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2019-07-29 01:26王雪茜
上海文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姨老太太

王雪茜

一束光

傍晚,201国道。车窗外隐约几粒灯火,在蒙蒙细雨中跌落沉淀。

路宽,车少。初夏的暑热,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的SUV像闪着银灰色雪花点的电视机,消磨着喧嚣后的时光。

那辆帕萨特仿佛是突然出现的,映入眼帘时,它歪在前方五六百米的路边,如一条开膛破肚的黑鱼,散在案板上,驾驶室像绽出血肉的伤口,车门如翻开的硬痂。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知是从轿车里甩出来的,还是从车里被抬出来的,仰面朝天贴在柏油路上,看起来毫无声息。两三名交警在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故。

“太惨了。”绕过车祸现场时,坐在副驾驶的H说。这句话像遥控器迅疾摁灭了电视机的雪花点,车里一片沉寂。雾蒙蒙的细雨似乎大起来了,雨刷器像个晚归的醉汉,麻木地晃来晃去。

雨雾中的柏油路吐着灰白的光,沉在灰白里的年轻人,半袖衫卷在胸口,破损的遗容被来来往往的过客目睹着,又被雨淋着……

去年正月十五,我的一名家在农村的高中同学不幸落入家门前的冰窟窿溺亡。同学群里一片唏嘘,很快就有人在群里发了他被打捞出来的视频和照片,这一举动霎时引爆了众怒,发视频的同学遭到了“群灭”。

我们活着时用力维护的尊严,极有可能在猝然发生的灾难面前玻璃一样破碎。毋庸讳言,尊严本身即是文明。毛姆所说的“我愿为维护我的尊严而放弃我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与我们文化传统中的“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人理想殊途同归。当尊严没有办法自己选择的时候,局外人决定着文明的程度。

从我家到我工作的学校,只需经过十字路口。事故就发生于此。车祸发生时,正逢学校秋季运动会,一名高二女生要穿过人行横道去买汽水,不幸被东向而来的汽车撞飞,当场死去。我经过时,已围了一圈人。我们的学生穿着校服,白色运动鞋的鞋带散着,头脸及上半身被蓝色的风衣遮着,只露出一截校服裤腿。脱下风衣盖在学生身上的是个年轻母亲,她站在死去的学生身边,阻止周围拿出手机想要拍视频拍照片的人,“请不要传播,给孩子最后一点尊严吧。”

小时候,邻居阿姨患了间歇性精神病,病情发作时,常会到处乱跑,严重时连自己儿女也不认识。某次竟光着身子在市场上冲陌生人傻笑,认识她的人试图拿衣服裹住她,被她一把扯掉。儿女们因自己的疯母亲在小镇抬不起头来。这件事让我姥姥大受刺激,她常对我妈唠叨,死不可怕,疯了才可怕。我妈回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渐渐却觉得,赖活着毋宁死。灵魂缺乏依靠、不快乐的生存并不算真正活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希特勒上台前,茨威格几乎忘记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然而,希特勒粉碎了犹太人渴望融入欧洲社会的梦想。茨威格被法西斯抄家,他撰写的书籍被焚毁。看透法西斯本质的茨威格侨居英国和巴西,躲开了厄运,但作为去国离家、四海飘零的流亡者,他内心备受折磨。对于思想敏锐、心灵敏感、感情细腻的作家而言,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选择带着尊严离开。自杀当天,他写道,“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人性的本质是尊严。自由是最大的尊严,故而人不自由时会觉得生不如死。如果不能嘹亮地活下去,不吝将刀锋对准自己的人并不鲜见。只是,许多人对尊严的理解并非贯穿生死,生无尊严已然让他们顾不上死之尊严。而死的尊严与活的尊严同等重要,甚至死的尊严尤为重要。

电影《色戒》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时,我找出所有关于电影主角王佳芝原型郑苹如的资料来读,有一段郑苹如被押赴刑场的描写令我久久难忘:1940年2月,汪伪政权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晚上,由林之江担任行刑官,押着她到沪西中山路附近的荒郊旷地上执行。押着她上车时,讹骗她是解赴南京,不久即可开释。等到抵达中山路附近的荒郊要她下车时,郑苹如已经知道这里将是她的殒命之地。她依然态度从容,下了车,仰着头,向碧空痴痴地望着,叹了一口气,对林之江说,“白日青天,红颜薄命。你我有数日相聚之情,今若同去,亦不为晚。君若无意,则有死而已。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林之江闻此,竟至手颤心悸,下不了毒手。还有另一版本,说临刑前,郑用沪语对执行者说了最后一句话:帮帮忙,打得准一点,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

