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我眼中的印刷

2019-08-01 08:59潘晓东
网印工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印刷业印刷机印刷

文 潘晓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我还是刚落地5个月的婴儿,伴随着祖国的成长现已进入古稀之年。1966年高三毕业,与我同龄的一群幻想着成为天之骄子的青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没能按正常的人生旅程进大学深造。1968年8月,我由国家分配进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下属的物资供应公司,后又到印刷厂担任了14年的主要领导,直到退休。退休后被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邀请担任秘书长,更多地接触了与计算机成果相关联的数字印刷。可以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个印刷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印刷杂志》编辑部希望我写篇纪念文章,回顾新中国印刷业走过的70年历程。因为缺乏前半程历史的经历,而且也较少看到相应的历史资料,加之在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我都写过类似的文章,为避免重复,本文就写写耗尽一生后我对印刷的认识。

泥活字印刷发明于中国,但印刷技术的进步主要在德、日等发达国家

泥活字发明于中国,毕昇发明的这一活字排版方式为国家保留下相当数量的历史文献,也提升了市井作品的传播速度,所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但发明铅活字、木制印刷机的是15世纪德国的谷登堡。虽说比毕昇发明泥活字迟了400年,但铅活字的反复利用、木制印刷机的印刷效率,无疑优于泥活字印刷。

之后,德国、日本在印刷设备及耗材上的研发似乎没有停顿,也就此始终走在世界印刷设备制造的前列。迄今为止,海德堡、小森这两个世界级的印刷设备品牌就出自上述两个国家,而且,在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的发展上,日本大有垄断之势。

相反,有一组数据表明,“从1953年到1960年,上海(印刷企业)支援了全国22个省市(包括新疆、西藏),调去技工共2000人。外迁印刷生产力,铅印约60万令,设备有对开印刷机91台,全张及二回转印刷机48台;胶印约90万色令,设备有对开印刷机125台,全张印刷机5台;均为上海原有生产能力的二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印刷业整体上还相当落后。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初国内印刷业的中心是在上海,有着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之誉,那改革开放后发展势头迅猛的绝对是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其年产值遥居全国之首,据《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2017)版》提供的2016年的数据,当年处于第一位的广东省印刷年产值达2108.21亿元,占到全国印刷总产值(11544.75亿元)的18.26%,超出第二位浙江省印刷年产值56.42%。

事实上,珠三角的规模印刷企业在经营理念、业务来源、投资勇气、接受新事物的热情等诸方面都领全国同行之先,这几年被炒得很热的首台海德堡B1幅面的数字印刷机、班尼·兰达的纳米数字印刷机都落户在广东。

回顾这段历史,是想告诫人们:泥活字的发明毕竟是历史,我们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在印刷技术的进步上我们也不能单纯依赖进口,华为、中兴的事实说明,弄不好是会被对手卡脖子的。我们应该在重视印刷的同时,在印刷设备及耗材的发明创造上为世界印刷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印刷术与传播文化、美化生活息息相关

印刷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可分离,起着传播文化、美化生活的作用。试想,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没有印刷又如何让前人将其对生活的观察、事物的观点、社会的变迁告诉后人并流传至今。没有印刷,又如何让包装起到宣传内在产品的作用,在销售中成为无声的吆喝。

上世纪80年代,知识青年集中返城,用工相对较多的印刷行业在安置这些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7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召开都市型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的学者、专家认为:都市型工业应该是建立在大城市中心的那部分工业;应该是经营比较灵活、分散,规模相对较小的工业;应该是能为都市营运配套服务、适应城市活动需要的工业;应该是无污染、低能耗、少物耗的环保型工业,等等。印刷工业符合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可以列入重点发展范围,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对此也表示认同。与会者还认为,上海作为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大都市,在人才、技术、信息、品牌和地理环境上都有一定的优势,有选择地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将会对上海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与会者指出,上海可以在发展包装设计和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高质量的印刷业以及新颖的制作方法(如电脑、激光、数字化工艺技术等)上做文章。

