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强
一
看到张晓东先生的篆体书法,我脑海里总萦绕着两个字:高古。
张晓东先生篆体书法的高古,首先源于两千多年前“上三代”高古的文字,甲骨文、吉金文、楚简、石鼓文……当然更因其高古的笔风,沧桑、斑驳、恬淡而又自然……唐代美学评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这样论“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古风,悠远而浩渺的上古之风,千万里翻动扶摇羊角,习习拂来,多有翀和娴雅而不失古朴厚重的岁月之感呵!
于是,眼前就恍惚着这样一幅潲得褪色、有些变形的图像:一位写意的工匠人形,似乎围着条围裙,就着青铜钟鼎,用一把锃亮的刻刀,正极其认真极其仔细地精雕细刻……这是“上三代”时期雕刻吉金礼器的工匠吗?这是要雕琢成刀痕化尽、“技近乎道”的淳朴初心吗?这是“结绳记事”般要记录历史、还原历史或重塑某些历史吗?
齐白石先生曾刻过一枚印章,叫“大匠之门”。仿佛从远古“大匠之门”走来的张晓东,他的书法,叫我看到的,应该是新鲜而具象的,细端,更多的却是侵蚀和苍渺;感觉应该是亲近而熟悉的,却渐渐叫我产生了一些莫名的阻隔和距离;气息应该是平和而端庄的,却叫我感到了一丝丝神秘,并不得不产生敬畏。当代美学史家邓福星先生说过:“艺术中的美的内涵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和观念愈加丰富深刻。”
因而,我弄不清楚,我的这种感觉是来自渺远的“上三代”文字固有的神性,还是张晓东书写出了“上三代”书法恍惚应有的神性?
二
高古的书法必定是具有“神性”意味的。
上古时期,文字的产生就源于具有巫卜性质的神性崇拜、神性启示或神性记录。所以文字甫一产生,就伴随着“天雨粟,鬼夜哭”的离奇神话。时移世易,书法在发展。时代不同,也赋予书法不同的价值取向,如韵、法、意、道等等。但归根到底,书法必须具备一定的“神性”。汉代书法秉承文字初创的神性,但开始变异为“象”。蔡邕在《笔论》中这样宣称:“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的“文质”,“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则直接把书法的“神性”看作是人和时代的产物:“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并明确指出,“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也”。
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一般被认为就是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历程。随着几千年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书法原有的“牌位”神性逐渐隐退、消亡,但具有血脉传承意义的文化神性、文明神性显然并没有被丢弃,而且越来越有加强的趋势。可能一般的书法家并不理解和领会这些,但作为书法理论家,特别是专攻“上三代”文字、理论研究的学者,张晓东先生显然从上古的文字研究中窥到书法的“神性”法门,所以他弃流溯源,径直把上古文字作为书法创作的主要取向,从而探骊书法应有的旨归。
张晓东先生的高古书法是整饬而朴茂的。大篆体书法由于具有原始文字特有的神性禀赋,必然也必须具备端庄、严肃、沉穆的整饬感。因而书家在创作书写时一定也是虔诚的,甚至内心充满了某种神圣的仪式感。但张晓东显然又不囿于恭敬单一而古老的“神”,而是糅合了对历史、对文化、对学术、对自然的种种敬畏,心存八荒,情动风骚,参乎造化,因此他的整饬就多有了些丰博而融通的风神,滋生了些劲健而豪爽的朴茂,叫文字之神在时代之神、文化之神的烘托下,发出经世不灭的文明之光。
张晓东先生的高古书法是清幽而素寂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合就是书家个人与书体的高古意趣相合,离则是书法能够超尘脱俗,迥异时流。在张晓东的书法中,可以感觉到他有着柳宗元那样远离尘嚣的“寒江独钓”或王徽之“何必见戴”的超然情怀。世间虽然喧嚣浮躁,但他素心独守,沉潜浩渺,甘于淡泊修真,宁静从艺。因而在以“上三代”古文字为江河的清幽孤寂的世界里,他能够恬然地人神悠游,怀朴抱素。
张晓东先生的高古书法是超逸和淡泊的。我们欣赏中国书法的艺术性,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技法的娴熟或独特,而是其中一定要内蕴着的丰富而令人敬慕的文化格调。格调,不仅是书法艺术必然应该具备的特质,也是所有艺术应该呈现的内在张力和魅力。因为这必定也彰显了书家的品格和生存方式。比如《中国书法史》这样评价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这种掺杂不同书体、突破书画审美范畴界限的做法,典型地反映了郑燮愤世嫉俗和怀才不遇的孤峭情怀,同时展现出其敏锐过人的才华和不谐世俗的胆魄。”欣赏张晓东先生的大篆体书法,可以读到他不激不厉的品性、不粘不滞的格调,也可以从中可以体悟出其峭远超逸的古远风规。
三
清代杨廷芝这样定义高古:高则俯视一切,古则抗怀千载。
在我们这个变动不居、贪欲横行的时代,大批书家由于贪图眼前利益而迷失了自我,而且很多人由于人心不古而变得完全“失神”。人们都试图凭轻飘飘的几个“书法”就扰动市场,博得眼球,追金逐名,以致跟书法本体的要求渐行渐远。
但是,张晓东先生不是这样。
张晓东三十多年沉潜于书法艺术。他以真求真,以古友古,以神味神。他入帖出帖,出帖入帖,遍及真草隶篆。当然,书法之法不在写了多少,临得多像,而在法古,法今,法神,法自然。因此他以书法来寻找本心,来固守本元,继而潜心修神,静心养神。书法修炼的过程无疑也是他心性修行、与古为徒的过程。
因此,我就理解他为什么能够在黄金年龄段主动辞去公职,毅然决然地全身心投入到挚爱的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之中,叫心灵与文化和文明真诚拥抱,用自己的真情真心唤回自己和书法的元神,从而达到神与神的互融共通。
我与张晓东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面晤,几次交谊。先生身材高大,面相方正,不苟言笑。他的严謹仿佛是刻在青铜器的上古文字,骨子里长满了静穆、厚重、安详和自足。因而我当时就揣度,先生一定是一位值得信赖值得敬重的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是古道热肠,真诚待人。
因而我想,只有张晓东先生这样的人,他这样的书法,才能真正当得起“高古”二字!
张晓东简介:
张晓东,斋号兼居、谦堂、坤艮堂等,1964年8月生于内蒙古察右后旗。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好艺术交流院研究员,中国画院理事,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央档案馆、国家行政学院、成都杜甫草堂等机构收藏,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发表。
出版《问道修为——张晓东书作展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受邀参加“回望傅山——十二家书法展”“散怀——名家书画小品展”“中国青年当代艺术展(宁波)”等联展。
受邀出席“天下为公”两岸汉字艺术节(台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泉州)、首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等学术活动。
在北京经典美术馆和北京乐木文化艺术空间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