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伴随着国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提升,事业单位也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发展规模,实现了较大的提升以及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当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主体部分。因此,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作为客观的咨询活动,内部审计从事业单位全局出发,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系统性、规范的方法,对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价及改善,事业单位管理者、领导者会给予更多的信赖以及重视。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真正意义上参与风险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综合经营情况进行客观、独立地反应,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出特殊的作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运作步骤
一、内部审计的功能
(1)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治理机制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做好内部审计,必须保证如下几点。首先,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事业单位管理层必须做到及时地了解,从而对决策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其次,在事业单位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层必须客观、理智地对待其中的薄弱环节,对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必须针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定期地审计评价,实现内控风险的有效防范。由此可见,类似与监管层以及董事会,在事业单位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发挥出不可或缺的作用。
(2)加快创造事业单位价值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对事业单位发生的损失进行预防以及降低。若是可能损失的价值高于审计成本,那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就创造了一定的价值。此外,对于事业单位的监管层以及董事会而言,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出较为强烈的震慑作用,从而将控制体系保护好,将各项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实现事业单位效益以及价值的有效提升。此外,依据大量的审计实践可见,在事业单位的价值链环节当中,内部审计同样可以发挥出极其关键的作用。举例来说,通过招标审计以及对物资采购进行比价,可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采购环节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控制好采购成本控制。通过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有利于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完善,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整体价值以及经济附加值的有效提升。
(3)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为了实现高效、持续经营,事业单位必须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顺利、良好地运营。当前,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屡屡发生舞弊迹象,对报告进行及时确认,将其潜在风险一一化解。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内部审计目标
事业单位之所以开展内部审计,一个重要的目的以及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其内部管理工作,严密地监控每个环节,提升事业单位的价值,并做到有效地預测事业单位面临的风险。事业单位在进内部审计的时候,必须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严密地考虑,以业务环节为基础,评价内部控制设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并从中发现事业单位会面临哪些风险。然然,在日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并未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以及目标,将内部审计视为比较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事业单位若是依然坚持传统的财务审计,也就无法与其未来实际的发展充分适应,也不能达到内部审计目标。在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并未明确内部审计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2)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在内部审计这一方面,事业单位并未实现比较长时期的应用,缺乏比较丰富的建构经验,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管理者缺乏足够的重视,并未进行比较严谨的构建。对于内审部门的工作,事业单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管理者开始,事业单位并不是非常注重内审部门,下层的员工自然也就不会非常重视。在部分职能部门员工看来,财务部门员工负责处理内部审计工作,内审工作的目的在于向各个部门挑错误、找麻烦,并未很好地理解、支持内审人员的工作。现阶段,事业单位难以有效开展内审部门的相关工作,内审人员也面临着非常频繁的流动。因此,内审部门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地位非常尴尬。
(3)内部审计队伍水平不足
如今,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员配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内部审计人员技能较为单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依然延续着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并未积极地转变其思想态度,无法努力地顺应事业单位的步伐。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仍然沿用了传统方式。因此,在规划以及计划等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无法发挥出良好的审计效果,并不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另外,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事业单位缺乏足够的重视,并未配备足够的审计部门人员。事业单位为了减少开支,并不愿意引入一些内部审计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在职人员,事业单位必须鼓励其学习,开展相关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综合能力,从而对本职工作进行更好地处理。另外,事业单位也必须做好人才吸纳。
三、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对策
(1)对内部审计目标进行明确
首先,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产生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以及地位给予良好的保障。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应该深入的了解、掌握工作内容,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全面的理解,事业单位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运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审计人员可以有效地防范相关的风险,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除了自身业务工作之外,内部审计工作也应该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带来信息。在事业单位各个环节当中,应渗透风险管理观念。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事业单位风险简历一个正确的认识,打造一个风险管理理念,对风险管理文化进行广泛地发扬。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必须对内部审计以及风险管理给予比较深入的认识。为了达到事业单位目标,这一工作环境可以提供有利的保障。如今,事业单位的公司治理现状以及内部环境并不完善、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必须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不断地完善,在公司内部建立优秀的事业单位文化,向广大的员工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全方位地支持,从而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以及认可。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首先,事业单位内审部门负责建立工作方案、审计计划以及年度审计目标,内审部门进行一些比较合理的工作安排。审计人员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与当事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并打造出一些具体、详细的改进措施。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改进措施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参与式审计。在事业单位的审计项目当中,存在着一些主要事项,有必要开展必要的跟踪以及后续审计。对被审部门的决定执行情况以及对审见采纳情况进行追索、分析。最终,依据事业单位的审计结果、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编写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报告。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1.聘用或内部选拔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
依据所面临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情况,事业单位必须高度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针对内部审计人员,事业单位应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此外,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一个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的素质标准。
2.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加强教育培训
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更加积极地参与风险管理,应该有效提升审计服务的整体效率以及质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該局限于传统、落后的内部审计技术,不应停留在手工操作,而是逐渐朝着信息化审计的方向发展。如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已经在运用各类财务软件,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广泛运用ERP管理软件。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宋坚.跨国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7(07):102-103.
[2]李萍.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8(02):105-107.
[3]刘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会计,2018(24):53-55.
[4]张纪军.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大型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探讨[J].煤炭技术,2018(11):280-281.
[5]高伟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8(20):51-52.
[6]张雪芹.浅谈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化工贸易,2018(11):41.
[7]张婕.银行内部审计与操作风险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3):135-136.
[8]彭宇宁.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19):82-83.
作者简介:王雅萍,1986年5月25日,女,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审计人员/助力审计师,研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