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静寄山庄—泠然阁复原研究

2019-07-30 07:10杨传贵
山东林业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盘山御制行宫

杨 莹,杨传贵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384)

清代乾隆朝是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期,造园技艺达到史上最高水平[1]。无论是造园技艺还是园林文化方面,清乾隆时期都取得了较高成就[2]。 在众多皇家行宫中,除避暑山庄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静寄山庄,它是清代第二大行宫。 静寄山庄“是处阔较避暑山庄仅十之四而程则仅十之三”[3],山庄周长近5km。 静寄山庄座落于盘山,乾隆朝《钦定盘山志》卷一记载:“盘山在蓟州城北二十五里,为汉末田畴隠居之地。 五峰三盘林壑幽邃,单椒秀泽雄甲畿东自”。 又《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五记载:“盘山在州西二十五里旧名四正山又名田盘山。 旧志称魏田畴隠居于此故名姬翼, 云山集则云古有田盘先生自齐而来栖迟此山,因名盘山两说互异……旧名四正山一名徐无山,魏田畴隠居于此故名田盘山。 今不曰田盘而曰盘山者,亦犹匡庐之谓庐山也。 其山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瓣袭蜂攒面,面开生实仙佛之胜区,乃天壤之大观也。 ”此外,盘山景色“上盘之胜以松,中盘以石,下盘以水”,拥有如此天然美景是建造行宫必要原因之一。 据《钦定盘山志》卷一中记载:“行宫经始于乾隆九年,先是臣工上言蓟之盘山为銮舆由山海上,陵寝之道,圣祖仁皇帝四次临幸……云日宜创筑殿宇, 以为岁时驻跸之所”“……乾隆壬戍夤缘往一游自是山川之美, 不能恝置然朝往暮归,仆从侍御之臣不免于劳,乃发内帑建山庄于山之阳”, 此为乾隆帝建静寄山庄原因之二。 “园之内得景八, 园之外标旧迹与诸寺复得景八,合为山庄十六景,而名之曰静寄”[4]。 乾隆帝为行宫起名‘静寄’的原因为“夫静者山之体,其寄于天地也,恒得常焉。 人生而静,则静亦人之体也。 而恒不得其常者,则其寄盖不如山也。 余之以是取名,其亦所以自警也,若夫山庄之号”[4]。 另有“诚哉静如寄,纷矣几偏忙。 习静纵有怀,敕几安可望”[4]。 行宫历时十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告峻。据《钦定盘山志》知,此时行宫内外景点有内外八景、行宫内新添六景、附载十六景以及未计入的景点六处。 泠然阁便为行宫内新添六景之一。 至道光年间,国力衰退,无力维持行宫的保修工作,毁坏严重。 此后一百年间,静寄山庄毁坏愈发严重。 民国期间的战乱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略,使静寄山庄更是遭到洗劫,昔日盛景不复存在。 现今,静寄山庄仅存遗址。 为传承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和理论实践,再现皇家行宫盛景,对静寄山庄—泠然阁进行复原设计。

1 泠然阁概况

泠然阁为石佛山①东谷的一组建筑,“岭东更有山楼在”。 泠然阁属盘山行宫内的园中园,园子面积不大,占地面积2000 多平方米。 园中建筑形式各有不同,亭廊楼阁高低错落,配有山石花木,景色秀丽。[5]《御制诗五集》卷六十四中提到“得风向题额,其名曰泠然”,这便是泠然阁。 “碧琳丛里有居悬,振以微风胜管弦,正是千林过雨后,为声为色总泠然”②想必正是因为这栋建筑受山风吹拂,飒然生凉,使得乾隆帝为其取名为泠然阁。 在乾隆的诗词中还存在大量对于泠然的释义,见表1。“泠然阁据山之腰”③且“杰阁凌虚据”④,本身居高已成为景点,又作为赏景的休憩之所,达一举两得之效。 泠然阁这种山地与楼阁搭配的建造手法在静寄山庄内十分常见。“横岭隔东西,高下各殊视。 西髙半天楼,东下雨花室”⑤便是介绍了泠然阁向西可攀山到半天楼,向东可下山抵达雨花室。 乾隆帝于行宫内也是按照“西升东降率从例”的路径游赏[6],想必这条观景路线的景色极佳。

2 复原设计的依据及结果

2.1 文献资料

有关静寄山庄—泠然阁的文献资料主要有《钦定日下旧闻考》《钦定盘山志》 和 《乾隆御制诗集》等。 《清史稿》《清实录》中也有关于盘山、静寄山庄的相关记载,但都粗略带过,对复原研究无较大帮助。 《钦定日下旧闻考》 中蓟州部分的记载大多与《钦定盘山志》中重复,较大程度是根据《钦定盘山志》增添的,因此将《钦定日下旧闻考》作为辅助参考资料。 《钦定盘山志》是“乾隆十九年二月上行幸山庄爰,命蒋溥汪由敦董邦逹纂修新志,溥等承。 诏属稿详加裒辑,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厘为十六卷首冠以”[4]。 乾隆十九年盘山行宫已竣工,各景点的建筑和园林环境已确定, 此时篡修的新志内容对各景点的记载更确切。除《钦定盘山志》外,乾隆帝的诗也是重要文献资料。 乾隆帝的诗可谓“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他的诗作历史价值毫不逊色于档案、史籍等[7]。 这些诗作对于文物、园林和古建等方面,都将是珍贵的文献资料[7]。 《乾隆御制诗集》中有关静寄山庄的诗词不在少数,这将作为复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2 图像资料

