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政治学的理论建设

2019-07-30 07:23赵军锋金太军
社会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家审计中国特色国家治理

赵军锋 金太军

〔摘要〕审计政治学是一门由政治学和审计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于国家审计中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理论总结。本文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切入,以国家审计政治性作为审计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讨论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以此为基础构建审计政治学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中国特色;审计政治学;国家审计;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9.44;D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9)03-0001-07

一、引言

审计政治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拼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政治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却基本上处于“缺席”状态。一直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直面现实问题,其最大公约数是围绕国家治理而展开的各个层次的治理问题。①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②但是,目前的政治学研究却基本忽视了对这一治理现象和治理实践的研究总结。长期以来,学界主要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的角度理解国家审计,掩蔽了国家审计的政治性。③然而,将国家审计单纯地囿于经济监督领域,甚至仅仅精细到会计和审计技术,既局限了国家审计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又“矮化”了国家审计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国家审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掣肘,“那种再将国家审计作为会计学派生出来的一种附属理论和实务,已远远不能解释博大而深奥的审计现象”。④特别是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国家审计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随后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示:“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政治学的眼光和视野重新审视国家审计理论和实践,重新认识审计现象和审计规律,以拓展国家审计的政治之维,即建构一门深刻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审计特色、深刻把握国家审计政治性的基础性理论——审计政治学。这既符合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又是对国家审计中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理论提炼和理论总结,也会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体系。

开启审计政治学研究,首先需要回归审计理论本身,再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国家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指出审计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而发现审计政治学发轫于国家审计政治性。但是,目前的实质性研究尚停留在愿景阶段,只是理论假设,如何以此为起点,展开审计政治学研究,建构审计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其次,以国家审计政治性作为审计政治学的逻辑起点,分析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指出审计政治学属于交叉学科,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重点解决国家审计“为谁审”“审计谁”“如何审”和“审计得如何”等四个问题,这涵盖了作为主体的国家审计体系、作为职能的国家审计目标、作为手段的国家审计权力、作为过程的国家审计行为和作为结果的审计政治发展等研究范畴。基于此,构建审计政治体系研究、审计政治权力研究、审计政治职能研究、审计政治行为研究和审计政治发展研究“五位一体”的审计政治学理论框架。

二、研究综述

随着审计学界对国家审计研究的日益深入,一些审计学者逐步认识到政治学对于国家审计学科建设和实践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审计更多的是属于政治学等领域关注的范畴⑤,进而开始关注国家审计的政治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权力制约论、民主法治论以及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论等。

其一,权力制约论,认为国家审计本质上是权力制约工具。李金华指出国家审计的战略目标在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⑥有学者从国家审计权的角度指出,提高国家审计权威性的唯一途径是改革现行国家审计权的配置模式⑦,张立民和张阳提出“强化我国审计机关的制约能力应着眼于法律赋予权力的细化及其环境变化的不断完善”。⑧总之,将国家审计定位于权力制约,强调了作为权力制约工具的审计,是一种约束和限制权力、预防和防止腐败的政治制度安排。

其二,民主法治论,认为国家审计本质上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也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⑨早在1988年,著名会计学者文硕在《审计理论与实践》和《人民日报》相继发声,详细阐释了民主法治与现代国家审计的关系,认为“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制约政府,推动现代民主政治。”⑩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对此有过精辟的概括:“民主,是现代审计的实质,审计,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民主,是现代审计的目的,审计,是现代民主的手段。”B11总之,民主法治论强调现代国家审计是民主法治的工具和手段,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国家审计与民主法治的关系。

其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论,主要探讨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国家审计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B12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也存在着共同的目标——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全面履行。B13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B14,二者相互促进,国家治理决定国家审计,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B15尹平、郑石桥和李越冬等则从审计学视角切入,分析了国家审计如何服务于国家治理。B16

国外关于审计政治学的研究也是从审计的政治性切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审计政治性及其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Patrick和Ira进行的一项对美国国家审计署(GAO)和以色列审计长的审计活动的研究表明,审计与政治的联系是不可避免的,审计功能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为了尽量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政治家应避免提出“使国家审计机关处于政治冲突中的问题”。B17二是审计政治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关系。William和Mildred认为审计技术是重要的,但是影响社会审计绩效的关键因素的真正阻碍是政治上的阻碍。不管是审计前、审计中还是审计后都会牵扯到政治性的问题,国家审计并非审计技术,而是一套涉及政治和社会技巧的方法。B18

综上所述,审计政治学发轫于国家审计的政治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是由国家审计“政治性”出发,深入到审计政治学的框架建构与内容分析,则尚处于理论假设阶段,即仅仅提出了一个研究设想、勾勒了一个研究轮廓。因此,如何运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审计的制度与实践,论证审计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建构审计政治学的理论体系,是本文的使命和责任。

