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其熙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孕育民族性格的同时也在当代社会的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室内设计是现代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室内设计中,除了可以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外,还能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感,更好地表达情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其后续进步夯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室内设计;表达情感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室内设计情感表达,全面提升室内设计的丰富性与美观性,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一、室内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分析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效果多取决于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在某种角度上,室内设计理念属于最为主要的指导思想,有着较为重要的情感表达意义。目前,在室内设计理念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要素,成为了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内设计中应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并非简单地进行机械性的拼凑,而是要深入进行各类理念分析,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正确对传统文化要素进行选择,营造较为良好的设计氛围,更好地将设计情感传达出来。
(一)和而不同
室内设计的工作当中,和而不同理念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与重视,具体而言,就是在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保证室内审美的统一性,兼顾着不同设计思想以及理念,对主体的差异给予一定尊重,采用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创建不同风格与类型的室内环境体系,以便于将不同情感表达与传达出来。因此,在室内设计的工作中,应正确并且灵活地应用我国传统文化要素,整合不同的文化要素,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免出现单调性的问题。
(二)形神兼备
在室内设计的工作当中,设计人员除了要重点关注形似之外,还需考虑到神似的要求,尤其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其中时,应当重视各类元素的选择与空间合理搭配,提升整体搭配效果,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要素的精神内涵,使得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可以与室内设计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的关系,保证可以与室内设计的理念相互契合,对室内设计理念与情感进行正确传达与表达[1]。
(三)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装饰要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已经涵括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艺术风格,加之很我国的民族很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与风格,即使是天空中的星辰日月、水底当中的虾鱼荷花等等,都得到了古人的借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已经应用了人物符号、植物符号以及动物符号等等,还有一些民族的图腾,从远古流传的传说等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刻画并且记录在石壁上面,也应用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当中。此类传统的设计符号,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继承到了现代的室內设计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可以将传统的文化要素转变成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设计内容。在现代室内设计尤其是复古风格的设计工作中,随处可见各类传统文化符号与要素,例如:室内横梁上面较为生动的纹饰、床沿边上雕刻的瑞兽等等,有助于构思独特的室内设计模式与思想,更好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思想,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2]。
(四)重建以及模仿
我国有很多具备一定传统文化气息的建筑物,最为典型的就是故宫,此类古建筑物已经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其中含括着很多传统文化气息与要素。当前,设计者在研究与分析此类建筑物的设计之后,提取其中的净化部分,重视各类模仿,创建出具有一定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结构,在设计成果当中,除了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要素,还有着一定的现代设计艺术表现力,例如:在四川绵阳越王楼设计的过程中,外部复原了被毁坏的建筑物,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古老文化气息,有着一定怀旧感觉。但是,在设计当中又应用了现代化的装饰元素,在传统文化符号合理使用的情况下,除了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物的文化韵味之外,还能体现出现代化建筑物的舒适度与美观性。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当中,已经开始对传统建筑物进行模仿以及重建,总结各类与现代艺术风格相互符合的设计观念,以此促使传统建筑物的重建,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3]。对于重建与模仿而言,主要就是根据传统文化特点及规律,针对建筑物的室内设计工作进行合理的协调控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地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室内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当中,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正确对情感进行表达,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全面提升整体室内设计效果与水平,充分表达出各类设计情感,以此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传统文化符号的情感表达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具备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而传统文化符号是我国优秀文化高度提炼以及荟萃要素。花卉符号、虫鱼符号、中国结符号等,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此类符号的应用,已经超过了自身所蕴含的意象,提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度,所以,在室内设计期间,传统文化符号除了可以表达其本体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例如,在使用蝙蝠符号的过程中,可以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中“蝠”与“福”的谐音内涵,所以,多数设计者在室内设计期间,会应用蝙蝠图案雕刻艺术元素,以此表达出吉祥福气的相关情感。再如,设计者应用“梅兰竹菊”的相关文化符号进行室内设计,可以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这些植物独特品格,表达出高尚的精神文化内涵,对文化符号进行人格化的处理,将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涵。因此,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总结丰富经验,灵活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机整合现代室内设计以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达到预期的设计工作目的[4]。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还需根据目前的实际工作特点与标准等,编制完善的传统文化符号情感表达方案,遵循科学与合理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相关传统文化符号在其中的积极作用,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完成目前工作任务。
(二)色彩要素在室内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色彩当中蕴含着感染人情感以及情绪的要素,所以在室内设计期间,应正确进行主基调色彩的选择,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在室内设计当中情感表达重要意义。色彩可以为人们带来较为明显的情感冲击,例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要素当中,红色主要代表着吉祥与热情,黄色代表着权威与希望,绿色主要代表着清新自然,此类元素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素,有助于直接针对室内设计当中的情感进行展现。因此,现代室内设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色彩的应用,利用优化整合的方式,创建出较为和谐的室内艺术效果。与此同时,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应给予我国传统文化一定尊重,选择较为适合的装饰颜色,以此形成一定的激发作用,使得人们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室内设计工作人员在对客厅壁纸颜色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温暖并且开放的色调,营造温馨氛围,形成一定的情感表达作用[5]。另外在应用色彩要素的过程中,应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全面提升室内设计工作效果与水平,保证可以满足当前的实际工作要求。
(三)陈设艺术在现代化室内设计当中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陈设艺术的作用,通过高艺术水平的陈设艺术,有助于使室内设计得到创新与改革,增加其中的生机以及活力[6]。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树立正确观念意识,不再简单地对室内的物品进行摆放,而是在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的引导之下,有机整合不同的物品,保证可以营造出较为良好的室内氛围与环境,表达设计情感,使人们获得良好的精神享受。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陈设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为典型的就是故宫,其中陈设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例如,屏风陈设、座椅陈设等等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原则与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文化感染力,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充分展现出来。
(四)在材料方面进行室内设计的情感表达
除了以上幾种情感表达要素之外,现代室内设计中还应当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的材料因素,通过不同材料对不同的艺术理念与情感进行表达,根据材料机理与纹路等,正确进行不同情感基调的辨别,以此提升整体室内设计工作水平。对于建筑材料而言,其属于室内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材料的选择是室内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相关室内设计人员应合理地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合理地选择材料以此表达出传统文化情感。在我国的传统建筑物当中,多数都采用带有纹饰的木质材料,其中雕刻不同图案,表达出来的情感不同,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图案,栩栩如生地对其进行雕刻,可以展现出祥和地生活情感,而腾云翔龙图案,能够展现出室内设计人员与室内空间主人积极进取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室内设计人员应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针对传统文化中的材料与文化进行合理分析,把握各类材料精神,通过传统文化中的材料合理展现出室内设计艺术情感。
三、结语
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较为重要,只有合理地在其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颜色要素、材料要素与其他要素,才能真正地凸显出设计人员艺术情感。因此,在室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全面提升整体设计工作效果与水平,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要素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晓.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探讨室内设计情感的表达[J].大众文艺,2018(1):110-111.
[2]王玲.探析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2):107-133.
[3]张洪涛.刍议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市场周刊,2018(3):2477.
[4]孙明,张玉苗.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室内设计情感的表达[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7(4):80-81.
[5]陈从林.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探讨室内设计情感的表达[J].大观,2016(10):71-87.
[6]朱磊.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室内设计情感的表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84-12.
作者单位: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