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舞蹈游戏化教学促进方法初探

2019-07-29 17:34张汝琳
艺海 2019年6期
关键词:幼儿舞蹈融合游戏

张汝琳

〔摘 要〕舞蹈与戏剧这两门既独立存在又关系密切的学科,二者的发展融合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能够优势互补共进双赢,也能为幼儿舞蹈游戏化教育教学带来促进和发展。本文主要从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游戏的应用现状,幼儿舞蹈与幼儿戏剧融合的方式,二者融合后游戏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戏剧;幼儿舞蹈;融合;游戏

一、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应用的现状

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提出的游戏化教学是针对日趋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而提出的。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工具,注重以儿童自我活动为主,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而不干涉儿童的活动。而游戏的自主性与舞蹈学科教育的强制性存在着一些相互矛盾的情况,因此,部分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游戏的设计流于形式成为独立的环节,既不承上也不启下,与教学目的毫不相關。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中为了游戏而游戏,导致教学与游戏之间无法相互转化,幼儿从中无法获得相关经验,教学亦无法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理性的升华,教师的角色也从启发者变为游戏的主导者,教师控制得越多,幼儿的自由度越低,游戏的体验就越弱。在流于形式的游戏设计与被动参与的游戏模式下,舞蹈教学活动中的游戏,逐渐成为课堂氛围的调剂品。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在游戏设计时能够与教学活动目标相结合,增强幼儿在舞蹈教育教学游戏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戏剧教育对游戏的应用与其“声、台、形、表”中“形”的训练板块则能够恰到好处地对此进行调节、平衡。

二、舞蹈与戏剧的融合

1.教学模式的融合

在舞蹈众多的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就是“实践教学”与“模仿教学”,需要参与者对教师口传身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肢体语言的模仿,或直接扮演角色,或进行情景想象以表达情感、展现情节发展,是舞蹈教育教学实践的最佳切入点,同时在舞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肢体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导致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使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度、情感表现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相对减弱。

戏剧教学过程中的“假扮”,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性、创造性及其真情实感的投入与表达,这恰恰是舞蹈教学所缺乏的。在戏剧教育教学众多的模式中,戏剧教育模式是“戏剧特质”最明显的教学模式,一般由肢体动作、角色扮演、情景想象、故事结构与演出技巧组成,是一种表面上接近于戏剧排练的学习模式,是初学者使用戏剧进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也是舞蹈与戏剧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2.肢体语言训练方式的融合

舞蹈对肢体语言的训练过程就是对人体的认知过程。体态的定位、肌肉的状态和能力、骨骼的位置都需要经过漫长的磨合与练习,最重要的是筋肉感觉的控制和使用。要达到较高的肢体控制力,就需要学习者反复地进行同一个动作或同一种形式的枯燥训练。而戏剧对肢体动作训练的侧重点则在于增强舞台表演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因此其采用的训练方式较舞蹈而言更加灵活多变,往往会从言语表达较为贫乏、初始接触戏剧时开始,一般分为身体觉察与控制、空间位移、空间关系及韵律动作四个方面。对于舞蹈中肢体语汇的定位与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利用戏剧场景游戏增强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的肢体塑造,或参与者进行角色和故事的演绎加强故事背景的理解与情感表达,以及语言引导参与者进行动作转换提高肢体的认知与开发。

三、与幼儿戏剧融合后游戏在幼儿舞蹈教学活动中的设计与应用

正如前文所提,舞蹈教学活动中游戏的设计与应用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导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不强,亦不能满足具有教学目的的游戏需求。因此,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游戏设计,应在符合舞蹈专业特性的基础上增强其趣味性、创造性和学生自主参与性,在幼儿自主性游戏和教学游戏中取得平衡。

1.小班游戏

在小班舞蹈教学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应参考幼儿肢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戏剧中初级的肢体动作训练,例如认识身体部位、认识空间、方位等,并加入绘本故事的讲解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设计,以期幼儿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认识身体各个部位以及生活中的所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和美化。

例如:在故事中塑造形象。以讲故事为背景,创设不同的情景,辅以特定的语言提示为动作的启动语,在教师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以教师的语言为引导,分组用肢体语汇演绎出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并找到所扮演角色的各个肢体部位以及其位置和形态,而后对比所扮角色和自己身体部位的区别。

