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探索

2019-07-30 10:09杨旖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互联网

杨旖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益增加的网民大军中,高校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甚。但由于大学生的自制力、价值观和思想道德观念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意志较为薄弱,在纷繁的网络环境下更容易产生一些法律问题。如何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媒体素养,成为本文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法律素质;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29-02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信息、新闻在网络上进行广泛传播,鉴于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容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其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网络负面信息泛滥与冲击,使得正处于三观成型期的大学生感到迷茫,甚至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造成不良影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走好求学之路,提高法律意识和防御能力,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及法治教育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属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间,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尚不成熟,对于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还不全面,会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出现错误判断,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网络世界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对于大学生充满诱惑,一些负面新闻所产生的诱惑性和感染性则影响更大,一旦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极有可能对大学生的三观建设和发展以及法律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很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进而对其成长成才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法律意识与我国的法治建设休戚相关。大学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中,更好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具有积极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法律意识产生的影响

首先,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认知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自我约束,遵纪守法;而另一部分法律认知能力不足的大学生,虽然也能做到遵纪守法,但法律意识不强,思想上缺乏遵法守法意识。一些网络负面新闻中,个别报道对犯罪情节的过分渲染,极易误导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产生侥幸心理,严重的更会诱导他们模仿一些犯罪方式和手段,从而干扰大学生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

其次,就整体环境而言,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致使大学生缺乏系统的法律素养,对法律的认知和灵活运用都比较差。高校在法律课堂教学方面采取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了法律教育效果。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诈骗、网络散播不当言论的现象频频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许多学生对法律的严谨性、权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法律只是轻飘飘的条文。

最后,法律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维稳和制衡的作用,法律的神圣地位不可动摇。然而,伴随互联网中各种负面新闻的大量出现,法律自身的权威性受到限制,也使得处于三观成型期的大学生倍感困惑,甚至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公平、公正产生怀疑。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转换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时代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態,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被深刻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因之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提出更高要求。要使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得以提升,从根本、主观上说,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目标,将网络法律知识更好地融入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法律知识学习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素养。其次,高校还应该对相关法律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比如,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讲解法律理论的同时结合大量社会热点案例,并根据学生需求和条件,合理优化法律课程结构,逐渐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作为高校教师,法律课教学并不单单是理论、常识的教学,还应该注重法律意识、法律精神的培养,深入探索互联网中更深层次的法治教育内涵,灵活运用话语系统,根据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特点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逐渐在学生中渗透法治教育观念,使法律教育的内容更有深度,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更有成效。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将校园文化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是校园网络区别于大众互联网的最大不同。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育人文化的培育、发展和传播功能。为了应对互联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各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和运用能力。比如,可以开展法律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带领学生旁听法庭审理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鼓励每个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大学生在法律文化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而且,从根本上讲,法律培养的主体是高校的大学生,所以高校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开展法治教育,通过校园文化与法制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熟知网络法律知识,熟练运用法律制度,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此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价值观念。

(三)完善立法,强化执法,优化网络环境,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从社会整体环境而言,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目前我国针对网络信息传播出台过一些法律法规,但年代比较久远,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已无法实现对网络环境的有效规范,如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消费被欺诈、大学生利用互联网传播不当言论等现象频发,却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与监管,完善相关立法是净化网络环境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此外,应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强化针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力度。法律的尊严在于得到遵守与执行。同时,还应看到,网络世界瞬息万变,不能全靠法律的前瞻性起到预期的规范作用。事实上,人为设计的法律制度相较网络环境,始终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从大学生群体入手,高校既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进行筛选过滤,进而为大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将法律理论知识活化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对于法律有感性层面的认识,从而提升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及自我约束能力。从社会大环境到高校都予以足够的重视,才是标本兼治的方法。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在网络负面新闻、各色报道铺天盖地的今天,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认知素养和法制观念,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承担起来的责任。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法治社会,从而获得长足发展。这既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对社会、个人而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凌敏.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问题探究[J].法制博览,2018,(3).

[2]周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升路径探究[J].法制博览,2018,(7).

[3]王乾,张媛.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17,(9).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互联网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法律意识研究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