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毫无畏惧,却请求刽子手,不要毁坏了她自己一向十分珍惜的容颜。“不作沾泥絮,不作溷坠花,只凭得玉碎香消。”这种诗人式的完美主义猝然击中过我。死亡是一门艺术,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死得漂亮。

2017年2月,台湾作家林奕含出版长篇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故事是依据作者少女时期遭受补习班老师诱奸的经历写成。小说出版后,林奕含于4月底自杀离世。这部小说的后记中,林奕含写道,“因为一种幼稚的自尊,竟如此遥远,如此渺茫。后来,长大了,我第二次自杀,吞了一百颗普拿疼,插鼻胃管,灌活性炭洗胃。活性炭像沥青一样。不能自已地排便,整个病床上都是吐物、屎尿。……自尊?自尊是什么?自尊不过是护理师把围帘拉起来,便盆塞到底下,而我可以准确无误地拉在里面。”对视个人尊严大于生命的人来说,她无法蜷缩在万物中间,以一个灵魂被毁损者的肉体过快乐的普通人生活。

今年,我妈觉得自己记忆力大不如前,毕竟已年过古稀。我劝她说,人老了脑子退化些很正常。她却说,并非怕死,怕老年痴呆,怕没有尊严地活着。我妈年轻时十分聪明,在上千人的大厂中业务笔试曾考过第一名。现在竟至晚饭吃过没有也记不清,降压药吃过几遍也不记得。我带她去医院查了甘油三酯等指标,七项里面有五项稍微偏离正常值,遵医嘱给她拿了药,叮囑我爸每天按时提醒她吃药。她有时会用怀疑的眼神试探我,“你觉得我有没有变傻?”“要是突发脑出血之类的病,千万不要抢救我,我不想过不能自理的生活。”她对变傻变瘫痪这种事非常惧怕。人之将老,大概都会有同样的忧虑吧!

台湾知名主播傅达仁饱受胰腺癌之苦,2018年6月2日飞往瑞士尊严机构寻求安乐死。此前,他坦言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每天都要经历剧烈的腹痛,十分难受。他在6日的贴文中表明:“我要求尊严。”瑞士时间6月7日下午,八十五岁的傅达仁在五位亲朋好友的搀扶下走进蓝色铁皮屋,留下遗言:“年轻时奋斗向前,年老时喜乐再见。”

自然界中,不少动物有预知自己死期的本领。据说狮子若患上重病,会带着准备好的食物,躲进一个平时未涉足的陌生洞穴里,安静等待死亡的来临,食物吃完之日,便是狮子死亡之时。猫和大象预知己身之死亡亦会走到无迹之处。刚果高原有一种黄毛狼,它们充当自己的掘墓人。在临死前,会自己挖好墓穴,一旦它们跳进墓穴,不出半日便会自然死亡。科学研究认为,动物能预知自己死期并不神秘,这是由它们的生理变化引起的。动物生了重病,生理就会发生变化,动物能根据这种变化的强烈程度,推测自己的死期。我为之感动的并非动物预知死亡的神秘能力,而是,即便是动物也会为死亡留有尊严。

一周前,去海边游玩回来的路上,发现一只猫被碾死在宽阔的马路中央,它或许只想横穿到对面灌木丛,找同伴玩耍;或许它在马路上发现了好玩的东西,没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又或许它只是觉得天色已晚,急着寻处憩息之地。总之,它孤独地躺在黄昏的余烬里,像佝偻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婴儿。车来车往,对它视若无睹。天色很快会暗下来,它必将遭受轮番碾压,骨血无存。犹豫的间隙,我们的车已然风一般刮过它身边。跟同伴低声请求,不如返回去,把它挪到路边埋掉可好?同伴不吱声,前行一两分钟后调转了车头。远远看见一名独行的骑客将自行车靠在路边,从行囊中取出几张报纸,戴着手套,奔向那只猫。全副武装看不清面容和性别的骑者,小心翼翼把猫裹在报纸里,捧着向路边灌木丛走去。同伴默默打开了车前大灯,将骑者笼在一束光里。

一路平安

四月,我从苏州旅行回来,在楼下碰上了我隔壁老夫妻的小儿媳,她一脸疲惫,拉过我说,她大伯哥心脏病猝然发作去世了,刚出完殡。叮嘱我要对老夫妻保密。

老夫妻均年过八十,前几年还总是成双出入,或一前一后去买菜,或一人一个马扎坐在楼前晒太阳。他们有两个儿子,小儿子住在老夫妻楼上,大儿子以前是副市长,刚刚退休,虽不住我们小区,也算是孝子,每周必会大包小裹回来探望老两口。

