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 张学文

2019-07-31 11:17摄影报道周垚成蕊
陕西画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风病急症中风

摄影报道/周垚 成蕊

张学文从医近70年,执教六十载。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以及活血化瘀法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极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部省、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熟谙经典 仁心济世

张学文出身于陕西汉中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陕南名医,他幼年起即在祖父和父亲的指导下,“鸡鸣而起,星高而息”,背诵《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天天如此。14岁便跟随父亲行医,18岁时参加原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的成绩出师后,开始了悬壶乡里的医学生涯。祖上“对病人似亲人”的祖训,以及父亲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张学文终身受益。在以后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都以“大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位病人都是认真周详地遣方用药。

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张学文仍然坚持每周坐诊和临床带教,只要有需要,他随时出现在病人面前,为患者搭脉问诊,开方用药。每次看病他都喜欢用那些价廉效佳的药品,如丹参、豨签草等,在他眼中,中医历来就是仁心仁术,悬壶济世。他常说:“如果是一名商人,他没挣到钱,说明他能力确实有限;而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他挣了很多钱,那他可能就缺德了”。不仅如此,对于家庭经济特困户,他还经常免除挂号费和部分医药费。经常有些从外地远道而来求诊的患者,张老总是会想方设法给他们诊治疾病,所以,张学文教授门诊的下班时间从来都是晚点的。

妙手施治 屡起沉疴

张学文对中药丹参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言必丹参、法当活血,素有“张丹参”之雅称。

张学文说:“治疗疑难大病,除了活血化瘀疗久病之外,祛痰化浊可愈怪疾、巧施虫药可愈痼疾、扶正补虚可愈慢病、以毒攻毒可除大病。”

1981年炎热的三伏天,人们穿着短袖短裤手摇扇子仍汗流浃背,陕西中医学院门口却出现了一位身着棉衣棉裤,头顶皮帽,手戴毛手套全副武装的“怪人”。原来,此人来自陕北,原本是一名教师,但10年前莫名得上一种怪病——伏天也怕冷,病人多方打听找到张教授,自述因为怕冷已经有10多年没有出门了,去了众多医院治疗,但都效果欠佳。张学文耐心询问细心诊断之后,认为是其体内虚寒所积形成淤结所致,应采用“温阳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含有丹参的药方开出后,病人坚持服用一年后逐渐康复。

张学文还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使许多急性中毒患者起死回生;他采用中药汤冲服安宫牛黄丸方法,使乙脑学生3天清醒;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手段治疗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7天后病情减轻。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张学文解释,古代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在急症上的治疗优势功不可没。多年来,他精心钻研和实践,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

1977年,张学文带领学生在岐山县高店镇开门办学。当天晚饭后,他和学生一起散步到地段医院,发现医院抢救室外放着一口棺材。大家议论:“这地方人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棺材先拉来了?”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30岁村妇喝“敌敌畏”自杀,医院全力抢救一天后,告知家人准备后事。张学文二话没说,立即为病人诊疗。他果断采用自创中药“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鼻饲、灌肠,并嘱咐早晚多次服药。他说,患者属于热毒伤阴证型者,运用此方可以排泄毒素,保护阴液。在张学文等人的全力抢救下,这个已经走上“黄泉路”的患者,第二天便病情好转,10天以后连续使用中西药痊愈出院。

1984年的一天,时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听说一学生在外地实习患了乙脑,不仅高热、抽风,而且昏迷不醒,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匆匆赶到学生住处看望,并为其诊脉。他认为,这个学生是热极生风,理当清肝熄风。于是,开了一服中药,冲服安宫牛黄丸。可当地没有安宫牛黄丸,他立即派另一学生连夜往返咸阳取回。患者服药后3天清醒,高烧退了。

一个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60天内,在大医院花了57万元都控制不住病情,而吃了张学文开的10余剂中药后,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被诊断为急性黄疸型重症肝炎患者被4个人抬进了张学文的诊室,他运用“益肾、活血、退疸”的手段为其治疗,病人服药3天后就有了效果,7天后病情明显减轻,几个月后病人痊愈。

师古不泥 大胆创新

张学文虽然师承传统,但却不泥于古,他提出“颅脑水瘀证”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改变传统中药给药途径,研制了一系列方药,他还参与制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等。

“中风病属急症之一。中风病常常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气血逆乱、瘀阻脑络是中风发病的关键。”张学文将中风病发生发展概括为四期六证。四期为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为肝热血瘀、痰瘀阻窍、瘀热腑实、气虚血瘀、颅脑水瘀、肾虚血瘀。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证”的新观点,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拟订“化瘀利水、醒脑通窍”大法进行治疗,还研制了“脑窍通口服液”,临床效果良好。

治疗中风病,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对于危重病人来说多有缓不济急之弊。张学文大胆创新,将临床证明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他拟订的“清脑通络片”处方,曾多次获奖。

由于改变了传统中药的给药途径,药效发挥更加突出,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如用“通脉舒络液”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中风急症237例,总有效率达99.1%,治愈率达74%,与传统疗法及西药对照观察比较,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安全可靠、后遗症少等优点。由他主持研究的这项课题荣获1986年度国家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其实,当时研制纯中药静脉滴注剂是冒很大风险的。对刚研制的制剂,张学文并没有给患者试用,而是先给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滴注1周,亲身体会安全无毒后才给病人使用。30多年来,这种院内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内、外、妇、肿瘤各科属气虚血瘀证患者逾万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一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

“七五”计划开始后,张学文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在短短8年间,中风协作组取得11项重大科技成果,多次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特别是他参与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开创了先河。此后,又先后参与制订了中风病护理常规、预防及康复规范和中风病证候辨证量表以及中风先兆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

探究张学文成为国医大师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是其关键。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70余篇,先后出版的《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10余部专著,凝聚着他为振兴中医急症事业的一片心血。

言传身教 弘扬岐黄

执教60余载,聆听过张学文教诲的学子不计其数,培养的弟子也有百余名,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对学生不但有学术要求,为人品行要求更高。同时,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张学文的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他。

1997年,张学文听说陕西中医学院不少山区来的特困学生生活困难,常常只吃馍夹辣椒,便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在临床上,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看病时,他边为患者诊脉,边告诉学生,“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意思是说,脉搏跳动的快慢、强弱以及有无间歇,依此可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

张学文的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周永学体会,老师切脉后善于和患者沟通,其实他是运用了心理疗法。一些温和鼓励的话语,对心境不佳的病人影响很大,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

在教学上,张学文率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中医内科急症的强化教学。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他不辞劳苦,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诊病,传播中医急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

“开朗、乐观的老师,使我们的中医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是张学文的学术继承人,他说,老师每年两三次来广东讲课,通常水都不喝一口,一气讲到下课,老师对脑病、温病研究得很透,处方用药很特别。

一个“杏林恩师”牌匾悬挂在张学文的客厅里,这是学生们在他70岁大寿时送的。

猜你喜欢
中风病急症中风
卡托普利舌下含服与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观察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急诊科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分析
中风病针灸穴位的演变与思考
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症的临床使用分析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3例急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敏锐的观察力与价值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