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斌 颜海 元青青
摘要: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软件分析方法发现:“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14-0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永恒主题。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质量的受益者,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感知程度最能代表教学质量的高低,也最能说明高校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武昌理工学院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探索,通过构建和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一、“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理论要点与实施要则
针对以往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轻视素质培养、教师“一言堂”等弊端,武昌理工学院创建并推行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开发”就是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方法在于因材施教;“内化”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将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记忆、理解、消化、吸收、运用,转化形成内在的品质;教师针对学生的潜质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三习”体验形成开发内化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型教学关系和教学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观点、四大意义和五大模块。
(一)三大观点
1.教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通过知识传授,促成对学生潜质的开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是通过知识吸收、消化、运用,进而形成并发展自身素质。
3.教学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传播,而在于通过知识传播促使知识创新,以全面提升素质。
(二)四大意义
1.在教学观念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2.在教學主体上,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实现由传授—记忆—传承向开发—内化—创新的转变。
4.在教学目标上,实现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三)五大模块
1.教师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创设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2.学生研习:以思考为主,通过预习、练习和复习等“三习”,促使知识和技能的内化。
3.课堂检验:以课堂提问、讨论为主要方式,落实并检验“三习”效果。
4.精讲释疑:要求讲清楚、重点、难点、疑点,使学生真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
5.互动创新:通过互动研讨,培养学生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要求教师与学生通过互通研讨,将质疑与评判结合,明辨是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满意度影响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就教学模式运行而言,主要表现为模式运行的主体和对象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和结果因素。
(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本满意度评价指标包括5个一级指标(基本信息、模式管理、模式过程、模式效果以及对模式的总体评价)以及18个二级指标(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模块科学性和合理性、模式时效性、模式选择性、模式适应性、模式熟悉程度、模式运用能力、模式效用性等)。
(三)调查对象选取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武昌理工学院的本科学生,原则上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并尽量涉及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各本科专业课堂。
(四)调查方法及实施
通过自填问卷式,对120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作答结束后由调查员进行核对,共回收问卷1099份,回收率为91.6%,其中,无效问卷8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4.5%。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
对于定量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处理说明:利用调查问卷第五部分问题打分,加总得到总分数,依据20%、40%、60%、80%数据作为分割点,确定不满意、不太满意、比较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三、调查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一)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包括:信息工程类(221)、城市建设类(276)、环境生物类(151)、经济管理类(147)、文法外语类(94)和艺术类(125)的大一到大四学生共1014名,其中男生448名,女生566名。
(二)总体满意度状况
调查结果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类别对调查结果学生总体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表明:男生总体满意度(83%)较女生总体满意度(79%)高出4个百分点;大三学生满意度(83.8%)最高,大一学生满意度(77.3%)最低;经济管理类专业满意度(83%)最高,艺术类专业满意度(76%)最低。
(三)影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满意度影响的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学生接触模式时间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单因素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学生性别不同,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课堂满意度评价不同,其中男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83%)较之女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79%)高出4个百分点,这也表明男生较之女生更喜欢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课堂。
学生所在年级不同,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课堂满意度评价不同,其中,大三学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83.8)最高;大一学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77.3)最低;大二和大四学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2%和77.4%。
學生所在专业类别不同,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课堂满意度评价不同,其中经济管理类学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83%)最高;艺术类学生评价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比例(76%)最低;文法外语类、城建类、环境生物类、信息工程类依次为:82%、81%、79%、78%。
调查同时表明:不同因素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施满意度影响也各有差异。认为模式模块设计在比较合理以上的比例为77%;认为模式实施的最佳时机应在大一或者大二;认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更适合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另外,有80.5%学生认为比较适应“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比较熟悉“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比例达85.2%;认为教师对模式的运用能力在比较强以上的比例达74.2%。最后,有85.3%学生认为“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管理、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都持积极赞同的看法,这些意见对进一步完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和提高“开发内化”课堂教学满意度都将起到诊断和改进的作用。
针对调查结果,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不同类别课程选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搞“一刀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大一年级主要选取公共课实施;在大二年级则重点在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程中实施。
此外,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课堂满意度的提升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因素。对于学生,要加强引导和诱发,循序渐进,随着新模式的运行,让其渐入佳境;对于教师,要加强模式的学习和培训,通过比赛,评选出优秀课堂以及通过展演,树立典范,不断提高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关键。随着“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将不断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也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