三、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国家审计政治性是审计政治学的逻辑起点。国家审计政治性包含内、外两个层面。就外部层面而言,“政治性是国家审计理论区别于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的关键所在,也是其特性的集中体现”B19,它规定了审计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畴;就内部层面而言,国家审计是政治性与技术性的结合,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技术性是其第二属性,技术性服务于政治性,这影响着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一)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

国家审计的政治性决定了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因经济责任的发生而发生,也因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B20因此,开展审计政治学研究必须厘清国家审计中的受托责任关系。我国的国家审计实践中存在三重受托责任关系。第一重受托责任关系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根据现代民主政治理论,“所有权力都属于并必然的来自于人民;长官是他们的受托人和服务员并始终对他们有服从的义务。”B21民主实践中囿于成本与技术的局限,直接民主难于普及,公民退而求其次,“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B22,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委托国家来管理公共事务。第二重受托责任关系是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从政治制度的层面看,抽象的权利和责任需要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和规约,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言之,人民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委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己行使国家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公民对国家的委托关系又转化为立法机构委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第三重受托责任关系是政府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中第三、四款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换言之,政府作为一个行政共同体接受公民的委托,政府需要将相应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进行分工和授权,并委托给相应的公共权力组织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基于此,在政府系统内部形成了一条委托代理关系链:(1)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2)政府与其隶属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行政首长与所属组织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政治行为的层面看,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非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社会人来行使,“个体进入政治过程时是带有偏好与资源的,并利用个人资源来满足个人偏好”。B23换言之,作为公民利益和意志代理人的权力机构和工作人员也都具有自利性,自利者为求利者做代理,必然会出现利益冲突、营私舞弊、寻租腐败等机会主义行为,“为此,委托人会推动建立治理结构来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审计是这个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B24综上所述,国家审计源起于政治契约,政治性是国家审计的原生属性。审计政治学发轫于国家审计,内附于审计体系,规定于政治制度,以规约政治权力,服务政治发展,具有原生的、独特的政治学属性。

(二)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定位

从学科层面来看,审计政治学是由政治学和审计学理论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它以审计与政治的内在联系为基础,以国家审计中具有政治性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国家审计中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那么,审计政治学属于审计学?还是政治学?简言之,如何定位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归属,这是建构审计政治学理论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学理问题。

审计政治学亦或政治审计学,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述顺序的不同,而是学科性质理解的差异。国内最早倡议构建“政治审计学”理论体系的审计学者杨肃昌并未明确界定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归属,只是认为应该“以政治学为主体构建国家审计理论基础”B25;赵欢春、曹小春在《政治审计学论纲》中认为,“政治审计学”侧重点是审计学,属于审计学科。B26那么,审计政治学应该归入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还是划入审计学的相关学科,即如何定位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归属,这取决于审计政治学的理论结构和研究范畴。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看,审计学是审计政治学的学科母体,审计政治学是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孕育、生发和独立的;政治学是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基础,政治学赋予了审计政治学以独特的研究范畴和理论生命力,审计政治学是政治学和审计学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一方面,审计学对审计政治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假设、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审计学具有“集合科学”的性质,“实质上是其他各门科学组合而成的”B27,例如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工程审计和环境审计等,学科覆盖范围广泛、涉及学科众多,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与跨学科的碰撞,为审计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理论滋养。另一方面,虽然审计政治学从审计学及其分支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从理论基础来看,审计政治学的理论建构遵循的是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式,是从政治学的视角来重新描述和解释国家审计,“政治学使我们能够突破经济社会的表象看到审计监督的实质”,“有利于推进审计理论研究走向更高的层次并实现大的突破”。B28总之,审计政治学属于政治学学科,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此这一新兴边缘学科才被称为“审计政治学”,而不是“政治审计学”。

四、審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与理论框架

审计政治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政治学分支学科,关键还取决于其独特的研究范畴。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应,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B29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它“标示学科自我的特性”,也是“构建独立学科的基石”。B30研究范畴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基本联系和本质属性,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取决于审计政治学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因此,明确国家审计政治性中哪一些联系和内容最为根本、最为本质是确定审计政治学研究范畴的关键。

(一)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

从国家审计的政治性看,审计政治学研究范畴的基本性质是审计与政治的关联性,这是国家审计政治性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关联性对于审计政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审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备政治性和审计性双重属性,即国家审计中具有政治性的现象,一般不观照国家审计中纯技术性的问题。其次,审计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开放性,审计政治学的研究需置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背景下,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审计中的问题与现象;审计政治学以政治学和审计理论立基,同时也需要借鉴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不同学科的内容。最后,审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元性,研究审计政治学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实现规范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的结合,通过学科融合与方法综合,突破会计学对于审计学的羁束。

