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年后,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导的“中华节气菜”概念率先在北京发布,世餐联给中华节气菜的定义是:
中华节气菜是指遵循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规律,以“阴阳平衡”、“五味调和”为核心理念,敬畏天地,珍爱生命,尊重食材,以多样化的烹调技法,打造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菜式体系。
如何理解“中华节气菜”这个概念?我们为什么要按着节气的规律来饮食,它和我们的身体又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呢?
1、早在4500年前的尧帝时代,先民们就已经通过观测日影的方法确立了节气的概念。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按照节气的规律来安排稼穑和饮食之事。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严密的体系,第一次被完整地记录在《淮南子》一书中,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基本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节奏和顺序来生活的。
可以说,由古人创造的这套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时令法则无疑给中国人搭建起了与日月星辰、天地草木对话沟通的语法体系。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们对宇宙天地的一种认知,同时,它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古人还将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一首四言绝句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将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都包含其中,每一句诗里都蕴含着一个季节里的六个节气,合起来共计二十四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就是一个完整年。
普遍意义上,大多数中国人都把二十四节气认定为一个农事活动概念,但如果细细品味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称,其实它也蕴含着天地的变化规律和物种从生到长的一个过程。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根据这一特征,其实,二十四节气早就给我们的饮食生活提供了一个法则参考,那就是:春天吃芽,夏天吃茎,秋天吃果(实),冬天吃根。这基本是大多数食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饮食结构的基本框架。
按照这个结构,人基本就不会挨饿,这或许就是天地万物为了体恤世人从而赐给人类的一个暗示吧?
显然,不管天地间生长什么样的食物,最后都是要给人吃的。毕竟,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人类辛勤地耕作、狩猎、采摘和稼穑,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足够多的食物,来维持庞大的人类生存和延续生命,使生活更加幸福和美满。那么,在人和天地万物之间,或者说在人和食物之间,是否也存在着默契的密码呢?
2、作为“天时”下的人,我们身体的体征其实和植物的生长一样,也随节气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节气,人体呈现出的体征也不一样。
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是一个人体体征的变化体系。
在春天,人体的体征呈萌“生”的体征;夏天则是“长”的体征;秋天则是“收”的体征;冬天则是一个“藏”的体征。根据这一特征,中国的先民们结合四季的变化规则便制定出了一套四时饮食养生理论。
这一点,从古老的《黄帝内经》开始,到后来的历代养生大师和美食大师,他们早已论述得非常详尽。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章中,按照不同的季节特征是这么界定的:
春季篇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
这个时节,天地之间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因此,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和破坏。
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機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
夏季篇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意思是说,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草木繁茂的季节,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们应当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
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由生疟疾。
秋季篇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说,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其风劲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早睡早起,跟群鸡同时作息。要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
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
冬季篇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
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一样。同时,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
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肾气,到了春天还会导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
正因此,《黄帝内经》从饮食养生的角度劝告生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意思是说,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生命之本。因此,圣人们在春夏时节都注重保养阳气,以满足生命体生长的需要;在秋冬的两个季节,都注重保养阴气,以满足生命体收藏的需要。
如果顺应了这一生命体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和天地万物一起在生发、长养、收敛、闭藏的四时更替循环的规律中得以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体的本元就会受到摧残,从而伤害生命体的本真。
3、在古人的节气饮食理论体系中,不惟一年之中分节气,他们还将这一理论用在一天之中,根据一天之中日夜寒凉的变化,将一天划分为不同的时辰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不惟一天之中分时令。同时,他们还将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到人的生命体征上。人的一天的生命体征,人整个的一生从幼儿到少年再到青年再到中年再到老年,从早晨到中午再到黄昏再到深夜也和时令的特征一样,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生命征象。
这样,才正式形成了一套从天到时到人再到食的节气饮食理论体系——
我们还以《黄帝内经》为例,在《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岐伯通过与黄帝的对话,很清晰地阐述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四时节气以及天干地支对应的饮食养生的内在逻辑原理。
先说肝,《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肝主春木之气,肝与胆互为表里(我们通常所说的肝胆相照就是这个含义)。故此,春天应以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作为主治,而天干中的甲乙属木,所以,肝和胆在甲乙日表现得最为旺盛。
同时,肝又对应五志中的怒,大怒则气急,而甘味能缓解气急。故此,春季应进食甘味食物来缓解它。
关于心,《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主夏火之气,心和小肠互为表里,夏天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为主治。天干中的丙丁属火,手少阴心经为丁火,手太阳小肠经为丙火,所以,心和小肠在丙丁日表现得最为旺盛。
而心则对应着五志中喜的情绪,过于欢喜就会导致心气涣散,故此要通过进食酸味食物来收敛它。
关于脾脏,《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脾脏主长夏土之气,脾和胃互为表里,长夏时节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主治。天干中的戊己属土,足太阴脾经为己土,足阳明胃经为戊土,所以,脾和胃在戊己日表现得最为旺盛。
脾容易发生恶湿,湿盛会损伤脾,而苦味可以燥湿,因此应进食苦味食物来燥湿健脾。
关于肺,《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肺脏主金秋之气,肺和大肠互为表里,秋季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治。天干中的庚辛属金,手太阴肺经为辛金,手阳明大肠经为庚金。所以,肺和大肠在庚辛日表现得最为旺盛。
肺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气,有清肃的特性,如果气上逆就会引发肺病,而苦味能降泄上逆之气,因此应该进食苦味食物来宣泄它。
关于。肾脏,《黄帝内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肾主冬水之气,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冬季以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经脉作为主治。而天干中的壬癸属水,足少阴肾经为癸水,足太阳膀胱经为壬水,所以,肾和膀胱在壬癸日表现得最为旺盛。
肾是水脏,喜湿润而恶燥,应进食辛味食物来润泽它。这样才能开发腠理,输布津液,疏通五脏之气。
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系統地揭示了四时饮食与肌体的内在对应原理。自此以后,围绕四时饮食养生的探索,后世的道家、医家、本草学家以及太医院的医生们就从来没有断过。
4、明代的高濂在他的《遵生八笺》里作了细致的总结和归纳,在《四时调摄笺》的开篇序言中,他已经说得非常清晰了:
高子曰:时之大义也,天下之事未有外时以成者也。故圣人与四时和其序,而《月令》一书尤养生家之不可少者。余录四时阴阳运用之机,而配以五脏寒温顺逆之义……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
他的基本意思还是强调养生要顺应时令的顺序来调节五脏,从而实现免除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
另外,在春季卷中,他还引述前人的观点说:
《千金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金匮要略》云:春不可食肝,因为肝旺之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也就是说,不管是《千金方》还是《金匮要略》都主张在春季多食甜味食物,以养脾气。同时,在春天要忌食动物的肝脏,以免死气伤肝。
在夏季卷中说:
千金方曰: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金匮要略》曰:三秋不可食肺。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又曰:夏气热,当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在冬季卷中说:
冬三月,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禁炙饮食。
在秋季卷中说:
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
《金匮要略》曰: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
从这些观点主张中,大致的理念都基本相同。所以,从历代养生家和医家的谆谆告诫中,我们可以看出,四时、时令、节气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只是历法上的计时概念,更是一种饮食、养生、食疗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