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分析

2019-08-01 01:45李贤珍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

李贤珍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行上肢手术患者76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接受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当中,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上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引导定位;传统解剖定位;临床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6-081-02

作为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主要用于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定位主要是通过颈部体表解剖为标志,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反复多次进行穿刺,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并且容易造成多种并发症和神经阻滞不全。在上世纪70年代,便将其血流检测仪应用在锁骨的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时减轻了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我院在对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的麻醉过程当中,使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行上肢手术患者76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为17-65周岁,平均年龄为(35.2±15.8)周岁;体重为54-82kg,平均体重为(34.6±15.4)kg。研究组: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龄为18-66周岁,平均年龄为(34.9±14.6)周岁;体重为55-83kg,平均体重为(35.2±14.6)kg。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疾病和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在手术进行前,分别给两组患者肌肉注射0.1g苯巴比妥钠与0.5mg阿托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和心电图等并记录。患者平躺在床上,穿刺的部位为离肩胛舌骨肌,刺入深度为4cm,其穿刺针垂直刺入,当感觉到有异物时再将其抽出来,注入局部麻醉药0.4mg/kg。局部麻醉药由不比卡因0.75%和利多卡因2%混合而成[1]。

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在距离侧锁骨2cm的位置处采用超声仪的探头进行扫描,得到臂丛神经横切和纵切的图像,通过图像找寻患者的臂丛神经丛和大血管,在超声的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斜角肌,到达鞘内后再调整位置,最后注入局部麻醉药0.4mg/kg[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情况,主要包括阻滞效果、麻醉完成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 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更加准确的定位和实时显示结构均是其优点,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3]。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在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致使周围神经的传到产生阻滞,多用于手部手术、上肢手术、肩部手术以及前臂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不同,其产生的并发生也随之不同。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其麻醉的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均短于传统的麻醉方法,阻滞效果更好,避免了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维护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传统的解剖定位麻醉而言,操作难度较大,其效果受到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和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患者身体状况的影响,该麻醉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需要增加止痛药来缓解其疼痛,镇痛效果不明显,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4]。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将患者体内的臂丛神经情况和血管分布情况通过扫描探头看清楚,同时能够对麻药的扩散进行实时监督,具有可靠、安全和直观的特点,避免多次穿刺对神经功能和血管的损害,降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如头痛、心率异常和头晕等。据研究报道,使用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进行麻醉,其成功率接近100%。局部麻药的剂量、容量和浓度等都能够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造成影响[5]。神经阻滞的效果受到臂丛神经大小的影响,通过超声引导定位能够将其大小确定出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局部麻醉药的药量。

综上所述,在对接受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过程当中,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被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武茜, 田伟千, 郑曼, et al. 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不同入路的临床效果[J]. 临床麻醉學杂志, 2016, 32(11):547-549.

[2]刘涌. 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28(6):106-108.

[3]张丽娟. 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对比[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21(12):257-259.

[4]江云, 韩传钢. 超声引导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6,86(3):192-194.

[5]韦宁仙, 吴卫东, 毛丽芬, et al. 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 江苏医药, 2016, 42(7):364-368.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的比较
右美托咪定预防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止血带疼痛效果观察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对上肢创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观察
丁丙诺啡对臂丛麻醉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