审计政治学的关联性取决于国家审计的权责关系。如前所述,国家审计内含三重受托责任关系:(1)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2)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3)政府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三重受托责任关系又完全映射三重授权关系:(1)公民对于国家的授权关系;(2)国家对于政府的授权关系;(3)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授权关系以及政府对于公务员的授权关系。从政治权力的层面看,国家审计权力根源于公民的授权,即人们通过转让其自身的部分权利建立国家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形成契约关系,因而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既体现出国家审计的权力约束性,又明确了国家审计的政治责任性。从政治责任性的角度看,“政治责任是对公共权力的一种期待”,“是公共权力是否能够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建立持续稳定的政治秩序的关键”。B31国家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依法行使国家治理权力,有效保障国家治理活动符合公共利益,国家治理全过程必须接受权力授予者的监督。国家审计就是监督公共权力主体履行政治责任的重要安排,这种公共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委托人(全国人大和国务院)与代理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国家审计体系中存在三重授权关系以及对应的三重受托责任关系,授权关系和受托责任关系要求政府向公民作出回应,以证实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换言之,在审计政治学中必须回答国家审计“为谁审计”“审计谁”以及“审计得如何”这些根本性问题。从权力约束性的角度看,国家审计本质上是依法用审计权力监督制约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制度安排,“‘政治以社会权力在约束条件下的行使为基本特征”。B32因此,国家审计权力的本质、来源、结构以及运用这一权力的体系、制度和方法,亦构成了审计政治学的核心范畴,即“如何审计”也是审计政治学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总之,“为谁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价值层面,表现为一种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审计谁”是一种授权关系,规定了“为谁审计”的政治性,即确定了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内涵。“如何审计”涉及国家审计权力行使,涵盖制度、行为和技术三个层面,聚焦国家审计权力的制度属性、行为属性和技术属性;“审计得如何”规定了“如何审计”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绩效。

(二)审计政治学的研究框架

国家审计研究是从公共受托责任视角切入,审计政治学的研究则是从授权关系视角展开。根据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我们认为建构审计政治学的理论体系需要说明这样一些问题:(1)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即作为主体的国家审计体系;(2)国家审计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功能定位,即作为职能的国家审计目标;(3)审计全覆盖背景下的国家审计权限,即公共受托责任履行到哪里、公共权力运行至哪里、国家审计权力覆盖至哪里,这是作为手段的国家审计权力;(4)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国家审计主体如何根据审计目标行使审计权力,即作为过程的国家审计行为;(5)在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作用之下,逐步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审计职责,推动国家审计体系和国家审计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审计政治发展。基于此,审计政治学的理论框架的主体部分主要由作为主体的国家审计体系、作为目标的国家审计职能、作为手段的国家审计权力、作为行为的国家审计过程和作为结果的审计政治发展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第一,审计政治体系研究。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国家审计体系。政治学意义上的体系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二是体系同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基于此,我们将审计政治体系界定为国家审计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审计主体与其他国家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探讨如何准确定位国家审计在國家治理体系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角色,即“为谁审计”和“审计谁”如何统一于公共受托责任,如何受到政治体系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国家审计与政治体制间的关系、国家审计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关系以及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明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特别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位置与角色;其二,国家审计与中央审计委员会间的良性互动;其三,强化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推进审计协同治理。

第二,审计政治权力研究。审计政治权力规定了“如何审计”的目标指向和利益属性。国家审计权力来源于国家治理权力。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国家审计体系是围绕审计权力凝结而成的,审计权力构成了国家审计的核心范畴。国家审计权力的来源与结构影响着国家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影响着国家治理的“免疫力”。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强,则国家治理的“免疫力”高;反之,则低。国家审计权力本质上是国家审计体系依法履行和实现国家审计职能的约束力,这一约束力的本质、来源、结构以及运用这一约束力的机制,构成了审计政治权力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三,审计政治职能研究。这是“审计得如何”的第一个维度即结果维度,具体包括国家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效果。国家治理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基本方向,国家治理目标体系决定了国家审计职能的任务偏好与任务安排。国家治理目标体系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结构,国家治理阶段性目标则表现为国家职能的重心位移和职能排序。随着国家的发展,国家职能重心也不断位移,国家职能结构呈现出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根据现代政治理论,国家是个人之间契约的产物,“如果作为个人契约结合的政治组织(我们将其称为现代国家)无法建立,就不能为科技无限制的运用和市场经济不断扩张提供制度框架”。B33换言之,国家只有履行政治职能,实现公共秩序的有效供给,国家职能的重心才会逐步转向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若政治职能位于重心,审计职能同财政职能杂糅,国家审计与财政监察同构;若经济职能位于重心,国家审计主要履行财政审计和经济监督职能。进入新时代,“审计必须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助推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远景目标实现上发挥其重要的功能与作用”。B34

