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依桐
摘 要:《奇葩说》作为一档现象性综艺电视节目,从第一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热度,至今已有五季节目。《奇葩说》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充分把握了电视时代观者的视觉心理。节目不仅在形式、主题还是内容方面都能以“娱乐”的模式呈现,调整节目模式和内容以适应传播需要,从而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关键词:奇葩说;形式;主题;内容;娱乐至死
文章编号:978—7- 80736 - 771 -O(2019)03 -123 -03
《奇葩说》是一档由爱奇艺制作的国内首档的融人辩论元素的电视娱乐节目。节目创办的宗旨是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自从20 1 4年开播以来,至今已有五季。在20 14年底,爱奇艺推出的《奇葩说》成为现象级网综,由此网络综艺丌始走人了大众视野,第一季《奇葩说》豆瓣评分高达9.1分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同类型综艺节目。但是随着近几年综艺节目的逐渐火爆《偶像练习生》《中国有嘻哈》等节目的火爆登陆。老牌综艺《奇葩说》遭遇到了了来自本平台和其它各个平台节目的激烈竞争。
但是作为一个延续了五季的网络综艺,在第五季节目丌播之前观众对此这档节目的看法并不甚乐观。其中尤其是对于“IP老化”“选手抱团”等焦点问题的争论,一时间让《奇葩说》这档节目的口碑和收视陷入僵局。节目组深知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媒介最终的归宿都是娱乐,所有的内容都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的形式呈现。把握住了这一点精髓,《奇葩说》在延续了第一集以来的“辩论”的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在主题选取和内容的呈现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调整。使得第五季的节目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一、“自相矛盾”的节目形式
《奇葩说》作为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融合了话剧表演、辩论、访谈等众多类型。这就保证了节目的精彩度和可看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奇葩说》还是一档以辩论这一形式为核心的综艺节目,这种形式就极好的契合了电视时代的节目特性。自从电视出现以来,电视打破了传统以书籍为主的传播模式,促使我们已经彻底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过去,未来的与其他事情的关联。一连贯性消失了。所以自相矛盾也出现了。①正是由于电视节目所具备的“独立性”,使得辩论节目的出现成为了时代之趋。因为辩论本身就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的一项活动,它的存在本身就具备着“矛盾性”与“独立性”,冈为所有的辩论题目,一定都是有其存在的争议性。因此论证的双方也必然都有道理可循。然而一个辩题的存在,必然是要靠两方站在绝对相反的立场上,剥夺某些事件的关联性,以“片面”的立场出发,从而站稳自己的脚步以获得辩题的胜利的。所以电视时代的特性决定了,这样的节目形式可以完美地契合观众的口味需要。但也正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和演进,辩论节目才得以有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辩论这种形式,是电视时代最为独特的节目产物。观众无法想象一本书籍如何以辩论的主题来呈现一个观点,因为这样的作品无疑会使作者感到混乱、观众感到糊涂,也会使评论家们痛批“片面”。
但是相对起传统的辩论来讲,奇葩说的辩论又显得不那么严肃和认真。若是将此档节目和“XX大学生辩论赛”或是其他正规辩论赛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传统辩论着重点在“通过逻辑思维能力”来山败对手。较少设计辩手自身的过往经历。而《奇葩说》的辩论更着重于“通过讲述真实故事来打动观众”而获得胜利,所以荧幕前的辩手们往往通过“自我经历剖析”来引发观众共鸣。在第五季中,著名作家电视主持人梁文道在现场就曾指出这一点。“双方的观点越闹越模糊,很难在理性层面上说胜负。而是诉诸于感性层面谁更打动观众。”这一点的区别,也正是《奇葩说》为何能成为一档节目的关键。因为电视的出现为真实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定义:讲述者的可信度决定了事件的真实性。②就是说在辩论节目中,我们所获得的一切令人“感同身受”“拍手叫好”的观点,都是基于讲述者本身的观点和际遇所产生的,并不具备有绝对的“正确性”。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为“假消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消息”的含义。因为对比起被传授的“知识”和“观点”观众更愿意接受通过节目的讲述中,所获得的感同身受的体验。尽管这种信息会使观众误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但实际上更多情况下获得的确实流于表面的信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形式会激起观众更多的兴趣和关注。