谁知,时过境迁,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感觉印刷似乎瞬间从天上掉到地下。

印刷业的增速近年来不及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速,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按照《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1年,即“十二五”的第一年,印刷GDP(2166.65亿元)占当年国家国民收入总值(489300.6亿元)的0.44%,到2016年,即“十三五”的第一年,印刷GDP(2583.06亿元)在国家国民收入总量(744127.0亿元)中的比重降至0.35%。

70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把中国这样一个曾经一穷二白、什么都要票证,以争取温饱为目标的国家带进全民小康的新境地,个性化的印刷需求在进一步增强,以往的长版印刷业务在减少,但这绝不意味着印刷业的用武之地小了,而是产生变化了,关键看印刷人如何去适应市场的变化,去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印刷更加灿烂”也应该始终是印刷人的奋斗目标。

印刷是与技术进步密切关联的行业,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在1983年起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后

印刷业的发展同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密切相关,每一次大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多的印刷载体、更优雅的生产环境……一般而言,有好的设备,印刷企业就会发生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能有更好的产品问世。

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部分印刷企业走过的路来看,电脑照排替代了传统铅排,不仅让生产工人摆脱了成天同有毒有害物质打交道与托着沉重的字盘奔走于铅字架前的繁重体力劳动,而且,电脑排版的生产环境更是与铸字机近在咫尺、铅蒸气蒸腾的生产环境不可比拟。

印刷也是如此,采用伺服电机的对开甚至是大全张的胶印设备、高速商业轮转印刷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采用、由北人等印机制造企业研发制造的01、08设备不可同日而语。产品的质量、印刷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印后更是从人海战术中被解放出来,设备取代了手工折页、刮书棒,精装则是从人工起脊、扒圆走上了联机生产的道路,现在更是发展到了配/锁联动的时代,减少了用工,确保了质量,提高了效益。

在我进入印刷行业以后,前期在工厂看到的就是浇铅字、01机和08机的轰鸣声以及印后生产的人海战。当然,这些设备作为印刷企业的主角也理所当然地导致印刷质量低下,出书周期长。

如果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印刷业的发展做人为切割,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三段:1983年前的一段、1983年至2011年一段及2011年后的一段,理由如下:

改革开放前那段,属于闭关锁国,很少有国外先进的设备进入,当然,国家百废待兴、囊中羞涩是很重要的原因。印刷业因与意识形态相关,当时管控也极为严格。

1983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了国内印刷业现存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要求“切实改变书刊印刷管理不善、设备陈旧、技术极端落后、生产能力不足的状况”。就此,有了由国家经委副主任范慕韩牵头的跨部门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

把第三阶段定在2011年,是因为这一年是报纸印刷的顶峰期(1678亿对开印张),此后进入严重的衰退期,2018年的报纸印刷量只及最高峰时段的46.54%。而报纸印刷恰恰是出版物印刷三大板块中的最大印量板块与用纸大户。由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这一变化,使包装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印刷企业中的上市企业与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日益增多,2018年爆出了厦门合兴通过并购成为年营收突破121亿元的超百亿大户,这是一件中国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包装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也将是印刷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印刷生产工艺经历过与铅字、氨水打交道的严峻时期,现在的印刷生产过程中有废水、废气、固废产生,但不至于是有毒有害行业

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在有经济能力享受生活的同时向往着有更美好的环境,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高楼大厦矗立在臭水沟旁、让雾霾影响着城市的正常工作与生活,是无法让人有愉悦感的。

必须承认,印刷是个有污染的行业,自从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后,为提升生产效率采用溶剂型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更为严重。但是否就此把包装印刷打入有毒有害的冷宫还值得商榷。以至不问就里的有些部门、孩子的家长闻印刷色变,把原本充满美感与艺术性的行业变成一个谈虎色变的行业就有些过了,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70年前,当印刷厂还在大量使用铅排时,重金属铅对人无疑会有影响,所以从事这一工作的工人是提前5年退休,每天供应1瓶牛奶。印前晒图使用氨水同样属于有毒有害;难得走进印刷车间的人员如在夏天进入生产场所就能闻到浓浓的酒精味。随着对环保的认识逐渐提高,商业轮转印刷机内置了二次燃烧装置,把没有处理掉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二次燃烧降低外排废气的浓度。社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在向前进步。

