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2019-07-31 05:05邹燕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

邹燕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神经传导速度差异。结果 观察总有效率93.3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MPs(11.25±2.67)ng/L、IL-6(8.09±0.83)ng/mL、CRP(9.64±1.39)mg/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MCV分别为(48.21±3.58)m/s、(42.49±3.66)m/s、(46.77±4.11)m/s,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SCV分别为(45.63±3.19)m/s、(38.29±4.12)m/s、(45.46±2.49)m/s,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號:1007-2349(2019)06-0038-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因素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研究显示[1-2],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约10%患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0年患者中约50%患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长期糖脂代谢异常为其发病主要原因,目前临床缺乏统一治疗方案,治疗多以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扩张血管为主[3-4]。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控制不是十分理想,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发挥一定优势[5]。通过对本院近4年余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组,讨论治疗方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为(56.72±4.75)岁,平均病程(2.14±0.75)a;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5岁~77岁,平均年龄为(57.15±4.99)岁,平均病程(2.23±0.81)a。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6],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系统疾病、其他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过敏、糖尿病足、精神系统疾病、急性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7]。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治疗:西洛他唑片口服,每日2次,依帕司他片口服,每次50mg,每日3次。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组方包括:黄芪、丹参、鸡血藤各30 g,川芎、地龙、威灵仙各20 g,当归、木瓜、生地各15 g,红花、桂枝各10 g,水蛭6 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临床疗效;(2)空腹取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MPs、IL-6水平,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肌电图测定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

1.4 疗效标准[8] 显效:疼痛感、麻木感显著缓解,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5 m/s以上;有效:疼痛感和麻木感有所改善,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低于5 m/s;无效: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n(%),计数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 治疗组MMPs、IL-6、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2。

2.3 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组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MCV和SCV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呈现增加趋势,早期无典型症状,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感觉异常、疼痛等,该病病情复发,治疗难度大,患者因长时间高糖影响,可激活葡萄糖旁路代谢,多元醇代谢,葡萄糖经催化生成山梨醇,山梨醇氧化为果糖,在此过程中细胞内高渗状态,胞内水肿,可导致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长期高糖状态,炎性介质刺进神经调节蛋白,促有丝分裂反应,加速糖尿病神经病变发展[9-11]。

长期高糖状态使患者为微炎症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影响外周组织血液循环,使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西洛他唑为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液循环可血液灌注。依帕司他为羧酸衍生物,可调节多元醇代谢通路平衡,抑制细胞内山梨醇聚集[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属血痹、痹证范畴,消渴久治不愈,肝肾亏虚、气血不畅、发展为痹证,该病涉及肺肾胃,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本研究汤剂组方中,黄芪具有健脾益气功效,现代研究证明可降糖、降脂、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元生长[13]。丹参、红花、川芎和当归可活血化瘀,地龙和水蛭可止痛破血,鸡血藤、桂枝和木瓜可舒筋活络,生地和威灵仙具有清热通络、生津养阴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益气行痹、活血活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该中药汤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流灌注,体现益气活血、养阴通络的功效[14]。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微循环。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MCV和SCV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MMPs、IL-6、CRP明显下降(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降低炎性反应,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定量感觉检查的意义[J].陕西中医,2016,37(7):870-871.

[2]王廷伟.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6):874-876.

[3]王玉红,毛明利.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的影響[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5):1802-1804.

[4]赵兴锋.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辅助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5):517-519.

[5]袁怡.玉液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0):1441-1443.

[6]都宾宾,朱章志,李宝玲,等.芍药甘草汤加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Cys-C、Hcy水平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6):2902-2904.

[7]段春红.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辅助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2):2486-2488.

[8]张冬迅,胡艳云,尹超.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6):1799-1801.

[9]张倩,梁晓春,王超,等.6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62-67.

[10]莫世安,邱晓堂.养筋解毒汤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5):692-695.

[11]姚祈.子午流注纳子法穴位注射灯盏细辛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电生理及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1):9-11.

[12]苏云婷,屠亦文,马燕云.桃蛭通瘀片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炎症因子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6):840-843.

[13]常月辉,张强,赵香君.当归四逆汤联合周围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87-690.

[14]陈威妮,刘志龙,段素静,等.当归四逆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6):660-661.

(收稿日期:2019-02-13)

猜你喜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
黄芪泡服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临床疗效观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红外线照射联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患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