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基础均为胰岛素抵抗,一旦胰岛素无法发挥血糖控制作用,需在肌肉、肝脏中发挥作用。诱发糖尿病的因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1],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损伤血管、肾、心等器官,严重者造成功能障碍,对患者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临床在治疗糖尿病时常采用药物治疗与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科学护理干预,实现血糖的控制。
1 正确监测血糖
血糖检测:指患者学习使用尿糖试纸检测血糖,对血糖进行粗略估计。或者使用便携式血糖检测仪,可及时观察血糖变化,及时对饮食与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多种并发症。
2 胰岛素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部分患者饮食治疗无法使血糖得到理想控制,需行药物治疗,常用的为胰岛素。指导患者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如胰岛素抽取、注射部位、胰岛素正确使用等,并告知患者胰岛素作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确保血糖得到合理控制,同时避免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3 健康知识宣教
糖尿病患者由于缺乏疾病有关知识,且反复检查、胰岛素治疗等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如焦虑、紧张等,因此加强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使其充分了解疾病有关知识,重点讲述对患者的影响,引起患者重视,强调有效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控制饮食,系统合理用药。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负性情绪,讲述治疗成功的案例,使其树立自信心,叮嘱家属增加对患者的关心于支持,使其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正确面对疾病。指导患者定期入院复查,配合医师行有关检查与治疗,将其病情与治疗效果向医师反应,有助于调整疾病慢性过程。
4 饮食指导
饮食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糖尿病高发于老年人群,老年者机体器官组织功能衰退,需加强饮食管理,每日摄入食物应当包含维生素、矿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根据患者的需要,增加维生素D摄入量,饮用牛奶,或者在阳光下散步,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维生素B与维生素C可轻微添加,存在于较多食物中,常常不存在缺乏情况,不必特别供应。选择瘦肉类食物,所含脂肪较低,避免摄入动物性脂肪,使用植物油烹调油。摄入蛋白质,食物包括豆制品、鱼、禽蛋、乳制品、牛奶等。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为豆类、根茎、五谷等,是机体40%-50%的营养物质,需增加其摄入量。禁烟忌酒,避免浓茶、咖啡因等摄入。三餐需营养均衡,食物供应量分别为早餐、午餐、晚餐分别為20%、35%与30%,早午餐、午晚餐、晚上各为5%。
5 运动指导
骨骼肌运动不仅能够消除能量,还能够促进胰岛素结合受体。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体育活动,使血浆的胰岛浓度降低,胰岛素拮抗改善,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增强体质,促进微循环改善,血糖降低,有效控制体重。向患者讲述运动的益处,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适当的进行。运放方法包括慢跑、步行、家务劳动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运动强度,初始计量小,循序渐进,不断增加,确保心率应为个体最大消耗量的50%。
6 随访护理
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指导患者糖尿病有关知识,其中包括疾病特点、疾病防治、疾病危害等,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治疗。门诊应当设置咨询电话,打破保健门诊与家长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限制,可及时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另外,通过收集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提供了临床所需的调研资料。
总之,糖尿病患者不仅仅需要重视治疗过程,还应当重视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