把印刷作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治理的重点是这几年的事,雾霾把首都北京整得苦不堪言,影响着百姓的正常工作、生活。从2015年起,环保部把印刷、家具制造、电镀等行业作为重点治理行业,这包括针对超标的严格处罚、责令搬迁、收取排污费用、扣除在有毒有害行业工作人员的落户积分等。严苛的措施当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对行业的发展也难免带来一定影响,做好二者间的科学平衡是一门学问,既不能束手无策,也不应矫枉过正。

迄今为止,凭借着大规模引进,我国在印刷设备上并不落后于人,但在员工队伍的素质上还有很大差距

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自1983年后我国每年引进德、日等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并不少,花费的外汇也不是小数。笔者曾就2001年至2011年这11年我国每年进口国外四色以上印刷设备做过汇总,总量10118台,年均920台,这不是小数。当然,正是这些设备带动了中国印刷业的提升。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这一势头渐趋下降,一直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供应商的日子变得有点煎熬。

近几年数字印刷被炒得火热,为满足短版、小印量的产品生产需求,书刊印刷企业引进连续纸数字印刷机,包装印刷企业引进印刷幅面达到B1/B2的数字印刷机都属于大手笔,上千万元1台的Indigo12000、20000的数量在与时俱增,新推出的海德堡数字印刷机Primefire 106已经落户广州贤俊龙公司,据业内行家反映,印品质量还不错,班尼·兰达的纳米数字印刷机不用太久也将落户在中山中荣公司。尽管大投资引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很难说已经能为企业赚得利润,但中国的企业永远不缺乏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何况市场从来就有个培育过程。

近期在设备引进上的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企业根据产品需要要求供应商做专业配置,比如有目的的增加印刷色组,以扩大色域;采用LED UV技术,既可以避免印刷过程中的蹭脏,也减少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只是昂贵的价格客观上推高了生产成本,企业必须得有相对应的客户与具备消化新增成本的能力。

对国外高端印刷设备的长期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的印刷企业是在为设备制造商打工,这种状况应该引起重视并经过努力争取切实加以改变。

另一个问题是,印刷企业重视了设备的引进,但对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还显得远远不够,员工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能完成一般的操作,但要在原作基础上提升印品质量就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他不会根据产品的需要调整设备的生产曲线,明明可以把产品做得更好,但却以一句“你的原稿即是如此”,感到心安理得。说到底,这是员工还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

加之,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外来员工比重的增大,员工的流动性很高,这对操作好设备也是一大挑战。

如是说,并非是把我国在印刷人才培养上所做的工作看得一无是处;相反,以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业学校领衔的一大波大专院校的印刷院系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只是近期因为舆论夸大了印刷业存在的污染环境问题,导致不少院校选择退出续办这一专业,2019年提出这一要求的就有6家之多。印刷业要发展,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变。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政府相关部门对员工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曾对截至2007年末上海市印刷行业技工队伍状况做过统计,在全市36388个印刷技术岗位上,有技师及高级技师1974名、高级工4258名、中级工9968名,三者的总和占到技工队伍总人数的44.5%。只是伴随着外来员工比重的增大、他们在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加之印刷企业还是属于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又是三班倒的生产企业,人员流动性增加,技工队伍的结构也同样在发生变化,总体反应是招工难、留人难,缺乏爱岗敬业的员工,缺乏爱学习、求进步的员工,自然就难以做出最好的产品。

2018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邀请数字印刷协会帮助他们做一个企业希望学校教会学生什么的调查,谁料汇总后数十家单位的最大期望都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不少企业的老总指出,有了良好的基础,专业知识不足企业可以培训,但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是没法做好工作的。所以,中国印刷业发展更多需要的是有匠心的员工,唯有一支热爱工作的员工队伍再配上占据着技术制高点的新设备,才能制作出更为出彩的产品。

中国只能算是印刷大国还远不是印刷强国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国民素质一直是国家的战略目标。70年的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只能说是短短瞬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从一个印刷相对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印刷大国。但必须注意的是,印刷大国不等于印刷强国,因为属于我国的自主发明还较少,更多的是购买、利用他人的最新科技成果,真正成为世界印刷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认定中国已经成为印刷大国是因为我国的印刷总量早就超越日本跻身世界第二,但在对印刷的追求与理解上与日本比还存在差距。

