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汉地寺院园林的历史沿革

2019-07-30 06:25芮雪婷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

芮雪婷

摘 要: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关键词:寺庙园林;汉传佛教;历史沿革

一、汉魏南北朝“舍宅为寺”——园林化

早期印度佛教僧人不务农事,托钵行乞,化斋度日,露宿草莽,并没有寺院园林的概念。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始了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进程。

东汉年间,为迎接从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及经书佛像,官府将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改为安置僧人的住所,供其讲经布教。佛教初传,中国对于印度的“伽蓝”建筑并不了解,加之佛教徒对于修行场所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于是官方建筑便作为佛寺的初步形制延续发展了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割据,民不聊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状态,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变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无法主宰命运,不得不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之中。加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此时的佛教发展达到空前的状况,并与儒学、玄学相融合发展,广大士人开始学习佛法,僧徒也将研究玄学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北魏皇帝带领大臣们捐助修建寺院,民众也纷纷“舍宅为寺”以增加自己的功德。《洛阳伽蓝记》中有记载: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龙华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1]在佛教的强盛发展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北魏时期佛寺多达一千多座,到了北齐,更是超过三万。

贵族富豪“舍宅为寺”奠定了早期佛教寺院形制的基础。这些私人宅院,一部分已经过园林化的修饰,自然景色优美怡人,成为中国传统佛教园林景观的重要来源。在《洛阳伽蓝记》中就对所列举的大部分佛寺园林化或庭院绿化有具体的描述:北魏时的白马寺“浮图前,奈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寺院中已有大片的沙果林与葡萄架,绿荫繁实,已形成园林之氛围”;景乐寺“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2];正始寺“众僧房前,高林对牖,青松绿柽,连枝交映”[3];永明寺“房庑连亘,一千余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奇花异草,骈阗阶砌”[4];“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寺西有园,多绕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邸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5]。

通过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早期的佛寺园林虽然多是源自于私家園林或皇家捐助,但已经开始具备园林规模,庭院绿化中有果树、修竹、松柏、奇花异草、流水、积石等景观,建筑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僧房、禅房、禅窟、佛塔等。其内部园林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舍宅为寺中附带的园林,以及出于对佛陀供养以及僧侣日常食用等功能的需求而形成,但也为后期佛寺园林的形式奠定了基础。从中国寺院园林史上看,尽管当时的“舍宅为寺”的社会风尚是一种偶然的历史因素,然而它却直接触发了中国早期寺院园林的产生。

二、隋唐宋“僧占名山”——山林化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佛教到隋唐已发展至顶峰时期,而其寺院园林的兴盛,也和当时信奉佛教的社会文化、崇佛的政治制度以及高度发展的经济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在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寺院园林不再囿于城市中心,转而逐渐向山林中发展。

寺院从城市向山林发展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慧远大师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环境清幽,适合修行布道,最终在庐山建立东林寺“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青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清净绝美的避世修行环境使得许多寺院争相效仿,并逐渐成风。佛教寺院转向山林化发展的一大社会动力是中国封建君主数次有关在山林间建造寺院的诏令。例如,隋文帝刚登基不久,就向全国颁布诏书,“在五岳各建一寺”。十二年后,又下令“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促进了佛教寺院山林化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佛教高僧大德也陆续在各名山大川开宗立派,如禅宗在中岳嵩山建立少林寺,智顗在天台山间国清寺开创天台宗,吉藏在南京栖霞山建栖霞寺开创三论宗,法藏在西安建立华严寺开创华严宗,道宣在西安终南山建净业寺创律宗等。[6]这一时期,寺院集中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中使得我国出现“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盛大局面。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产生与壮大,使得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寺院从城市园林化转而向山林化,并成为寺院发展的一大时代特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崇尚自然、走向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深层指向,中国佛寺园林的山林化正是中国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的深层指向上展示自我的一种时代的觉醒。[7]

