其中,在提高市民美育的同时又以美育带德育。这种美育培育模式让市民感受到中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带给他们无限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树立市民的文化价值观,勇于承担起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扬传承传播和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对茂名“好心文化”的建设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茂名本地文联和宣传部下属就有几十个文艺团体,如茂名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戏剧戏曲协会等等,而且每个协会又下设众多分会,发挥这些力量必将对市民的审美文化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服务。
同时,茂名地区每年有几万高中生和大学生毕业。这一庞大群体的文化艺术审美风貌足以对社会公共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他们的投入,就是对未来社会公共文化的投入。这些文艺工作者和一批一批源源不断涌入社会的青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以及文化认同感足以影响和带动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并对各地的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旅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等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培育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茂名市传统民间美术、音乐、舞蹈、影视、新媒体和戏剧戏曲等文化艺术研究的理论资料非常丰富,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引入市民的审美教育中,让市民在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进而诠释和享受美,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价值观导向。在美育教育下激发德育教育,从而使两者并存,焕发和鼓舞市民传承保护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和责任,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促进茂名“好心文化”的建设。
目前茂名市公共文化设施却并不完善,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等数量较为匮乏。市区和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专业的队伍、良好的硬件设施、专业的技术等优势,国家也鼓励并要求市区和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来。所以,把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公共文化學习场所,把学校各类社团和艺术中心以及校园硬件设施,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为市民公共文化提供相应的服务。
“以文化人”和“以艺化人”,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艺术普及、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培育精神文明、促进文化认同,使高校公共文化审美服务真正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黄有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8.
[2]吴理财,等.文化治理视域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