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为什么喜欢在一个家庭“扎堆”

2019-08-01 11:08元洛
自我保健 2019年3期
关键词:扎堆易感性病原体

文·元洛

指导专家·苏颋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在一个家庭中并不“孤独”,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大家庭成员之间糖尿病的聚集现象十分严峻。这是怎么回事?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为什么喜欢在一个家庭“扎堆”?

杨先生年过半百,家族有糖尿病史,好几个兄弟姐妹先后不幸“中招”。在一次常规体检中,他发现自己的血糖值也达到临界值,对此他很担心。他回想自己和几个兄弟姐妹一样,都爱吃高热量、高油、高盐食物,很难管住嘴;平时也不是很爱运动,难得迈开腿;最近和朋友应酬又比较多,喝了不少酒,没有重视糖尿病的预防。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努力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糖尿病有没有传染性

所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之所以会传染,关键是有各种病原体,病原体中大部分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通常传染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染。

慢性病的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属于慢性非传染疾病。按理说,确定传染病需要有明确的病原体,我们称为“科赫法则”。科赫法则包含四条,同时符合这四个条件的病原微生物才能被确定为某种传染病的病原,这四条分别是:1这种微生物必须能够在患病的生物体内(大量的)找到,而不能在未患病的个体内找到;2这种微生物必须能够从患病的生物体内得到分离并且能够在体外条件下进行纯种培养;3经过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入健康生物个体后,会导致其出现同样的疾病症状;4在第3条中受感染的实验个体内必须能够分离出同样的微生物。

而慢性病发病的原因复杂,很少是单一因素,更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虽然有些慢性病的确与病毒、细菌、真菌、线粒体、衣原体感染有一定相关性,但这些病原体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不明确,也并非唯一致病因素;这些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往往比较多且多数不清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易感人群,很难认为它们具有传染性。从定义上看,糖尿病没有疾病传染性,就是不传染的。

遗传与后天的致病因素

糖尿病不是传染性疾病,但是的确经常会在一个家庭里“扎堆”。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遗传倾向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糖尿病中有100多个易感基因,并且存在一些具有遗传性的特殊类型糖尿病。一家人具有更为类似的遗传信息,在相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下,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就经常出现一家子糖尿病。有研究显示,Ⅰ型糖尿病父亲、母亲的后代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4.6%及3%,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双亲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1%。父母的年龄、胎次、母亲经产状况以及儿童早期的接触环境因素(如喂养、新生儿护理、对感染的暴露等),都可能对儿童Ⅰ型糖尿病发病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这只能说明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而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遗传病。这种遗传易感性是否真的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后天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一个家庭不只是在基因遗传方面有着相当的相似度,在生活习惯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度。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难免有着相同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油腻、饮食不节制、喜欢高热量食物等;性格、喜好、习惯偏好等也会互相影响,喜欢“宅”,不爱运动锻炼,常常熬夜等等,这些都会让血糖“节节升高”。长期遵循这样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共同患上Ⅱ型糖尿病。

杜绝糖尿病的“家庭化”

基因易感性是无法避免的,针对有Ⅱ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就需要更加远离导致任何胰岛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家族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降低得其他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遗传易感性的作用。

血糖监测与治疗

除了生活上的改变外,糖尿病筛查在家庭中的意义更为重大。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接受更积极的糖尿病筛查,并且记录体重、腰围、臀围等身体参数。随时注意餐后低血糖发生的可能。一般推荐2~3年需要做一次至少包含一次餐后静脉血浆葡萄糖的糖尿病筛查,在40岁以上则应该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勿忘控制饮食 吃动两平衡

糖尿病预防和膳食治疗的首要原则就是合理控制总能量,注意减少总热量,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等等。不少糖尿病患者体重超重或肥胖,运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评估,运动应考虑自身的身体情况,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推荐除此之外的糖尿病患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如快走、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每周最好进行2~3次,总量应该在150分钟左右。除了有氧运动外,还应该注意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猜你喜欢
扎堆易感性病原体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NRG1-ErbB4基因多态性与局灶性癫痫易感性的关系
扎堆乘凉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易感性与维生素D3水平关系研究
玻璃艺术中的病毒
MTHFD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