近一年来,原本比老太太硬朗的老先生一天天萎靡下去,之前还见他被保姆搀扶着出来溜达,最近一个月一次也没碰见,甚至连老太太也极少出楼。我猜想也许是老夫妻终究获知了儿子的死讯,老年失子,不胜其悲,想必已然病倒床榻,心痛无着。

几天前,下班转过楼角,远远看见老太太坐在楼前樱桃树下,手里拿着一缕韭菜,跟隔壁单元的周伯伯不知聊着什么,见到我,笑呵呵迎上目光。我几乎可以断定她并不知情。以往,我见到她必会寒暄一两句。那一刻,一股说不出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像个真正怀揣心事的人似的只微微点下头就奔向楼里,全不顾身后探寻的目光。

老太太聪明敏感,去年我犯了胃痉挛,疼得死去活来,眼泪控制不住爬了满脸。从医院打完针回来,恰好在楼梯口碰到了她,她一眼看出了我的异常,问我怎么眼睛都哭红了,是不是被谁欺负了。

周末,在市场看见老夫妻的小儿媳正在菜摊挑黄瓜,说起她婆婆,皱起眉头,语气犹疑,老太太很是反常,大伯哥去世的第二周,老太太问小儿子,哥哥怎么没回来,小儿子说哥哥出国旅游了。后来几周也不见大儿子回来,老太太又问过几次,小儿子支支吾吾敷衍过去。小儿媳说,老太太现在竟然再也不问了,闭口不言大儿子,难道大儿子连一个电话都不打来她也不感到奇怪吗?“到底是老了,糊涂了。”小儿媳叹息道。

天渐渐暖了,下班回来常见老太太坐在楼下,要么跟邻居唠嗑,要么摘着一手菜,仍旧一副笑呵呵的模样。

我有时不免困惑,即便是死亡带来的悲痛,不也总好过蒙在鼓里的笑容吗?以孝之名剥夺父母对子女生死的知情权,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孝?这种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何以形成?换言之,这种普遍存在的为人子女者的自我道德提醒究竟滥觞于何时何因?

有天傍晚去公园散步,碰见我一个远房小姑,我问她我五奶奶(她的母亲)近况,小姑说老太太小脑萎缩有点严重了,忽而清醒忽而糊涂,倒是最近从精神病院开的药很是见效,脑子完全正常了。

我问她,五奶奶有没有问过小叔叔?她摇了摇头,“人越老,就会变得越自私,只顾自己,子女反倒不放在心上了。”

我的远房小叔叔前几年在青岛的远洋轮船上做船员,工作很忙,又放心不下老娘,便与五奶奶商定,每晚七点准时通电话,几年来雷打不动。即使他跟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相谈甚欢,到约定时间必打他的母子专线,他说,老娘到点就会守在电话旁,不能让她等着,不能让她担心。谁知小叔叔不知怎么掉到海里,人就没了。他出事時,五奶奶刚过完米寿,儿女们约定瞒着她办丧事。约定而已,并没有什么把握可以瞒得住,其实很难瞒得住,只是按照公序良俗似乎必得如此操作才算孝顺,老亲故旧亦心照不宣,最终不过是想等着老人在煎熬的等待和猜疑中自己慢慢发现残酷的真相。家里亲戚来来往往,闲杂人等出出进进,有心脆的拉着五奶奶的手面露悲容,有嘴快的观察五奶奶的神情欲语还休。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不可能没有生活积淀下来的经验和预感,老太太却对家里显而易见的反常情况视若无睹,对怀着各种莫名心绪打算试探或安慰她的人不咸不淡不冷不热,脸上始终挂着慈祥平和的微笑,一句多余的话也不问,一句多余的话也不说。

上个月,五奶奶无疾而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她也没提我的小叔叔。她不问,小叔叔就永远活着。

或者,五奶奶不过是配合子女演完了她扮演的角色,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活着的人也说不定呢。不管蒙在鼓里的是谁,蒙在鼓里自有蒙在鼓里的好处。青年时期,学习智慧;老年时期,运用智慧。而智慧也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吧,我们无法轻易用“自欺欺人”“老年痴呆”之类的词语来定义白发人的苍凉,现实并非如此简单直接。我想,这也算一种人生策略与生活智慧。看似糊涂,却也是混杂清醒与理智的糊涂。