大部分观众看电视并不是为了学习而等想要的是放松。因此,为了提升辩论节目真实性、多样化和趣味性,节目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罔内广泛召集所谓“敢说敢做的奇葩”,使他们汇聚一堂进行思想灵感和话语的碰撞交流。这些人的学历“上”至哈佛大学的博士,“下”至没有读过大学就走上社会的十八线女团成。参赛人员的复杂性使得节目在呈现观点的时候,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因为迥然不同的经历,参赛选手有的人一路走来没什么坎坷,而大部分的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多多少少都有着绝对起伏的人生经历。代表中年妇女群体的傅首尔、代表艺人群体的沈玉琳等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去解析每一个辩题,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辩题以自己的温度。正是因为电视传媒所具备的“赋予真实”的特性,使得在这样一档辩论节目中,个人真实的经验远比严密的逻辑来的有用得多。所以即使《奇葩说》将其定义为“严肃的辩论节目”,但真相其实是经过“电视改良”的辩论综艺节目。
一、热点追寻的节目主题
两种观念(电报和绘画)的融合大大冲山了阐释时代,为娱乐业是奠定了基础。至此信息的价值不取决于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取决于是否新奇。③追求热点已然成为当下不论是媒体或是受众所极力追寻的。微博热搜榜、手机推送新闻等产物的出现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在一个大家都极力追求热点和新奇的时代里,作为一档优秀的节目自然也将目光锁定于此。在《奇葩说》第五季的24期节目里,辩题包含了“平等”、“网络暴力”、“婚恋”“职场”等热点问题,这些辩题充分反映了当下社会所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都在网络上引起过热议。对于一个辩题,往往不论是在現实中世界还是网络世界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两方观点水火不容。这一点通过节目的现场投票就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来。一般来说在辩论丌始之前,针对一个辩题主持人往往会引导观众做出自己的选择和看法。然而观众对于两方观点的前期投票往往相差无几,这就充分证明了该辩题的的双方都具备一定的可塑性和争论性。节目组就充分把握了这一现象,将热点问题尽数搜罗,经过加工改编成为了供选手发挥的辩题。例如说“键盘侠是不是侠?”这一辩题,就充分的与当前网络世界所存在的言语暴力息息相关。许多网民对于键盘侠口诛笔伐,而作为“艺人”的《奇葩说》辩手,在网络上也具备了大批追随的粉丝。但同时由于网络世界鱼龙混杂,网络监管又不足以覆盖到每个人。并且由于辩论独特的特性,使得两种观点被迫对立。因此作为公众人物的辩手们多多少少都会承担一些来自网络键盘侠的言语暴力。辩手们几乎都是这个论题的亲身经历者,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显得更具有发言权。观众极高的关注度加上选手们对于键盘侠的伤害的亲身控诉,使得节目的可看性达到了最高点。与此同时辩题的存在不仅仅是这些现实问题的直观体现,有的时候还存在着这样的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这样的问题看似大马行空,但是实际上这些假设背后所关注的也正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受教育不均问题的变相呈现。
这样多种形式的辩题思考,正是体现了当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态度,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比如说“爱先说出口,真的就输了吗?”这样类似的辩题,实际上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每对情侣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辩题即便是最后辩出个高下,实际上叶柄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和意义。但是设置这样的一个辩题,正是因为节目组将大热的《延禧宫略》中的一句台词提取出来,置于当今的一个语境中去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即使这个辩题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普世价值,但是仍然可以凭借影视剧的东风获得观众和网民极大的关注度。再配以辩手之间由于身份年龄性格等冈素造成的迥然不同的恋爱经历,将这一辩题的趣味性充分挖掘。当电视节目获得一定的关注度的时候,你若是想要询问“爱先说出口,真的就输了吗?”能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行动和决策上的直观建议。那你才是就真的输了。赚足了流量和关注度的节目,并不负责这样的“售后活动”,在这里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處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谴责《奇葩说》节目组,因为因为电视节目不是让人读、听的,而是让人看的,这就是电视自身所指引的方向,节目制作组也必须遵守。
三、“趣味性”的节目内容
