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球 陈锡林 吕汉鹏 邓建东
创伤性死亡日益严重,有资料显示近年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患者超过500 万人,预计至20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800 万人[1]。目前我国针对创伤性死亡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缺乏完整的数据库,为此我们对 2013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10 例创伤死亡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以期得出本地区创伤性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初步为本地区创伤数据库提供相关数据。
1.1 一般资料病例资料来源于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诊治的210 例创伤死亡病例,其中院外现场死亡60 例,院内死亡 150 例,男 160 例,女 50 例。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部位及脏器、受伤机制、致伤原因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损伤原因依据《ICD10 损伤与中毒的外部原因分类表》分为道路交通伤、跌伤、锐器伤、机器伤、烧烫伤、坠落伤、其他(包括电击伤、自杀及自残、动物咬伤等)。
创伤性死亡病例共210 例,其中男160 例,女50 例,男女比例 3.2∶1。年龄为 10 个月~91 岁,平均35.27 岁。创伤性死亡病例年龄段分布见表1;创伤性死亡病例职业分布见表2;创伤性死亡病例受伤部位分布见表3(其中复合伤113 例);致伤原因分布情况见表4;创伤性死亡发生场所见表5;创伤性死亡病例AIS 评分见表6。
表1 210 例创伤性死亡病例年龄段分布(例)
表2 210 创伤性死亡病例职业分布
表3 210 例创伤性死亡病例根据解剖要点法的受伤部位分布
表4 210 例创伤性死亡病例致伤原因
表5 210 例创伤性死亡病例发生场所分布
表6 210 例创伤性死亡病例AIS 评分分布
3.1 本组资料创伤性死亡病例伤害因素特征(1)年龄性别分布:本组资料显示本市区创伤性死亡病例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相似[2,3]。其原因主要是江门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由中青男性从事的行业发展较快,另外,驾驶员特别是摩托车驾驶员以中青男性居多。(2)致伤原因、场所及职业分布:本组资料显示道路交通伤是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构成比达69.52%,发生场所主要是公路,创伤死亡人群以生产工人为主。与国内有关创伤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结果相似[4,5]。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有125 万,相当于全球每天有3500 人因交通事故死亡[6]。交通事故是15-29 岁年轻人的首要死亡原因,而85%的死者来自发展中国家[1,7]。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江门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机动车辆数量逐年增长,江门地区是摩托车生产强市,摩托车使用率高,同时大量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的民工融入城市导致交通伤发生率增加,使用摩托车发生的交通伤由于安全保护措施相对汽车较差,往往伤情较重。(3)受伤部位及伤型:本组调查资料显示A 区(头、脑、脊髓)及两个或以上区域受伤占绝大多数,其中A 区79 例,占37.62%,两个或以上区域113 例,占53.81%,其中由于严重创伤现场死亡60 例,其原因是由于江门市摩托车拥有量较大,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超速驾驶、酒后驾驶、不佩戴安全帽等发生交通事故容易导致严重颅脑创伤,严重者致现场死亡。多区域受伤使病情更加严重复杂,特别是昏迷病人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8]。本组资料显示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因此,加强交通安全宣教工作,制定更为严厉的违章条例可能会减少致死交通伤的发生。而设计更为安全的头部保护设备,缩短急救出车时间,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尽快进行救命性手术治疗可能会提高救治率。
3.2 创伤性死亡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通过总结本组资料特点,我们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减少创伤性死亡的发生:(1)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特别是青壮年生产工人的安全意识,控制摩托车数量或禁止摩托车上路,严禁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驾驶;(2)研发更为安全的驾驶保护装置,特别是头部保护装置;(3)创伤后院前急救时间与接受确定性治疗时间是影响结局的重要因素,在目前我国急救体系和急诊外科模式条件下[9],要做到伤后“黄金1 小时”内接受确定性治疗比较困难,更难做到“白金10 分钟”内接受确定性治疗,尤其是确定手术[10]。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加强创伤中心建设,建立安全有效的绿色通道,将院前急救、急诊手术室、急诊科ICU 连成一个无缝的急救体系,可以降低创伤性死亡的发生率[5]。(4)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增强急救意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为严重创伤患者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