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440)
广州市白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广州市城区中北部。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种类及数量较多。本文以2012—2018年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当年核销点不计入)数据为基础,探讨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以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及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据统计,2012—2018年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48处,其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5种,其中崩塌26处、滑坡8处、泥石流3处,三者占比77.08%;地面塌陷6处、地面沉降5处,两者占22.92%。2018年底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处(崩塌14处、滑坡4处、地面塌陷1处、地面沉降1处)。图1是白云区2012—2018年地质灾害隐患点灾种数量统计图,经对比,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以崩滑流为主,尤其是崩塌,占比超过50%,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图1 广州白云区2012—2018年地质灾害隐患点灾种数量统计
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认定和灾害分级标准(试行)》,白云区2012—2018年4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人数1.7万余人,潜在经济损失约6亿元。如图2所示,其中,小型险情级别(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下)隐患点占25%,中型点(受威胁人数10人以上,含10人)占半数以上,中小型点主要灾种为崩塌;受威胁人数超100人的大型点有6处,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下简称“崩滑流”)3类灾种为主;受威胁人数大于1 000人的特大型点为地面沉降,也是全市唯一特大型隐患点。截至2018年底,在册未消除的地质灾害隐患仍有20处,中小型17处,大型2处,特大型1处,潜在威胁人数2 209人,潜在经济损失约0.5亿元。
图2 广州白云区2012—2018年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级别划分
从构成隐患灾害体的岩土性质分析,分土质和岩质,以土质类型为主。其中,土质33处,占比68.8%;岩质15处,占比31.2%,地质灾害隐患点种类与岩土性质相关。
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动力成因分析,分为自然动力、人为动力(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地下工程等)作用2种。其中,自然动力成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地面塌陷1处和泥石流2处),占总数6.3%;其余83.7%均为人为动力成因结合强降雨产生的地质灾害。白云区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1)时间分布特征 在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有47处曾发生地质灾害,其中45处是发生在3~9月的雨季,占95.7%,具有明显季节性。其余2处(2处地面塌陷)发生在旱季。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管是自然还是人为因素诱发的,往往发生在大气强降雨期间或延后几天,说明大气降雨是崩塌、滑坡发生的最主要的外在诱因;地面塌陷则以上特点并不明显。
2)空间分布特征 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太和镇、钟落潭镇(共计32处,占比66.7%),同时又与地层岩性、岩土类型、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
在不同因素作用下,边坡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1)地形地貌 斜坡是发生崩滑流的必要条件,斜坡的高度、坡度、形态、成因与斜坡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白云区属丘陵~低山区,丘陵海拔标高一般在5~100m,低山海拔标高一般在100~500m。丘陵~低山区斜坡分布广泛,坡度多为20°~50°以上,为崩滑流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地形条件。
2)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条件是控制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层内含易滑岩土层或软弱夹层是斜坡稳定性差的必要条件。白云区东部、南部广泛分布有古生代、元古代变质岩,南部的同和镇和东北部的钟落潭镇集中分布有志留纪晚侏罗世-白垩纪早世的花岗岩,其残坡积层或强风化层厚度大(一般5~30m);白云区西部江高镇、石井街道一带零星棱块状分布有石炭系的残坡积层,露出的岩层表层风化强烈,吸水易软化。崩塌主要发生在地表第四系覆盖层,滑坡大多发生在松散土体与基岩的接触界面或强风化与中风化岩层接触界面。沟谷斜坡表层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3)降雨 降雨是引发崩滑流的主要自然因素,降雨达到一定程度(24h降雨量达到150mm以上)后,增加岩土体重量和滑带(面)下滑力,降低了土体抗剪强度,从而引发崩塌、滑坡。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为泥石流提供动力条件。
4)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是白云区崩滑流主要的人为因素,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愈加强烈,如削坡建房、修建地铁、公路等均产生了大量临空面,为各类地质灾害发生提供空间。
白云区曾经多次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为岩溶地面塌陷,发育于覆盖型岩溶发育区,位于白云区南面至西面的大部分地区——金沙洲至石井街夏茅村一带。主要是由于过量抽排地下水、地下工程等人类活动诱发。
白云区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过于集中大量抽排地下水或矿区采空的区域。主要位于金沙洲一带(面积约4.59 km2),以及新市、嘉禾、白云湖、鹤龙一带的煤炭采空区(面积约44 km2),龙归镇硝盐矿一带的硝盐矿采空区(面积约3.67 km2)。目前这些区域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部分地表变形迹象已不明显。目前发育的地面沉降有1处,位于太和镇夏良村(龙归销盐矿矿区)。
1)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杜绝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2)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与资料积累,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3)制定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白云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两种类型为主;地质灾害隐患的灾情级别以中小型为主。
2)白云区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雨季,主要分布在太和镇、钟落潭镇,与地层岩性、岩土类型、地形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
3)人类工程活动是白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应规范和杜绝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