“电视具有娱乐性这无可厚非,但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而在于所有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④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奇葩说》在内容的设置上,严苛遵循了一个准则,即“趣味性”。不论是新赛季丌始后的一对一捉对厮杀的辩论形式、新加入的台湾综艺大咖、导演组都无法掌控的随便变化的规则、非线性的叙事模式还是说马东手里一旦无聊就敲个不停的木鱼。这些状况的出现,无非都是为了使得节目的呈现,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趋向于娱乐化。观众的疲劳感是很容易就会产生并由此生发的。通过对于优秀节目的分析不难发现,电视教育需要注意一下三点:1不能有前提条件,摒弃连贯性2不能令人困惑3应该避丌阐述。⑤
在《奇葩说》第五季中,导演组充分掌握了这一规则。首先每一集的节目中,一开始就是一个查看辩题的环节。可以说每一集节目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集节目的辩题之间并不存在仟何因果逻辑关系。如“我不合群,我要改吗。”这类辩题。导演组就以为电影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年男子参加同学会抱着手机不撒手的具体场景。并以此作为辩题的出发点,向观众和辩手抛出相应的辩题。这样一来,在有背景阐释的情况下就避免了辩手在辩题之外进行的扯皮行为。把辩论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使得一切的论据都由此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节目可以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环境中去进行道理阐发,避免了由于范围过大而引起的片面性等不良因素。
其次作为一档辩论节目,参与者表达能力在节目中无比重要。尽管参加节目的辩手中有许多都是曾经在各大辩论比赛中获得奖项的人。但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高娱乐性的节目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考验。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师或是专业辩手。他们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撒泼无赖的对手”或是“完全提不起兴趣的观众”,因此在《奇葩说》的节目中,辩手都极少使用专有名词等作为辩论的内容,因为一旦这样极有可能打山观众的观赏兴致从而输掉比赛。所以在节目中即使是迫不得已要讲述一些专有名词或是其他领域的内容知识时,辩手们大多采用较为直白的语言,从基础丌始讲起循循善诱且点到为止。这样一来不仅使大部分观众感觉到自己学到了“知识”,也能在辩论中山垮对手。不仅仅是辩手,最新一季的嘉宾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也是如此。经济学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无比复杂且无趣的。但是薛兆丰在节目中提到经济学内容之时,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把难懂的经济学原理用最简单的话语结合辩题和生活案例讲述出来。这样一来使得观众在看辩论节目之时不仅能学到辩论知识,也会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
在确保了没有前提、不令人困惑、避丌阐述这三点后,《奇葩说》在观众眼中正式成为了一档既可以学习辩论技巧也可以了解经济学原理,甚至还能和蔡康永老师学习如何“好好说话”。所以当观众把时间“浪费”在观看《奇葩说》的时候,他们通常不会感觉到罪恶。因为电视教育使得观众在观赏中获得了满足。尽管这些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但是一档既有趣又能“学习”的节目也总是无法使观众真正的拒绝。
结论
《奇葩说》获得的成功,和节目组精准的把控了电视时代的传媒特性之间所具备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别具一格的节目形式、紧随时代热点的节目主题以及极具娱乐性的节目内容。但是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警惕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尽管电视节目具备教育功能,但是娱乐才是电视的唯一目的。在面临大众媒介崛起的当下社会,电视从业者和普通观众,唯有提高观赏力的同时深入挖掘并了解所传播的信息的结构的效应,从而消除对于媒介的神秘感。把握媒介传播的核心要素,才有可能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媒介为人类所用而非被媒介所戏耍。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页。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81页。
④[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06页。
⑤[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页。
参考文献:
[1]方文宇,《浅谈网络综艺节目巾丰持人的角色变化——以《奇葩说》主持人马东为例》[J]《视听》,2019年第02期.
[2]孙柔丽,《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奇葩说》的走红分析》[J].《新闻前哨》,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