英国境内有一种类似松鼠的又小又害羞的哺乳动物叫睡鼠,顾名思义,睡鼠以贪睡得名。除了夏天,一年中有九个月它都处于冬眠状态。冬眠中它们不吃不动,呼吸几乎停止,身体变得僵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不能吵醒它们。

动物为了适应不良的生存环境,有很多自保措施。带刺类比如豪猪刺猬,以硬刺拒人于千里之外;带壳类比如蜗牛河蚌,以龟缩于壳内躲避伤害;变色类比如变色龙蚱蜢,以改变体色迷惑对手。壁虎螃蟹会自切身体,臭鼬、甲虫会放臭气,不管主动被动,在心理学上,都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唯獨最聪明的人类,在身体功能上却缺少了保护自己的盔甲。有时我想,那些受了巨大刺激突然疯掉或失忆的人也许是大脑潜意识开启了自卫模式,只不过最痛的意外,最迅猛的哀伤,导致最惨烈的保护。很多人在面对无法接受的事情时都会自动生成这种逃避性心理。他们会在实情即将毕露的临界点戛然失智,关闭心门拒绝真相。没有一种生活哲学能放之四海而通用。“自我屏蔽”是人的一种本能,人性太脆弱了,似乎经不起直面伤痛。

那么,不妨不与现实正面交锋,以人性的懦弱于危崖边拉扯出缝隙,以模糊不清的现状给继续前行提供机会,将一切确切的信息关闭在记忆的暗门中,唯留一瞬之光指引活下去的勇气。让真相,如雨后的远山淡影,或遥远的海市蜃楼,永远模糊难辨,也永远不可能被还原。给心理以暗示,给暗示以强化,给强化以反复,等待时光的橡皮擦将脑海中渐次萌发的焦虑与怀疑轻轻擦去。即使最终真相浮现,经历时间过滤的迟来的悲伤,杀伤力已如强弩之末。

我妈兄弟姊妹七人,只有大姨远嫁在牡丹江,几十年间只回来过三次。也许思念的深度与距离的长度成正比,姥姥最惦记大姨,每年都会亲自晾晒各种鱼干让舅舅寄给她。七十多岁时,姥姥在大舅陪同下出了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远门,也是她唯一一次出县城坐火车,到牡丹江去看望她的大女儿。十几年前,大姨得了脑血栓,姥姥那时已经八十岁了,她再也没有能力千里迢迢去看她的女儿了。我陪着我妈和小姨去了牡丹江,大姨最后一次见到娘家人。不久,她就去世了。她走了不到一年,身体还算健康的姥姥突然病重,很快就进入了弥留状态。因离得远,不常联系,我们一直以为姥姥并不知大姨去世,担心她会耗着一口气等大姨赶回来而最终难以瞑目。

姥姥去世当晚,有过短暂的清醒,长辈们说是回光返照。她要求小姨把大姨的照片放在她身边,让大家放心,说去那边自会有大姨照顾她,就算喝了孟婆汤靠照片也比较容易找到她的大女儿。小姨微微点头,一句话也没说,只轻轻把大姨的照片贴进姥姥的手心里。

汽车在遇到碰撞时,传感器会自动感受汽车碰撞强度,并将感受到的信号传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进行处理,当它判断有必要打开气囊时,立即发出点火信号以触发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接收到点火信号后,迅速点火并产生大量气体给气囊充气。人会因惯性“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伤害程度。

人的大脑或许也有一个隐藏的“安全气囊”吧?

当然,汽车的安全气囊不是自动生成的,它归功于设计师的智脑妙手。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每个开车上路的司机都希望这段旅程以开心起,以喜乐终,一路平安,方不辜负车窗外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设计师及时捕捉到了司机的心理需求并产生了同理心,安全气囊便应运而生。安全气囊被创造被激活的前提是被需要。

在大自然视域内,尽管个体生命的猝然降临或离去,如同雪落无声,但“生命的真相是体温”。稽古揆今,接近人生旅程终点的老者如果还有什么愿望的话,只能是希冀给人生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虚虚实实有意无意间他们将此愿望传导扩散给亲密之人,亲密之人心领神悟。一方不说,一方不问。毫厘之验,继继存存,所谓约定俗成与公序良俗之形成,大概如此吧。

这一切是如此生动和不可避免,如同落日与霞光相互熔金,无有边际,唯有归于一片模糊。

猜你喜欢
大姨老太太
醉酒的大姨
电子秤助力 大姨的小家生活
我等你
上门做客礼先行
疯狂老太太
早上的期待
哪剪的
搭讪
成全善良
蜘蛛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