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仙影和秾丽的诗情

2019-08-01 17:24朱向青
闽南风 2019年7期
关键词:武夷武夷山神仙

朱向青

风景如画的武夷山,三十六峰闻名遐迩。然而,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能体现武夷山历史文化源渊深远的岩峰,我以为当首举幔亭峰。就山势峰形而言,幔亭峰无天柱峰之磅礴嵯峨,无玉女峰之婀娜多姿,无三仰峰之高峻挺拔,更无丹霞峰之错采华丽。但是,如同天上的绯云烘托出皎月的明朗,池间的荷叶反衬出莲花的亮艳一般,幔亭峰幻化出的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就丰蕴了武夷山的精魂与气魄。也许,正是这些美丽生动的神话传说才为武夷山抹上了神圣的传奇色彩,令天下凡夫俗子、雅人清客云集闽北,一睹武夷神采。所以武夷山名冠华夏,幔亭峰实在功莫大焉!

我对武夷山的神往就始于幔亭峰。曾偶读明人李昌祺的笔记小说《剪灯余话》,至今犹能想起的就是《 幔亭遇仙录》。李昌祺讲述的是巴丘逸士杜僎成在武夷山巧遇仙人赋诗酬唱的佚事,情节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再后来,读到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题武夷》之诗,幔亭峰再次让我揣摩思悟了好些时日。李商隐是晚唐“爱情诗”的创作圣手,写诗总是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读《题武夷》时也很费劲,翻阅许多资料才知道《题武夷》的内容又和幔亭峰的神话传说有关。

幔亭峰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武夷山超卓凌然的人格化的精神特质。在先秦时期,传说武夷君修真于闽北仙山,受天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得名。宋人祝穆在《方舆胜览》里记载,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仙人,在又平又宽的峰顶张幔为亭,结彩为屋,大宴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两千多人,循着虹桥鱼贯而上,抵达峰顶,但见“幔亭彩屋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金宇缀花,馨香氤氲;鼓乐齐鸣,歌声嘹亮;席间食品全非人间所有”。《方舆胜览》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作者祝穆是朱熹的得意弟子,可能因为恩师朱熹对武夷山情有独钟,故在书中极力渲染武夷君幔亭招宴的盛大画面。然而,即使极力渲染也不过是干巴巴的枯燥记载而已。倒是因为武夷盛产名茶而引来了大唐时期的“茶神”陆羽,陆羽在其专文《武夷山记》里记载的“幔亭招宴”就较为详细。

《武夷山记》里记载的“幔亭招宴”绝非一般的宴会,那简直就是一场彩袖翩跹、扇影绰约、笙箫交奏、佳俪荟萃的盛大歌舞晚会。而幔亭峰绝非普通的岩峰,那是诸神之首武夷君设在武夷山上的宴会大厅。作者简述武夷君每于八月十五布置幔亭,造化虹桥,通知村人聚会。而后,将聚会的场景、氣氛描摹得极为逼真。如“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座,并按男女分东西列坐。亭之东幄内奏宾云左仙之曲,西幄内奏宾云右仙之曲”,这些文字分明描述了歌舞晚会的方位和欢宴场面。“主宾”皇太姥、魏真人和武夷君三仙座位在半空中,“观众”村人则男女分坐于东西两侧,“演员”安排在幔亭东西两旁的幄幕之中,且东幄和西幄中各自演奏着不同的乐曲。接下来作者描述“文艺节目”演出过程,先是乐器合奏,鼓师张安凌等八位乐师分别操槌鼓、副鼓、苓鼓、兆鼓进行演奏,艺人有姓有名、乐器各不相同,演奏有板有眼。继而写玄师董娇娘等七位美女携带箜篌、毕篥、洞萧等管类乐器上场,且歌且舞,同样有姓有名,有板有眼。最后写“歌唱家”彰令昭隆重上场演唱《人间可哀之曲》。此段文字写仙人观看演出过程,文字精微却璀璨有声,令人如历其境,如闻其声,堪称千古奇文,不妨照录如下——

