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张廉 徐金寿
摘要:实施人格本位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转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统筹职业核心能力(软技能)、工程基础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以及专业综合能力“四大能力”平台,通过全面贯彻、全员参与、全程测评的“三全”体系,软硬技能一起抓,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一线工程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格本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9-0239-03
一、人格本位教育
“人格本位”教育的核心精神是指: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能力,对人类崇高精神的感悟和思索,对事物的判断、认知能力,并由此产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诚信品格,产生积极的人生目标、走向及为此奋斗的坚韧毅力[1]。这种教育模式,有别于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的知识本位教育,也有别于当前高职高专比较推行的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的的能力本位教育。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最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人在心性、才情、人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2]。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育受到独生子女家庭、网络游戏、“富二代”与“穷二代”的差异性冲击,社会、企业、家庭对学生人格提出了不少的质疑,不仅要求学校教授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做人做事”教育。同时,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既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上手,同时又有较强的知识积淀,能够适应技术的快速更新,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到“上手快、后劲足”,笔者谓之优秀的“一线工程师”,人格本位教育可以说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培养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在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格本位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内高教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培养模式的转换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统一起来,采用角色转换教学、研究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入手,以我校SWH-CDIO-E试点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创新性的人格本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4],谨以此与同人探讨。
二、知识与能力框架设计
人格本位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也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以及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转化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样的一个教育要求,笔者认为,单独从一门或几门课程着手,还不够,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着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为例,按照人格本位软硬技能培养的要求,经过综合分析论证后,统筹为“四大能力”平台,即职业核心能力(软技能)平台、工程基础能力平台、专业基本能力平台以及专业综合能力平台,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予以保证。
可以看出,在这个体系中,仍借助于“能力本位”的表现形式,把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格本位”融入能力体系中,具体表现为“职业核心能力”,也称为“软能力”、“岗位迁移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硬能力”相对应。为达成上述能力的培养,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表1中仅列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软能力)部分。
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测评考核体系是关键。能力测评紧密联系预期工作岗位实际,体现产学融合,以行业执业资格考试、技能证书、上岗证书等具有社会公信力的考试为第一标准。对于证书考试有工作年限要求的项目,或者报考费用较高的项目,如注册工程师类,则参考证书考试要求建立试题库,按同等难度标准组织校内测评。测评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
三、实施保证
制定实施全面贯彻、全员参与、全程测评的“三全”体系,确保人格本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全面”贯彻系指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均基于人格本位培养:第一课堂(课堂教学)实行“知识+技能+态度”的三位一体考核;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菜单式”选项,分类提出学分要求;第三课堂(实践教学)纳入能力测评认证;第四课堂(网络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拓展模块。
“全员”参与原则要求“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而不是少数学生得到发展”,全体专业教师担任导师,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一次社团干部竞选,必须参加一次校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必须严格要求、反复动员,“成功有难度,参与却无门槛”,只要参加竞选面试、项目实践,锻炼即人格养成的目标即已达到,这个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领导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性环节。
“全程”测评认证系指从进校门到出校门,按照既定的教学进程,实施全程能力测评认证,所有能力项目通过测评认证后,颁发“能力证书”,人格本位教育目的达成。人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时一日之功,通过全程能力测评认证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四年为培养周期,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三全”人格本位培养是一个科学、完整的闭环体系,三者缺一不可。
四、实施效果
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实施基于人格本位的教学模式,一年后成效显著,激发了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活力,把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解放出来。通过学生社团、干部竞选及班委配置,100%学生获得岗位,得到CVCC锻炼;仅一年时间,78%的学生参加了学科技能竞赛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分析表明,凡是能力测评成绩好的学生,其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均较优异;个别原先成绩不突出的同学,经过一年培养,各方面均得到很大提高,自信心、學习动力明显增强。同时,班级整体连续被评为优良学风班,在学院各专业各班级中起到了模范作用。
如前所述,人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各个方面。如何保证培养的质量或有效性,以及如何在学生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达到“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平衡、统一、相得益彰,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笔者在前期执行过程中就发现,部分学生第二课堂投入较多影响第一课堂的情况,而出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多数第二课堂是培养方案、能力测评所要求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晓明.人格本位:大思想[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蔡先金.人格本位: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培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7,(6):82-88,109.
[3]温东新.以人格本位理念为核心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44-245.
[4]邓昉.基于人格本位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三卷)[C].2018:151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