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

2019-07-31 05:21张洋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特点

张洋

摘 要:《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它的叙事接近口语,对话中保留的口语成分较多,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从时间上看,《世说新语》被动句上承上古汉语,下接近古汉语,是古代汉语被动句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是值得我们加以详细研究的。

关键词:世说新语;被动句;特点

文章编号:978—7- 80736 - 771 -O(2019)03 - 038 - 04

一.引言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和手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原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到了唐宋时代才称之为《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分类系事,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36篇,也就是36个门类,用生动传神的笔触,优美精炼的语言记录了汉术、三国、两晋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道,特别是士族阶层,广泛反映了魏晋时代两百多年间的政治斗争、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来被誉为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该书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这部作品的叙事接近口语,尤其对话中保留的口语成分很多,所叙述的内容多为士大夫的言行风貌和生活情趣,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活的词汇和语法现象,所以其在汉语史上的价值很高,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世说新语》的成书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世说新语》的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和语法面貌,而且《世说新语》中不仅遗留了上古汉语语言现象,还萌芽了后世新兴语言现象,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上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桥梁,因此,《世说新语》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研究《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对汉语史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世说新语》的被动句在结构类型等方面与同一时期的作品相比一定是比较接近的。因此,通过研究《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可以掌握中古时期文献中的被动句在结构类型等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同一时期文献的文义。

二.《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式

《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共有1 26例。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形式标识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其中有形式标识的被动句有8 8例,意念被动句有3 8例。下面对这两大类型的被动句进行详细分析。

(一)形式被动句

《世说新语》中的形式标识被动句共88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式:于宁句、为字句、见字句、“见……于……”式、“为……所……”式、被字句、蒙字句、受字句。其中“為……所……”式和被宁句最多,分别为33例和31例。

1.于宁句

于字句早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已经出现了,大部分学者都把于字句中的“于”看成是表示被动的标识,如王力、唐仟明、杨五铭等人,被动的标识,如郭锡良在其《古代汉语》一书中就指出“于”字后的动词本身就有了表示被动的意义,只是用介词“于”引进施动者后,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明显了。王力等人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深,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种观点,都认为“于”宁是表示被动的标识。这一古老的表示被动的形式在《世说新语》中也同样存在,《世说新语》中共5例于字句。

(1)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文学第四68)

(2)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言语第二62)

(3)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方正第五34)

(4)篙性狼抗,亦不容于世。(识鉴第七14)

(5)沙门虽云俗外,反便束于教,非情险自得之谓也。(轻低第二十六25)

《世说新语》中的这例于字句,“于”宁前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分别是“重”、“容”、“伤”、“束”、“讥”。介词“于”后所引进的动作行为施动者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是名词,如例1、例4、例5;一种是词组,如例2、例3。例1中“然君义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可译为“可是您的文章还没有被社会上的人所重视,应当找个有名望的人士推荐下。”例2“伤于哀乐”即“被悲伤情绪所伤”。例3“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雌”可译为“您生性忠诚正直,一定不被贼寇所宽容。”例4“篙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可译为“篙性格狂妄自大,也不会被世俗所宽容。”例5“反便束于教”可译为“反而更容易被佛教所束缚”。

2.为字句

春秋后期,就出现了表示被动的为宁句,为宁句从丌始产生时就可以带施事宾语,这一点弥补了于字句和见字句的不足,这也是它迅速兴起的原因之一。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句式被使用的频率却大大降低了。《世说新语》中仅有3例。

(1)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文学第四4)

(2)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文学第四8 8)

(3)轻在角落中,为人作议论。(轻低第二十六1 3)

《世说新语》中的3个为字句,都是用“为”宁直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例1中的施动者是“烈门人”,“为烈门人赁作食”可译为“被崔烈的门人雇佣去做饭。”例2、例3中的施动者都是“人”。 尝为人佣载运租”可译为“曾经被人雇佣运送租粮”,“为人作议论”可译为“被别人进行议论。”

3.见字句

见字句的出现与为字句几乎在同一时期,都是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的。但见字句与为宁句不同,见字句后没有出现施事宾语,见字句是把助词“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的。这种句式《世说新语》中共有9例,全部列举如下:

(1)世林即以怜旨见疏,位不配德。(方正第五2)

(2)刘简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方正第五50)

(3)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识鉴第七16)

(4)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赏誉第八29)

(5)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耀,不为动容,徐日“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o"主惭而退。(贤媛第十九21)

(6)陈述为大将军椽,甚见爱重。(术解第二十5)

(7)庚欲奔窜则不可,欲会恐见执,进退无计。(假橘第二十七8)

(8)既下,说司马孝义王,大见亲待,几乱机轴。(谗险第三十二2)

(9)俄尔见诛。(谗险第三十二2)