乃命鼓师张安凌槌鼓,赵元胡拍副鼓,刘小禽坎苓鼓,曾少童摆兆鼓,高知满振嘈鼓,高子春持短鼓,管师鲍公希吹横笛,技师何凤儿抚节板。次命玄师董娇娘弹箜篌,谢英妃抚掌毕篥,吕阿香戛圆鼓,管师黄次姑噪悲栗,秀琰鸣洞萧,小娥运居巢,金师罗妙容挥撩铫。乃命行酒,须臾酒至,云酒无谢,又命行酒。乃命歌师彰令昭唱人间可哀之曲。其词曰:“天上人间会合疏稀,日落西山兮鸟归飞,百年一响兮事与愿违,天宫咫尺兮恨不相随”。

这段文字除了作者描摹细腻、条理清晰、言辞精炼的文字功夫外,歌师彰令昭演唱的《人间可哀之曲》是令我动心的另一个因素。能为皇太姥、魏真人和武夷君演唱的歌师彰令昭即便是小神仙也是神仙。一直以为,生活在天堂仙境里的神仙是没有悲伤和忧愁的。然而,歌师彰令昭演唱的歌曲题为《人间可哀之曲》,演唱的内容是“事与愿违”“恨不相随”,表达出神仙与众生分离时的悲伤失意。“茶神”陆羽身经唐朝“安史之乱”的凄惨场面,记录“幔亭宴会”时可能有意无意地带出了自己饱经忧患的身世之感。自古人间与仙界天地两隔,宵壤之别,而这段文字中陆羽却打破了这种阻隔,武夷君邀请村人与神仙共度良宵,且亲切地称呼村人为“曾孙”,已经是很夸张很离奇的想象了。曲终宴罢之际,还要让神仙歌手吟唱出伤感的离别之曲,寄托神仙诸君哀怜人间痛苦的悲悯情怀,这是何等的绮丽、惊异且美好的想象啊!在这里,武夷君和他的神仙朋友让人觉得和蔼可亲。要知道,这是一些即使没有翅膀也会飞翔的神仙,但是他们没有飞翔在天上的九重金阙云宫,他们是一群像麻雀一样贴着地面飞翔在村庄周围的神仙,他们与山下村人和谐共乐的心意与场面,使人能感觉到他们呼吸里吞吐的人间烟火气息,让人从心底里对武夷君等神仙生出尊敬和亲切。

幔亭宴罢,乡人拜别,回顾山巅岑寂,葱翠峭拔如初,从此再无仙人光临此地。这是《武夷山记》的最后结局。当年舞裳圆月、歌吹茶花的盛事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仙影远逝,空留幔亭峰在季节的轮回里沉默回忆。然而,“幔亭招宴”的绮丽想象和美好胜景,却引发了多少迁客骚人兀自共鸣的伤感和个体秾丽的诗情。唐大中十一年(857),晚唐诗人李商隐在江南东道任盐铁推官时游览闽浙名胜,曾泛舟闽江建溪而下,畅游武夷并留下本文开头提到的著名诗篇《题武夷》:“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李商隐写诗喜欢施事用典,大多晦涩难懂。但因为知道了“幔亭招宴”的神话传说故事,这首诗的内容一读就懂。诗人面对风景秀美的武夷山,欲赞美其醉人风光,却宕开笔触从“幔亭招宴”的美丽传说著笔,诗的前二句以“流霞酒”“箫鼓乐”想象当时盛况。后二句抒发感慨,武夷洞中毛竹丛生,当年乡人已不再可见,人世间固然变幻无常,然而仙人却又在何方?引人深思遐想。清人董天工在《武夷山志》里称李商隐为题咏武夷第一人,这首诗当为题咏武夷第一诗。然而,题咏武夷第一人第一诗却都眷顾了幔亭峰,岂非偶然?

