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银 王琰
摘 要:以“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5个阶段职业成长历程为主线,科学定位高本分层培养目标,从财务人员从业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看,高职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能力者,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熟练者。高职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携手开展“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科学设置高本衔接的“互联网+相关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实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本科;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097-02
2015年湖北省教育廳选择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试点工作,2018年会计首批试点专业学生经考核测试已顺利进入了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通过3年的高职阶段学习,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职生源质量、促进学风转变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5年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师资、教学资源、学生管理和教学实施衔接贯通,实现会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的初衷。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未进行有效衔接,特别是面对“大智云物移”的科技变化未携手开展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
一、课程是高本“3+2“联合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
会计专业高本联合培养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技术技能人才。校企要紧跟时代脉搏,随着社会科技的变化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时代需要的最新培养要求。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程,高本衔接始终离不开课程的有效衔接,构建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必须依托相应的课程。任何教学改革与发展,最终还会落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上。
课程衔接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会计专业高本衔接过程中存在课程同质化问题,不与时俱进问题急需通过课程整合来化解,构建科学的联合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二、会计专业高本一体化培养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分层定位不清晰
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不管是高职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应该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学科教育思想的影响,会计专业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未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差别,更未考虑一个财务工作者从初学者到专家,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差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定位问题。
(二)互联网技术相关课程融入高本衔接课程体系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思维、经营理念已经在发生变化,企业也在不断地利用互联网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信息共享、集成管控等方面的优势,调整会计岗位设置,加快推进智能“财务”、智能“审计”等业务的发展。然而,在高本衔接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将互联网技术相关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多数学校只注重会计软件操作,造成学生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互联网安全及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衔接标准不统一
现有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实际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目标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导致标准多样、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边界划分不清晰,各自为政、乱象丛生。课程衔接标准不统一是目前会计专业高本衔接中的一大障碍。
三、会计专业高本“3+2”分段培养课程有效衔接的构建
(一)以职业成长历程为主线,科学定位高本分层培养目标
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经历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5个阶段。在初学者阶段,财务人员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事最简单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对任务缺乏整体性认识和把握,只知道怎么做。在高级初学者阶段,财务人员开始承担稍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能初步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的问题。在有能力者阶段,财务人员已经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财务工作并独立制定目标和计划,知道“怎样能更好”,学会了选择,并能根据选择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在熟练者阶段,财务人员能够独立承担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有科学地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专家阶段,财务人员能够承担高度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创造性开展财务工作。
财务人员的职业成长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这一工作任务称之为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按职业成长规律和人的职业认知规律序化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财务人员毕业3-5年所能达到的职业能力看,高职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有能力者,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应定位在熟练者。
财务人员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每个阶段有3—4个典型工作任务,共有15—20个典型工作任务。会计专业分段培养时,3年高职阶段要学会9个左右典型工作任务,4年制本科阶段学会15个左右典型工作任务。因此,会计专业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应描述为: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能独立完成货币资金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能独立完成资金管理、单位经济业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计算与分析、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纳税筹划、内部控制制度设计、ERP及财务供应链管理、审计、特殊业务会计处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职业发展的5个阶段来定位人才培养,能科学地解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等问题上的有机衔接,对构建高本“3+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防止课程设置同质化,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顺应时代需要,创新高本衔接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衔接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借助特殊工具运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的,为他人提供准确的信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正在带来会计变革。在进行会计专业高本衔接时,高职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携手开展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科学设置高本衔接的互联网+相关课程,培养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阶段要增设云协同办公、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云财务智能会计,本科阶段要增设财务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安全与分风险防范等课程。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会计知识,又学习了互联网知识,让会计知识和互联网知识齐头并进,真正培养视野开阔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职业判断预测能力。
(三)协同教学,科学构建课程衔接标准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系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会计专业“3+2“衔接课程标准,避免知识和技能的重复。高职阶段在掌握会计基本操作和培养了一定兴趣的基础上,要开始相应的理论教学,搞清楚为什么;本科阶段要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对接学校制订互认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明确分工,为课程衔接畅通渠道。课程教学内容要对应有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课程内容要求和课时分配、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教材及教学资源配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课程及实践内容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同时在课程衔接时要充分考虑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相关课程。
结语
高职与应用本科会计专业“3+2“联合培养过程中涉及诸多因素,构建科学的联合培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实际过程中,必须以职业成长历程为主线,科学定位高本分层培养目標,通过构建有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无缝对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4.
[2] 魏文芳.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现代职教体系下培养目标分层次定位问题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
[3] 赵志群.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9.
[4] 杨浩.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转型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0-101.
[5] 苑泽明.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18,(8):80-86.
[责任编辑 兴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