除历史文献外,图像资料对于泠然阁的复原研究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对盘山行宫描绘较详实的图像资料主要有《盘山图》(图1)、《田盘胜概图》册、《盘山十六景图》卷(图2)以及《钦定盘山志》中的图考(图3)。 清袁瑛与姚文瀚合笔的《盘山图》刻画了盘山全景,气势恢宏,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绢本,纵一丈三尺九寸,横八尺九寸,设色画盘山景。 各标名,曰静寄山庄,曰感化寺,曰智仁乐处,曰松岩含碧,曰静澜亭,曰四面芙蓉亭,曰天香寺……曰东甘涧,曰西甘涧,曰天成寺,曰感化寺,曰泠然阁,曰罨翠屏,曰云林石室,曰雨花室……曰盘古寺,曰古中盘,曰上方寺,曰云罩寺无名款[9]。 ”整幅图中共有112 个被标名的景点。 《盘山图》从整体角度描绘了盘山的园林大环境,从个体方面描绘了盘山各个景点, 使单个的景点既相对独立又连贯为一个整体。从画像中可知泠然阁在盘山中的位置、与其他景点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关系、泠然阁庭院的轮廓以及主要建筑物。 整幅图基本涵盖了盘山的全部景点,数量较多且标名,对盘山行宫的复原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表1 泠然释义相关诗句

图1 姚文瀚、袁瑛合笔盘山图[7]

《田盘胜概图》册是董邦达于乾隆丁卯仲春月望前二日所作作品,共十八幅,每幅纵八寸二分,横一尺七寸[10]。 《田盘胜概图》册所作对象是行宫内外八景,并无盘山的其他景点,因此对泠然阁的复原设计参考价值不大。 《盘山十六景图》卷也是董邦达的作品,目前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本幅宣纸本,纵一尺三寸,横一丈七尺八寸,四分设色画山水,界画楼观按景标名,款臣董邦达恭绘钤印二臣邦达[11]。 ”本幅图将盘山全景以横向的方式展开于画纸上,将原本纵向的盘山景观经过压缩以适合长卷形式。 图中除已标名的景点外, 还有许多未标名的景点,通过与《钦定盘山志》中的图像比较,试图在未标名的景点中找寻泠然阁,但未能找到,原因如下。 《盘山十六景图》卷画像后有御笔盘山花朝诗行书和梁诗抄写的《御制盘山十六景》诗,《盘山花期近作》是丁卯秋杪时所作[11],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以推测《盘山十六景图》卷的完成时间是乾隆十二年。 对于行宫内泠然阁的描写,最早出现的是乾隆诗《泠然阁》:“云构据霞标,月天栖岭复。 此中亦何胜,千峰在吾目。 谷口幽籁动,泠然吹发绿。 玉女洗头盆,可以供濯沐,奚事羡御寇,旬五劳仆仆⑥。 ”该诗作于庚午年,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记载泠然阁最早的诗,因而推测泠然阁在乾隆十五年建成于行宫内,故《盘山十六景图》卷中未能有泠然阁的展现。 《钦定盘山志》图考对盘山行宫记载全面详尽、各景点的图像刻画细致清晰。 画像中的盘山环境和景点与真实环境高度契合,应是实地写生作品。 《钦定盘山志》图考真实可靠性高,对泠然阁的复原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钦定盘山志》《乾隆御制诗集》《盘山图》作为泠然阁复原设计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材料,《钦定日下旧闻考》《盘山十六景图》卷等文献作为复原的辅助资料。

2.3 参考现有古建案例

天津静寄山庄被称为避暑山庄的姊妹篇,可见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静寄山庄是继避暑山庄之后,清代第二大行宫。 通过比对两者可发现,静寄山庄的经营与避暑山庄有许多相似方面,且避暑山庄现今保护较好,因而避暑山庄的园林经营特色和建筑特色对静寄山庄的复原工作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2.4 泠然阁平面及主要建筑复原结果