延伸训练:由教师在不同组别中选出最特别最有创意最符合角色的造型,让其他幼儿进行模仿,教师在保留该形象的基础上对动作进行规范和美化,创造出属于幼儿自己的角色形象,而后利用所创造的形象进行韵律舞蹈的学习。

教学目的:训练幼儿认识自己与其他动物身体的不同部位,能够初步与教师进行教学配合,训练幼儿的专注力与反应能力。

2.中班游戏

4-5岁幼儿的舞蹈教学活动的游戏设计应遵循承上启下的发展性教学原则,在小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也为将来大班教学打下基础。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戏剧教学的中级肢体训练内容,例如四肢的伸展、空间的拓展、肢体与空间的关系等并加入戏剧训练中“声雕”的塑造,以顺应幼儿肢体发展的规律,强化幼儿的肢体与感知力。

例如:在声音中认识世界。教师给出场景,幼儿分组做圆圈队形或利于游戏开展的其他队形,依次用声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并且按照不同的节奏用角色声音出场,重现场景。教师根据幼儿的声音进行动作设计,包含肢体的伸展与空间的探索等,并指导幼儿进行跟跳,

延伸训练:教师播放不同的声音,由幼儿自行创作形象及其肢体语汇,并用语言表达出所创作的肢体语汇的意义,而后由教师对已创造的肢体语汇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期在不断变化的要求中强化肢体的认识和感知。

教学目的:训练幼儿认识各种不同的声音,并且了解不同的节奏,用声音去探索周遭环境,用肢体感受自身变化,初识节奏与舞蹈的关系,表现力的培养。

3.大班游戏

5-6岁幼儿肢体发展已趋近成熟,游戏的设计可结合戏剧教学的高级肢体训练内容,例如身体的控制力、空间的转换与团队的合作关系等,结合模仿创造的游戏环节,强化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身体的解放与创造。教师给出一个人、事、物的形象,并组织幼儿围成圆圈,由教师进行示范,跳出第一个代表特定形象的肢体动作,抛砖引玉后以其中一位幼儿为起点,开始对教师给出的形象进行一个肢体动作的创作和表演,其余幼儿模仿跟跳(包括模仿幼儿的面部表情等一切细节),而后由第二位幼儿以第一位幼儿给出的肢体动作为基础创造出一个后续动作,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幼儿完成创作;然后由教师为幼儿们集体创造的肢体动作片段设计简单的队形与节奏,形成新的舞蹈短剧。

教学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能够较为自如的利用肢体语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合作能力的养成。

延伸训练:在地面铺设两张长的白色画纸,幼儿两手各拿一支画笔,从起点处将画笔放在画纸上,利用身体的不同变化和方位的调整进行画作,要求过程中画笔不能离开画纸直至画纸的终点。

教学目的:解放思想和肢体,让幼儿了解舞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肢体语言,提高对肢体的控制力。

四、对幼儿舞蹈教育教学的促进

1.兴趣的提升

兴趣是一切事物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培养兴趣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产生成就感,拥有自信。戏剧为舞蹈课堂所带来的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环节以及给予了幼兒更多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加强了幼儿学习舞蹈的乐趣,充满乐趣的学习是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成就感与自信油然而生。

2.表现力与理解力的提升

舞蹈和戏剧都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强调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中较为抽象的肢体语汇的教学,通过各种戏剧教育方式的加工和提炼,会更加直观形象地刻画出所要表达的情节、思想和情感,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更加正确地理解所学内容或作品,并能够以更为准确的、多层次的方式将所需情感展现或表达。

3.创造性思维的解放

艺术的学习重在创造,而较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一些定向思维和固定模式所影响,无法进行发散性思考,对事物存在固有的认知。戏剧的培养方式恰好能够打破这样的固化思维模式,在对人物、动物、事物的模仿学习过程中,在创设环境、解放天性的过程中,能够天马行空,展现自我对世界千姿百态的认知和想象,并能够进行艺术创作。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林枚君.儿童戏剧教育活动指导——肢体与声音口语的创意表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04).

[2]葛琦霞.当绘本遇见戏剧——教室里的小剧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03).

课题基金:2018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青年课题《幼儿舞蹈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应用——以幼儿舞蹈与幼儿戏剧的融合为例》(项目编号:SLC201802)

猜你喜欢
幼儿舞蹈融合游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幼儿舞蹈编创教学技法及应用
如何培养幼儿舞蹈学习兴趣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