《世说新语》中的9个见字句都是由“见”宁直接接动词构成的,这里的“见”都是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见”后的动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音节动词,分别是“疏、赏、重、杀、执、诛”,一种是复音节动词,有两个,分别是“爱重、亲待”。《世说新语》中的9例见字句,每一例中的主语都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但是“见”宁后都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见……于……”式

“见……于……”式被动句是在动词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同时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被动句式在《世说新语》中1例: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方正第五66)

主语“张玄”是被动者,在动词“遇”之前加“见”字表述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遇”之后用介词“于”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此例可译为“张玄是吴地人士中的杰出人物,又被时贤所看重,你却使他到了这种地步,很不可理解。”

5.“为……所……”式

王力先生认为“为……所……”,是为字句发展而来的,是在汉代出现的。但实际上这种句式在战国术期就已出现,只是到了两汉时期才被广泛运用。“为……所……”式是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把“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所”宁的指代作用已经弱化,翻译时不能译出。“为……所……”式是《世说新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被动句式,共33例,例如:

(1)上为甘露所霜,下为渊泉所润。(德行第一7)

(2)既为符坚所禽,用为侍中。(言语第二94)

(3)珍体素赢,恒为母所禁,而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文学第四20)

(4)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文学第四90)

(5)和娇为武帝所亲重。(方正第五9)

(6)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继。(伤逝第十七2)

(7)王殉、都超并有其才,为大司马所眷拔。(宠礼第二十二3)

(8)既出,不为王、刘所知。(轻低第二十六13)

(9)桓公卧语日“作此寂寂,将为义、景所笑。”(尤悔第三十三1 3)

(10)后为继母族觉所谗,诬之为狂逆。(黔免第二十八1)

《世说新语》中的“为……所……”式被动句,其主语都是动作行为的受动者,用“为”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所”字在这里已经没有指代作用了,只是一个符号,也不能被译出。这里的施动者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是名词,如例2、例3、例5、例7;一种是词组,如例1、例4、例6、例8、例9、例1 0。“所”宁后的动词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音节动词,如例1、例2、例3、例4、例8、例9、例10;一种是复音节动词,如例5、例6、例7。

另外,《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例在“为”宁后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直接用“为所”接动词构成被动的被动句。

刘庆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庚子篙纵心事外,无迹可间。(雅量第六1 0)

此句可译为:“刘庆孙在太傅府任职,在这期间,名人多被他构陷,只有庚子篙不把心思放在世事上,使他没有空子可钻。”

6.被字句

王力先生认为被宁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术期,表被动的“被”是由“蒙受”、“遭受”义演变而来的,这里的“被”字虽有实义动词的用法,但主要还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被字句产生之初,后边是不带施事宾语的,这里的“被”宁是助词。到了南北朝时期,被字句才出现了施事宾语,当“被”宁后出现施事宾语时,这里的“被”是介词,这在《世说新语》中就有所体现。《世说新语》中被字句的数量仅次于“为……所……”式,共3 1例,例如:

(1)殷中军被废东阳,始见佛经。(文学第四50)

(2)桓宣武北彳正,袁虎时从,被责免官。(文学第四96)

(3)夏侯玄既被栓桔。(方正第五6)

(4)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识鉴第七13)

5贺日“身被征作礼官,不关此事。”(规篇第十13)

(6)小字鎮恶,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隶已呼为镇恶郎。豪爽第十三10

(7)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任诞第二十三50)

(8)始作谢玄参军,颇被礼遇。(谗险第三十二2)

《世说新语》中的3 1例被字句,有30例是“被”字后直接接动词构成的,“被”宁后的动词大部分是单音节动词,如“害、收、诛、亲、遇、弹、废、责、判、彳正、举、召”等,有4例是复音节动词,分别是“栓桔”、“知遇”、“杀束”、“礼遇”。值得注意的是,在《世说新语》被字句中出现了动词后带补语的形式,如例1、例5、例7;在《世说新语》的3 1例被字句中,有29例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施动者是谁,没有体现出来。这与现代汉语中一些用“被”作标识的被动句很接近,如“门被锁上了”、“鸡被杀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中有两例“被”宁后接动作行为施动者的被宁句,这也验证了王力先生的观点:南北朝时期被字句后出现施事宾语。这两例是:

(1)称衡被魏武滴为鼓吏。(言语第二8)

(2)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影。(方正第五25)

在这两例中,例1中发出“滴”这个动作的施动者是“魏武”,同时动词“滴”后还出现了补语;例2中发出“害”这个动作的施动者是“苏峻”。这里的“被”字被认为是介词,因为这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非常相近,例如“秘密被我们发现”。对此,吕叔湘先生作了全面的论述,论述其是介词。