认定中国已经成为印刷大国还因为我国的高端印刷品已经从历史上曾经非得拿到境外加工,现在转变成有能力为国外提供加工。我国承接的海外印刷产值从2004年占当年全国印刷总产值的7.8%(2810亿)到2008年已经达到9.47%(4750亿)。数年前,江苏凤凰率先走出国门,把工厂开到纳米比亚,这应该说是一种突破。但在国外开厂最大的风险是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投资人与当地员工的关系。

认定中国还不能算作是印刷强国,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母机基本上都从发达国家进口,无论是传统印刷设备还是数字印刷设备,即便走国产化之路,在研发的模仿、组合、创新三阶段中,我们的不少新设备还是处于模仿阶段,或是采用国外的核心技术(如数字喷头)加上自己的外观形象设计或专业软件开发。

认定中国还不能算作是印刷强国还因为迄今印刷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还不大。这并非是企业不舍得花钱,一些规模企业完全懂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春播才有秋收。以2018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例:深圳劲嘉2017年在科研上的投入是1.266亿元,2018年升至1.403亿元,占营收的4.1%;从事智能卡生产的澄天伟业2018年的研发投入达1389万元;厦门吉宏2018年在互联网广告业务上取得质的进步,营收翻番,净利增长166.35%,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3464万元。如果国内每家企业都能在研发上持续投入,那我国从印刷大国走向印刷强国的时间就不会太远。

中国当自强,在设备、工艺、标准上有更多的自主发明才是真正走到世界前列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沈括的《梦溪笔谈》,纪录了不少产品的制造过程(包括活字印刷术),但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我国没能跟上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就此渐趋落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是一穷二白,万物待兴。印刷行业同样如此,人尚且难以温饱,又何来上学念书?回望这一段历史,中国人真的应该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高兴,这自然也包括印刷业。

尽管如此,也千万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得继续强调自力更生,强调自立、自强,需要更上一层楼。

首先,印刷设备制造上,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走过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路,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制造出了各式低速印刷机、彩报印刷机、四色胶印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现在在设备的智能化、连续化上我们还是应该继续努力,有些环节不能完全以短时间内是否赢利来作为衡量标准。在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上正如湖北省民盟副主委唐谨所言,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像高铁一样争取实现弯道超车。自主产品多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就大了,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也就自然下来了。

工艺是切实保证高质量完成生产任务的保证,要求生产中的每个程序都按规章办事,勿随心所欲、勿贪图捷径、更勿偷工减料。因为工艺是总结无数成功经验的结果,建筑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工艺是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前提。

2018年以来,上海界龙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在总经理的牵头下,潜心在数据的采集、工艺的制订等方面下功夫,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内构建一个事事按工艺办事的大环境,从源头开始把关,确保最终产品的高质量完成。事实上,这些积累的大数据也会为今后企业改进工作、精益生产提供实实在在的基础。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生产企业固然要从产品起步,但一定要有建立标准的指导思想。上海的标签印刷企业小林印务公司规模不大,但十分重视制定标准,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当家人还不保守,乐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同行分享。把这些行之有效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加以系统化,得到国家标委会的认可,国内印刷企业的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自然也容易得到国外同行的尊重。

70年,弹指一挥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70年的持续进步,我国的印刷业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走在了前面,而且还期待着通过“一带一路”与这些国家共同向前发展;同一些发达国家比,他们确实还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赶超之处,当继续奋力追赶。中国当自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印刷是门起步于中国的古老生产技术,已有千年历史,但社会依然需要印刷。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此,需要承前启后,印刷业的继续进步需要有更多具备匠心的年轻人介入,可以相信,这块土地同样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沃土。

猜你喜欢
印刷业印刷机印刷
超级印刷机
印刷业未来趋势预测及展望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富士施乐数字印刷机远程服务
2016年全球数字印刷机销售量将达7.64万台
生产型喷墨数字印刷机大盘点
2013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