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精神:正如“江船火独明”的那盏灯

2019-08-01 16:14讲者胡晓明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心唐诗人性

讲者_胡晓明

10月13日受上海市杨浦图书馆“静思讲坛”之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带来一场以“唐诗与中国人性精神”为主题的讲座,分享他对中国人诗心与诗性的看法。本文为讲座内容和胡晓明教授“唐诗与中国人性精神”内容整编。

“中国人性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若将“唐诗”与“中国人性精神”相联,常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讲述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的唐诗,真的能体现人性精神吗?

所有的文学都是人学,这关系到悠久深厚的人性、传之久远的精神,在花开花落的背后究竟呈现出怎样的人性精神、生命样式,才是唐诗重要的观照对象。

这牵涉到一个很古老的理论——诗兴,也称之为诗教。诗是什么呢?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经历了从巫与神的时代转型而为人的时代,诗歌作为尊重人性、人心的文字表征,其最重要的品格是让人与真实的自己见面,在困苦时给予人巨大的生命力量。

诗教是帮你从浑浑噩噩、麻木、冷漠、迷失、虚浮的状态中醒觉过来,回复一颗善感、柔软、真实的心,同时,也帮你从疲弱、平庸的生命,回复一种刚健、活泼、进取的生命。即唐诗让人醒过来、站起来、活过来。

唐诗让人醒过来

清代诗人王闿运曾说:辞章知难作易。有的诗歌,冲口而出,自成绝响。譬如李白的《静夜思》,诗人一低头一抬头,随口吟来,即成永恒。这样的诗歌,背后的深厚底蕴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与人心不是隔绝不通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孔子说“兴于诗”,就是从诗歌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孔子又说:不读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一个人对着墙面而立,就是隔,就是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孔子主张的仁,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的一个梦。

白居易的诗歌说:“以心感人人心归。”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就是天下富有人心的世界。李白的诗歌说:“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是说人心与人心相通,就像明月那样明白、纯朴,没有一点杂质。

我十五岁离开家去当工人的时候,心里只是想家,沛然莫之能御。有一天读一首小小的唐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忽然就觉得,那个大风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归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说不出的温暖与感动。为什么唐诗会这样呢?我想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

唐诗让人站起来

唐诗不仅帮助人从混沌的精神状态回归日常、走向纯粹,同时,也为人们注入生命的勇气与果敢,拥有站起来的尊严感与使命感。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写兰草的佳句,《唐诗归》(明)钟惺评此诗“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出”。因为兰草背后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其“至理”就是以自身为目的,自本自根,不为别人而活着。花开是一种自我生命的神完气足,人也要达到自我生命的神完气足:不因外界的喜悦与嘉赏而花开,不因外界的惋惜与感伤而花落,花的开放与谢落完全是“自尔为佳节”的状态。

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有生命尊严的诗人,他的诗代表中国诗歌永远的高贵与永远的自尊自爱。“不屈己,不干人”“受气有本性,不为外物迁”等都是李白强调的从权势与暴力下站起来、从金钱与诱惑中站起来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拥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胸中无事、眼中无人之境界。

拥有上升的心灵体验、高蹈远举的生命精神、离俗自珍的人格品性,是唐朝诗人的诗魂,也是唐诗让人们勇敢地站起来的意旨所在。

唐诗让人活起来

中国诗学与中国哲学视宇宙为一存有连续的有机生命的大气场,万物皆有气之感通,唐诗通过人与自然的连接打通,让人们在精神层面真正获得活起来的动力与意韵。

王昌龄《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呈现出大自然对人心灵的抚慰:青山明月——作为让人温暖的、有情有义的存在——给予诗人无限的心灵疗治,也成为诗人心中无上崇高的教堂。诗人可以通过欣赏大自然来扩大他自己的心灵世界,大自然的美是对于诗人苦难生命的治愈、诗兴生命的复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种体悟方式与当今时代出现了重大的断层:时下人们闲暇宅在家玩手机看iPad,逐渐失去对心灵世界的感知,也就无法体会人心与人心、人心与天地、人心与物象之间因感而生情、由感而养气的过程。

我想起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说地铁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本来有目的,却被人推着往目的走去;二是地铁车厢里,本来是人与距离最近的地方,却又是人与人离得最远的地方。所以,地铁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人心与人心不相通的一个象征。所以我讲唐诗的好,总是要对现代生活有一点回应。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从爱女性、爱小孩、爱老人、爱弱者开始做起。

仁者都是充满爱心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爱,正如“江船火独明”的那盏灯一样,这是老杜心中不能破灭的希望。所以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今天的讲座,那就是诗永远与希望、力量、生机同在。”

猜你喜欢
人心唐诗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唐诗写柳之妙
逼近人性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愿得一人心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唐诗赏读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