7.蒙宁句

这种被动句式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句式,只是“蒙”字句在还没有发展成熟之时就逐渐消亡了。从语义来源来看,是由“遭受”义逐渐虚化为表被动的介词的。汉语语法学界认为被宁句是古汉语被动句的标识句,而认为蒙字句不是被动句的标识句,袁宾( 2005)证明了蒙宁句是被动句的标识句,他通过多角度的比较,证明了蒙字句具有和被字句一样的表示被动的语法功能。《世说新语》中有3例蒙字句:

(1)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o(德行第一46)

(2)昔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o(方正第五37)

(3)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佑。(尤悔第三十三1 1)

《世說新语》中蒙字句的“蒙”与被字句中的“被”很接近,都是在其后直接接动词,同时没有出现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果把“蒙”字换成“被”字,句义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以上三例蒙字句也是被动句的标识句。

8.受字句

《世说新语》中有3例受宁句:

(1)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卿隅跃清池o"(排调第二十五35)

(2)周日“何至受卿挞”(排调第二十五62)

(3)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娇绝据而去。(尤梅第三十三9)

在这例3中,例1句是“受”字后直接加动词,句中没有出现施动者;例2、例3中出现了施动者,分别是“卿”、“刘司空”。这种被动句与被字句、蒙字句非常相近。

《世说新语》形式被动句的情况,详见下表:但也有人认为“于”宁不是表示

(二)意念被动句

王力先生认为只有有标识的被动句才能称之为被动句,他是把意念被动句排除在被动句行列之外的。但实际上,这种被动句在春秋以前是被广泛运用的,只是由于标识被动句的相继出现,一部分意念被动句才被取代,但大部分意念被动句仍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广泛运用。在《世说新语》中,无被动标志的意念被动句有3 8例,例如:

1.王压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政事第三12)

2.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文学第四53)

3.殷侯既废。(品藻第九38)

4.同郡范速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贤媛第十九19)

5.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排调第二十五48)

6.邓竟陵免官后赴山陵,过见大司马桓公。(黔免第二十八6)

7.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言语第二3 5)

8.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征。(识鉴第七28)

上述被动句都没有表示被动的标识词语,但从具体语境中分析,可分析出上述例句中的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例1中的主语“王垂相”不是发出“拜”这个动作的施动者,而是接受“拜”这个动作的受动者,此句可译为“王压相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几百名来祝贺的宾客都受到款待,人人脸上都很喜悦。”例2中的主语“张凭”也是被“举”的对象,此句可译为“张凭被举荐为孝廉后,到京都去,他依仗着自己的才气,认为一定能加入到当时名流的行列。”例3中的“殷侯”是被“废”的对象;例4中的“范遗”是被“举”的对象;例5中的“文笔者”是被“刑”的对象:例6中的“邓竟陵”是被“免官”的对象。例7可译为“刘琨虽然被匈奴阻隔在北方,但他仍然效忠于朝廷。”例8可译为:“仲堪这样被举用,乃是国家灭亡的征兆。”可见上述例子中虽然没有表示被动的标记,但是我们通过语境都能够分析出主语是受动者,而不是施动者。

三.《世说新语》被动句的特点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品,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转型时期。《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也反映了这一现象。纵观《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于字句、为字句、“见.. 于……”式、见字句等上古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可以看出其有衰落的趋势,而“为……所”式被动句呈上升趋势。从上述的列表中可以看出,于宁句、为宁句、“见……于……”式、见字句占形式被动句的比例分别为5. 68%3. 4%、1.13% 、10. 22%,而“为……所”式被动句却占37.5%。

在上古时期,于宁句、为字句、见字句是汉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唐饪明先生曾做过统计,在先秦、两汉时期,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所占的比例都比较高,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三种形式的被动句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这在《世说新语》中的反映是比较明显的。

第二,《世说新语》中的被字句共31个,而“为……所”式被动句是3 3个,这说明了:被字句在六朝加快发展步伐,在口语中仅次于“为……所”式被动句。“被”原是名词,《说文解宁》:“被,寝衣也。”引申为动词,表示“蒙受”的意思,后由“蒙受”演化为表示被动的助词,出现了被字句。在《世说新语》3 1例被宁句中,有2例最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两句是:

1.称衡被魏武滴为鼓吏。(言语第二8)

2.亮子被苏峻害,改适江澎。(方正第五25)

在这两句中,“被”宁后出现了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在被字句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近代汉语中被字句的这种形式奠定了基础,成为近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的被字句的主要形式。另外,《世说新语》中的蒙字句和受字句也是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是中古汉语,特别是近代汉语被动句式大量增加的开端,是中古汉语的代表。

第三,意念被动句的特点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由动词直接表示被动关系,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表示被动句式。

四.结语

据统计,《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有1 26例。其中有形式标识的被动句8 8例,意念被动句3 8例。《世说新语》作为中古时期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其语言上的口语化特点,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和语法面貌,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上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桥梁,因此,研究《世说新语》中的被动句,对于研究被动句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特点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