第四,审计政治过程研究。审计政治权力体现了“如何审计”的工具性,审计政治行为则体现了“如何审计”的过程性。从实践层面看,审计政治权力并不是抽象的,是由具体的国家审计人员来具体行使的,它取决于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国家审计能力与审计文化。审计政治过程主要涉及独立审计和专业审计,独立审计保证了国家审计的公正和权威,专业审计则实现了国家审计的规范与高效。其一,独立审计是指国家审计主体不受任何非法律因素干涉、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和审计公告等权力,履行审计职责、实现审计功能。国家审计独立性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即国家审计独立性越强,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反之,则弱。其二,专业审计一般包括审计信息化和审计职业化等方面的能力,当务之急是全面提升国家审计职业化,大力加强国家审计专业人才建设。同时,审计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审计得如何”的第二个维度即价值维度,政治文化对审计行为和审计过程发挥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结合政治文化,有利于弄清特定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行为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以及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审计政治文化主要体现为民主、法治和责任。

第五,审计政治发展研究。政治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为此审计政治学研究要紧紧把握政治发展方向,树立审计监督新理念,以不断指导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这关键在于完善依法审计,逐步实现审计法治化。依法审计是适应新常态、全面推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其具体内涵包括严格依法、有效依法、全面依法和科学依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将干部管理、纪律检查、依法问责结合起来,依法推动整改落实;健全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准则体系、专业审计指南体系,完善依法审计的权责保障机制,使各项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推进国家审计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建设。

五、结论

审计政治学是一种新兴的学科范式,在这一范式下,国家审计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话语,也不再仅仅束缚于会计学和审计学的技术,而是在审计与政治双重视野交叉下对国家审计的再认知和再解读。审计政治学不是“审计学”与“政治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两种理论和视野的交叉融合。审计学因政治学的引入而拓展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政治学因与审计学的结合,增强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所有的结论归结为一点,审计政治学是国家治理需要与国家审计实践共同推动,主要通过政治学和审计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由此催生的新学科范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新的生长点。

审计政治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审计政治学的未来发展不但需要在理论层面展开,而且还需要将国家审计一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心得融入审计政治学的理论研究,以实践升华理论。同时,要大力推动审计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由于审计政治学的交叉性,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较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范式差异明显,明显增加了两个学科之间学术交流对话的难度,影响审计政治学的科学性,也会造成学术资源浪费。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难以共享与借鉴,出现重复研究、资源浪费和各自为阵的问题。B35因此,必须要加强政治学界和审计学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者与国家审计实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融合共享,逐渐建立审计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实现审计政治学的合作研究。

①杨光斌:《作为建制性学科的中国政治学——兼论如何让治理理论起到治理的作用》,《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

②B1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③赵军锋、金太军:《走向“审计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江海学刊》2019年第1期。

④B19楊肃昌:《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⑤⑧张立民、张阳:《国家审计的定位与中国政治民主建设——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谈起》,《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⑥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⑦钱小平、魏昌东:《国家审计与法治国家建设》,《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⑨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25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⑩彭华章等:《国家审计与民主法治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年,第3页。

B11文硕:《世界审计史》,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第2页。

B13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B14李明辉、刘笑霞:《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国家审计——分析与建议》,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

B15晏维龙:《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B16尹平、郑石桥:《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年;李越冬:《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年。

B17PatrickG.GrassoandIraSharkansky,“TheAuditingofPublicPolicyandthePoliticsofAuditing:TheU.S.GAOandIsraelsStateComptroller”,Governance:An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cyandAdministration,vol.14,No.1(January2001),pp.1-21.

B18WilliamC.FrederickandMildredS.Myers,“TheHiddenPoliticsofSocialAuditing”,BusinessandSocietyReview,Autumn,No.11(1974),pp.49-53.

B20文碩编著:《世界审计史》,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第431页。

B21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B22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页。

B23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10页。.

B24郑石桥:《审计理论研究:审计主体视角》,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年,第14页。

B25B28杨肃昌:《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B26赵欢春、曹小春:《政治审计学论纲》,《学海》2015年第5期。

B27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第324页。

B29宋子然主编:《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B30王立峰:《法政治学的核心范畴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3期。

B31张贤明:《论政治责任:民主理论的一个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第42页。

B32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8页。

B33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B34蔡春、刘静、黄昊:《新时代审计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思考》,《审计研究》2018年第5期。

B35金太军、赵军锋:《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33页。

(责任编辑:陈果)

猜你喜欢
国家审计中国特色国家治理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途径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对国企高管腐败行为的约束分析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