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探析

2019-08-01 01:25孙旭春王昱淇杨懿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孙旭春 王昱淇 杨懿

摘 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逐渐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能齐头并进的状况,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持续加剧。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市场的后备力量,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从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育的机制方面探究其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075-0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社交渠道的不断多维化,人们对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越来越难以进行正确选择。新生代员工难以驾驭、对企业忠诚度不断降低等问题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今中国人才市场存在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等问题,不仅严重限制了中国人才市场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也使很多有能力的毕业生望而却步。而且,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传统就业教育背后隐藏的问题日益显露。传统就业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局限、学生的旧有观念的固化、师资力量的短缺、就业创业的课程体系的薄弱等,无不彰显着传统就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潮流中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1]。

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而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問题。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1]。

一、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意义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推动者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力资源供求不平衡及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人才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仍是重中之重[2]。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在人才市场的用人要求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不强、工作能力薄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就是在大学生在读期间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之后踏入社会进入职场奠定基础、夯实根基,保障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缓解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

当前,我国人才市场虽然机遇不断增多,但竞争也日益激烈,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大学生初步入社会,对企业的需求懵懵懂懂,对职场的要求茫然不知,即使自身空有一身才能有的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人才市场现状,从而使大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而企业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有效缓解人才市场供求不平衡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作为一个日益壮大的弱势群体,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性,提高就业率和中小企业活力,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四)高校重视培养,促进教育兴国

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标志。大学生就业率深受社会公众的关注,其高低影响着公众对高校教育的满意程度,而公众对高校的满意度影响着公众对高校教育的投资,投资不够则会妨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高校只有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不断为中国梦建设输送人才力量。

二、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能力薄弱,基础实践能力较差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知识往往不知其重点,对于专业课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新兴行业与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也未能足够重视,更多停留在浏览企业招聘信息层面。缺乏实践经验,欠缺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问题。

(二)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固定而单一,什么学科的专业就以什么专业为主,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未能与市场对接。而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往往是被动而偶然的,且部分专业对于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缺乏,这也就加剧了大学生未来就业的困难程度。大学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而企业需要的是“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对接。

(三)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匮乏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达不到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现阶段,虽然教学观念有所改变,但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还没有更新,大学生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和知识视野的熏陶,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门的咨询培训队伍,但只是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层面上的指导,没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自身能力自信欠缺,自我认识不足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大学生因其刚刚结束学校学习生活,对于自身评价的不够全面,往往不是过于高估自身能力而找不到工作就是过于低估自己而不敢找工作。尽管大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由于执教老师也多是专业课老师兼任,对于现今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市场与企业的供求了解不够全面,不能给学生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认知。

(五)观念落后,目光只顾“铁饭碗”

尽管“铁饭碗”一词已经有点过时,但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于政府部门的工作或者教师、医生等稳定的工作,对于职业的选择度不高且害怕参加竞争力大的行业。这使得广大的人才治集中于一部分行業,而其他人才需求高的行业却寻不到对口的人才,只能“宁缺毋滥”。

三、就业能力培育创新路径

(一)树立自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还在于大学生本身。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在扩大,但就业困难的问题却未曾得到解决,其核心解决问题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大学生应紧跟社会需求,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提高自身的知识素质与实践能力,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自身就业。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增加相应的实习机会与实践课程,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学习,提高高校学生的企业知识与就业能力。而学生也可以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熟练专业技能,增加实践经验,为未来毕业就业奠定基础。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加强对自身企业需求人才的对口培育,为企业奠定人才的基础,还可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知名度,不断丰富企业文化。

(三)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也不断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随之层出不穷。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素质与专业技能,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四)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队伍

尽管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课程体系的改革却难以一蹴而就。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与各专业进行对接,实现大学生专业与职业规划的对接。

(五)建立虚拟招聘平台,锻炼应聘能力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必需品。人们使用网络进行社交、学习、工作,我们可以为此建立一个网络虚拟招聘平台,为面临毕业、想了解就业问题、想增加应聘经验的大学生提供帮助。首先,线上与企业进行对接,了解各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与企业合作进行虚拟招聘。其次,与高校进行合作,促进大学生对企业与就业的了解,并在该平台进行注册。平台提供专门的招聘帮助,其中包括个人简历、企业需求信息、投简历的要求等;除此之外,该平台重视互动交流,开设专门的交流区块,大学生可以在里面交流应聘的经验,企业可以在里面展示人才的需求,而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以此增加大学生与大学生、大学生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实现就业信息共享。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要紧跟社会的脚步。大学生要树立创新创业、积极就业的意识,增强自我学习、不断实践的观念,调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高校要紧跟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与社会的接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要重视自身人才培养,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会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  张泽云,王中教.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J].陇东学院学报,2019,(2):116-119.

[2]  严诚忠.重视人才资源的“供给侧改革”[N].文汇报,2017-03-13(005).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