从《盘山图》可知,泠然阁巧以因借,依山而建,形成坐西朝东的庭院方位。 根据《钦定盘山志》中泠然阁的图像,可以清晰看到泠然阁的庭院布局和主要建筑形式。 泠然阁入口为一座垂花门,入门后通过一座四柱三楼的牌楼便进入到主庭院,主要建筑便映入眼帘。 主体建筑为两层歇山卷棚式阁楼,上下各三间,共六间,阁楼前后带廊。 这种建筑形式一是可以满足观赏者远眺赏景的需求,使美景尽收眼底。 二是楼阁建在高处,易成为视线焦点,起到很好的点景作用[12]。 阁楼两侧为对称的南北硬山卷棚式耳房,耳房高两层,上下各三间,耳房高度低于中间阁楼的高度。 庭院中有四角攒尖的南亭,南亭与一段廊相连接。 与南亭相对的是六角攒尖式的北亭,北亭与一座单层硬山卷棚式厢房连接,该厢房面阔三间。

图2 董邦达《盘山十六景图》卷(杨传贵拍摄于天津博物馆)

图3 《钦定盘山志》图考泠然阁[3]

泠然阁庭院为三进式,从垂花门至牌坊处为一进院落。 牌楼两侧建有矮墙与庭院外围园墙相连,以牌楼和矮墙为界, 将牌楼内外的庭院空间分隔开。 牌楼至二层阁楼部分为庭院的第二进院落,是整个庭院的中心区域,也是主要活动空间和游赏空间。 二层楼阁至外围园墙部分为第三进院落,该处是庭院序列的尾声部分,以植物、山石加以布置,营造园林景观。 在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的信息基础上,结合清代皇家建筑的规范以及参考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形式和尺度,通过分析与整合,便可绘出泠然阁主要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复原示意图。见图4-图14。

图4 泠然阁屋顶平面图

图6 泠然阁平面图

图7 南亭(四角攒尖亭)及廊平、立面图

图8 北亭(六角攒尖亭)及北厢房平、立面图

图9 牌楼平、立面图

图10 垂花门平、立面图

3 泠然阁园林艺术文化特征探究

3.1 植物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也是生命力的象征[13]。泠然阁的植物据诗词记载有“古柏及苍松御以行”⑦“松涛石海间”⑧,又有“拂柳将开眼,催梅乍启思”⑨“蕙草緑抽丛”⑩“时卉蔓之如锦”?等,可见植物种类不仅有柏树、松树、柳和梅等乔木,也有蕙草、时令花卉等草本植物。 除植物外,泠然阁也不乏有“绿霏红滴初经雨,蝶蠕禽颃总报韶”?的生机勃勃之景。乾隆帝也曾发出“即日不遑他,会心率于此”?之情以表达对泠然阁的喜爱。

3.2 山石

盘山素有“中盘胜以石”的美誉,可见山石景观为盘山一大特色。 《钦定盘山志》卷三《仙掌石》记载“御题仙掌二字,缬林掩映,片云孤撑,是为泠然阁之后障。 ”如此仙掌石自成景观的同时,也被赋予精神和文化内涵。 泠然阁山石的另一特色,便是“天籁动万窍”?。 乾隆的诗词中不乏有“谷口幽籁动,泠然吹发绿。 ”⑥的描写,山石随风和鸣,不失灵动。

3.3 宗教思想的影响

宗教思想在皇家园林的创作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泠然阁的景观营造中也伴随有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体现。 基于自然是万物之基,一切之本的宗教思想影响,乾隆帝在造园时,尤其注重人工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保持自然本真不受破坏。 如泠然阁借天然地势而建,将楼阁与山势相结合,赏盘山天然之景。 此外,佛教、道教思想更多表现在诗词中(见表2), 这与帝王渴望追求飘然自在的神仙境界不无关联。

图11 泠然阁复原整体效果图

图12 泠然阁复原正立面效果图

图13 泠然阁复原东北视角效果图

图14 泠然阁复原东南视角效果图

表2 佛教、道教影响的相关诗句

4 结语

泠然阁看似朴素的背后,蕴含着乾隆帝博大的造园智慧。 泠然阁不论是选址还是最终的园林效果,都极度符合乾隆帝的政治思想和文人气质。泠然阁依山而建,巧借自然,以体现自然之美。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推向顶峰,通过复原泠然阁,学习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手法和造园思想,更利于理解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今后的园林学习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由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尚不全面,调查研究所得内容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今后将继续查阅收集相关资料,不断完善研究结果。

注释:

①静寄山庄北部纵横沟壑,南部地势平缓,最北面偏西有座小山,当地人称“石佛山”。

②引自《御制诗五集》巻十四《再题泠然阁》。

③引自《御制诗五集》巻十四《云林石室》。

④引自《御制诗三集》巻五十五《泠然阁》。

⑤引自《御制诗余集》巻十一《泠然阁》。

⑥引自《御制诗二集》巻二十《泠然阁》。

⑦引自《御制诗五集》卷六十四《泠然阁》。

⑧引自《御制诗四集》巻四《降东岭遂至泠然阁》。

⑨引自《御制诗四集》巻四十一《泠然阁》。

⑩引自《钦定盘山志》卷首五《泠然阁》。

猜你喜欢
盘山御制行宫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培训掠影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御制耕织图诗》瓷板册页的清宫往事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Chinese astronomy in the time of the Jesuits: Studies followi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曹新刚 作作品欣赏品欣赏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