这一时期,除了寺院选址发生变迁使得佛教寺院园林环境有所变化外,佛寺内部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佛殿取代佛塔成为寺院的中心。由于佛教提倡“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理念,寺院不仅作为讲经说法、礼佛的场所,同时也发展成为公共游览空间,寺院通过开展各类世俗活动吸引民众,对寺院园林的营造也越发重视。唐代艺术理论与诗书画艺术都发展到新的高度,艺术风格形式丰富,文人审美与社会体验开始渗透到园林艺术中。文人热爱通过名川秀水、花草树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愁思,佛寺园林中的草木也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寄托。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诗:“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为佛寺中的植物赋予了宗教意义。同时,为宣扬“出世”“遁世”“无欲无为”的思想理念,寺院内部多种植象征佛法的荷花、象征长寿的桃花以及象征隐逸的松柏。

再加上禅僧与文人素来交好,许多高僧不仅在佛理方面有深刻的理解与发扬,同时也是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诗僧。受此影响使得僧人对于园林环境的营造具有独到的审美见解与感悟,为佛教宗教园林景观的艺术化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元明清“走向世俗”——“文人风景化”

元朝后,佛教受到封建统治君主的控制,不再像唐宋时期那般蓬勃兴盛,转而有衰微的趋势,但寺院依然在不断兴建,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的崇山峻岭。

明清时期,在造园活动兴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涌现了一大批造园家,他们经过广泛的实践,累计了大量的造园经验以及技术基础,并且将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升级,于是造园艺术理论著作刊行于世。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便是其中的经典著作。此时期的造园技艺达到了高峰,个人风格创作在造园过程中凸现出来,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容。而佛教寺院园林建设受到理论研究的深刻影响,更加向系统化、精致化发展。此时的寺院园林已进入到文人化时期,除了仍保留一些对于宗教佛国氛围的烘托以外,其园林形式几乎与私家园林别无二致。

明代的佛寺建设基本已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形制与布局模式。寺院建设依照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鼓楼和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中轴线两侧设置僧区和佛区。此后的中国寺院都承袭了此类基本建筑空间模式。在这种成熟的寺院建制形制下,寺院内部园林特征也趋于稳定,而佛教寺院外部园林则走向了世俗化的道路,具体表现在寺院园林的风景化以及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结合。位于城市中的寺院,无论是否设置独立的园林,都会刻意经营庭院的绿化或者园林化的外围环境。[8]寺院不仅被建设成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被打造成为公共游览的景点,因此城镇、近郊的寺院,往往会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以及百姓游览之地。

山林寺院则因地制宜,将寺院与自然山水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的山体地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寺院园林风貌,形成以佛教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香客以及云游僧人前来游览。

山岳地区佛教名山圣境的空前发展,使得当地的区域格局也为之改变,无形中也促进了原始旅游的兴起。崇山峻岭、幽谷深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神秘地带,经过佛教寺院在其中的大力建设,吸引无数人前来朝拜,游山活动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普遍与大众化,其中尤以文人游览最为突出。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杰出游记,对我国的名山秀水做了细致的描绘和评价并且抒发了游览者心中的感悟,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寺观风景名山游记。文人的游览活动引发了民众对于天下大好河山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原始旅游产业,可以说,为现代佛教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佛寺园林景观与自然风景的空间契合,展现了中国佛寺园林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依托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佛教生态智慧的审美理想。

四、结语

“如果说,早期的寺观建置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先行作用;那么,后期的寺观建置以其有意识的园林化经营,而把宗教建设和风景建设完全糅合为一体。”[9]可以看出寺院园林经过漫长的与中国文化、园林艺术的融合发展,逐渐从早期的舍宅为寺中配给的园林以及遵照佛经中对于佛陀的供养和僧人食用的功能性园林,发展到盛时,中国寺院发展进入山林化的新时期,后期,寺院有意识的进行园林风景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寺院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陈昊雯.由《洛阳伽蓝记》谈北魏寺廟布局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304-306.

[2][3][4][5]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校注[M].范庸祥,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52,99,235,62.

[6]张朝阳.当代我国汉传佛寺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2:22.

[7]陈鸣.中国古代宗教园林的四个历史时期[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1):58-64.

[8][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7,695.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杭州西湖四季花木景观历史沿革及其文化内涵探讨
地黄炮制品名历史沿革及功效考辨探讨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历史沿革与探析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反思
军事创新教育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