无独有偶,南宋诗人陆游初来武夷山,欣然命笔,写诗《初入武夷》:“未到名山梦己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名为题咏武夷的诗,内容却是幔亭峰的风雨能够洗却附着在游人身上的“俗尘”,何也?因为幔亭峰的仙气灵光会给人带来清丽绝俗、超然出尘的清澈感觉。自此,幔亭峰开始常驻于迁客骚人的彤管翰墨之中。宋宣和元年(1119)冬,抗金英雄宋忠定公李纲由京师谪迁至南剑州沙县税务监,路过武夷山就留下了千古名诗《幔亭峰》——

宴罢虹桥绝世氛,曾孙谁见武夷君?更无帟幕空中举,时有笙竽静处闻,猿鸟夜啼千嶂月,松篁寒鎖一溪云。洞天杳杳知何处?翠石苍崖日欲曛。

李纲的诗,前四句叙述“幔亭招宴”的神奇传说,虹桥不再,武夷远遁,但善于深思妙想的诗人,仿佛聆听到了时断时续的笙竽声,宛然有重温仙境之感。“时有笙竽近处闻”一个“静”字使驻足现实中的人们仍在回味当时宴会的盛况。后四句写出了幔亭峰日薄西山、山月新出、鸟鸣猿啼、云雾缭绕的迷离景色。这样的景物描写既符合暮霭四合时幔亭峰的景致特点,又回溯前四句的的仙境描摹,整首诗显得自然圆润,意蕴丰瞻。《幔亭峰》既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细致的描摹,又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幻化美丽生动的传说,让人们沉浸于武夷山钟灵毓秀的美景和瑰奇丰蕴的神话传说中,以至于模糊了天上人间的时空概念,陡生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恍然离世之感。

以幔亭峰为主题的吟咏武夷的诗歌,为武夷文化增厚了底蕴,为武夷山水添加了色彩,未尝不是“幔亭招宴”的遗风余绪所致。远逝的仙影牵来了绵邈迢远的秾丽诗情。明人钱士升在《南宋书》里记载,南宋词人辛弃疾和理学家朱熹政见不合,却私交甚笃。辛弃疾阅读了朱熹《武夷掉歌》中“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等诗句之后,尤为喜欢,也来武夷,写了一首《幔亭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此诗极力盛赞武夷君“幔亭招宴”神话传说的神奇之处。一般而言,“蓬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诗人却不再去蓬莱“枉觅瑶池路”,因为来到武夷始知“人间有幔亭”!这样的秾丽的诗情就将曾经远逝的仙影凝固在永远的武夷山颠了,喜欢赞誉之情溢于诗外。由此看来,在文人学士的眼里,幔亭峰几乎成为武夷山的代称了。闻名八闽的道家南宗传人白玉蟾在武夷山修道时曾写诗《题武夷五首》,五首诗中写幔亭峰的就有三首,特别是“不见虹桥接幔亭,空余水绿与山青”等诗句,历为方家称道不已。

翩跹仙影何处觅,诗情画意到幔亭。千百年来,幔亭峰还是那个卑处于武夷山大王峰北侧的朴实无华的幔亭峰,峰崖似无剞纥峥嵘之势,峰顶平缓舒圩。但是,如果一定要为武夷三十六峰颁发一枚勋章,那么这枚勋章单属幔亭峰无疑。千百年来,诗人和他们吟诵幔亭峰的诗篇使武夷山具有了一定的风雅之气和清丽之姿。都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武夷山在中国旅游舞台上独步天下,就是因为这些柔弱的诗人墨客以自己的诗词歌赋为之堆磊舞台有关,而诗人墨客为武夷山堆磊舞台的诱因不正是因为这座朴实无华的幔亭峰吗?

猜你喜欢
武夷武夷山神仙
武夷岩茶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自主
美丽的小武夷
赣闽两地签署协议:共同呵护“同一个武夷,同一个遗产”
神仙鱼
神仙小虎
武夷星禅茶
走进“武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