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民
(容县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 537500)
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脏病变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出现明显下降,以肺循环淤血为主的呼吸困难等临床综合征[1]。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临床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对于急性左心衰的患者给予规范治疗,多数患者2 h内相关症状可迅速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常规药物难以在短时间内起效,使得患者病情出现恶化[2]。本文通过将BiPAP治疗纳入其中,内容如下。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难治性ALHF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规范治疗,并视患者病情、对症治疗。经治疗157例在2小时内明显好转,46例仍有明显症状,为难治性急性左心衰[3];由于通气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23例。纳入标准:①均经过X线胸片及常规检查获得确诊;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排除标准:①存在多项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②出现心血管疾病者。其中,对照组女12例,男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52±3.69)岁;研究组女11例,男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34±3.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继续以上常规治疗,积极纠正患者水与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部分患者硝酸甘油改用硝普钠),纠正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或西地兰),抗感染,去除诱因,病因等治疗。吸入纯氧10~20 min后,以血氧饱和度≥95%为目标,设置吸入氧浓度为8%~45%。
对照组采取面罩吸氧。研究组实施BiPAP治疗,均采取同款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呼吸机,患者取半卧位,并固定面罩,呼气相气道正压从4 cm H2O逐渐增加到合适水平,确保血氧饱和度高于95%,及时调整吸氧浓度,吸气相气道正压从8 cm H2O开始,每间隔3分钟增加一次,单次增加为2,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
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患者治疗后6小时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相关症状出现缓解,肺部啰音均消失,动脉血氧分压(PaO2)≥90 mmHg;有效:治疗后6小时生命体征无改善,相关症状出现好转,PaO2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出现恶化,相关指标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与呼吸频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78.26%高于对照组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n(%)]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s,次/min)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s,次/min)
组别 心率呼吸频率治疗前 治疗后6 h 治疗前 治疗后6 h对照组(n=23) 123.52±15.52 109.78±13.20 37.63±3.55 25.63±3.02研究组(n=23) 124.45±14.63 95.47±9.85 37.85±3.48 19.41±2.25 t-0.209 4.167 -0.212 7.921 P 0.835 0.000 0.833 0.000
急性左心衰竭属于心内科常见急危症,部分患者在规范治疗后2小时出现改善,一般预后较为良好,对于规范治疗相关症状并不好转的预后,一般可将其归纳为难治性急性左心衰竭。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加强治疗,并改善其预后,由于ALHF患者通常会出现低氧血症,影响其心功能,使得病情出现恶化,常规治疗2小时后好转不明显的患者约占20%,该类患者由于肺顺应性下降,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损伤,加重患者病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式[4]。
近年来随着无创通气治疗不断发展,已经在心血管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将BiPAP治疗纳入其中,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与呼吸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h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78.26%高于对照组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PAP属于无创压力支持呼吸通气,可适用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能够迅速降低收缩期左心负荷,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减少肺泡渗出,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治疗期间操作较为简单,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减少气管插管几率,缓解患者痛苦,由于气道压力稳定,机体与机器之间配合良好,不会出现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整个治疗期间患者能够正常说话。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可采取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疗效显著,患者治疗后心率与呼吸频率明显好转,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