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方式、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分析

2019-07-29 01:50常凤石金毅王露黄琨汪霄曾祥英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血脂慢性病太极拳

常凤 石金毅 王露 黄琨 汪霄 曾祥英

1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武汉430062)

2 湖北大学校医院(武汉430062)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1],60岁以上居民半年内跌倒发生率为8.0%[2]。报道提示75%的65岁以上老年人有过跌倒经历。跌倒已成为高龄老人伤害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高龄、未婚或离异、视力及听力下降、失眠、步态不稳、高血压、糖尿病、痴呆、抑郁、维D缺乏、服用多种药物、缺乏锻炼、核心及下肢肌力不足[2-8]等均可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且患有3种以上慢性疾病跌倒率达36.4%[9],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不同慢性病跌倒次数表现为:痴呆、抑郁症、脑梗死等神经系统或脑血管疾病较高,其次是糖尿病、白内障、骨关节炎、高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9,10]。已有研究主要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获得慢性病患者的跌倒次数,对比不同慢性病间的差异,但是缺少对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指数的实验研究。

教育、饮食、药物、运动与环境改造是预防跌倒事件发生的有效综合干预措施,其中运动是必要且不可代替的手段[13]。太极拳、弹力带力量训练、踏步或变换步行方向的步态练习、广场舞、快走、慢跑等运动,可降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12-16]。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健康老年人或脑卒中、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症等慢性病群体,缺少骑自行车、打乒乓球运动方式对肥胖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影响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使用Sunlight 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测试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老年慢性病人群的跌倒风险指数,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fall risk index,FRI)之间的差异,探讨规律运动对慢性病老年人群跌倒风险的影响效果及机制,为预防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提供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60岁以上的湖北大学离退休老年人,将人群按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肥胖分为正常组和慢性病组。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指标无差异(P>0.05),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 测试地点

湖北大学校医院。

1.3 测试手段与方法

1.3.1 体检基础项目

按照60 岁以上、65 岁以上社区健康体检要求,完成指定项目检测。空腹血糖、血脂测试使用东亚/希森美康Sysmex CHEMI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按操作规范完成。血压测试使用大连Omron HEM-7112 电子血压计,身高、体重测试使用河南盛苑HGM-300电子人体秤,由内科医生完成。肥胖诊断标准:体质指数≥28 kg/m2。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高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 /L。高血脂:总胆固醇≥5.72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3 mmol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 /L,其中一个或多个同时存在。

1.3.2 跌倒风险指数

使用以色列Sunlight Tetrax平衡诊断训练仪,通过测试受试者的姿势摆动强度、一般稳定性、左右脚压力模式同步性参数、体重分配系数等数据,获得跌倒风险指数。要求:受试者双脚赤足,脚跟和脚尖站在A、B、C、D四个感应区,按照睁眼、闭眼、睁眼+脚垫、闭眼+脚垫、右侧头+闭眼、左侧头+闭眼、仰头+闭眼、低头+闭眼8个动作(每个动作32秒)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受试者保持身体直立、重心稳定、上肢自然处于体侧。FRI表示跌倒风险,评价标准为:59~100 分为高度风险,37~58 分为中度风险,0~36 分为低风险。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不同性别、正常与慢性病人群的组间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对不同年龄、不同慢性病、不同运动方式的跌倒风险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年龄或性别与慢性病的交互作用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FRI与血糖、血脂、血压、体质指数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2.1.1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表1显示,慢性病组FRI均值略低于正常组,均处于中度跌倒风险,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F=0.252,P>0.05)。研究发现,男性慢性病人群FRI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290,P<0.05);性别与有无慢性病交互作用对比发现,无统计学差异(F=0.429,P=0.513,P>0.05)。可见,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具有性别差异。

表2 不同性别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2.1.2 不同年龄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表3显示:正常组中,71~75岁组FRI最高,与≤65岁正常组(F=6.615,P=0.04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病组中,76~80岁组FRI最高,且71~75 岁慢性病组与66~70 岁慢性病组(F=4.802,P=0.042)比较,76~80 岁组与≤65 岁慢性病组(F=5.226,P=0.029)、66~70岁慢性病组(F=5.007,P=0.021),≥81岁慢性病组与≤65 岁慢性病组(F=4.594,P=0.002)、66~70岁(F=4.295,P=0.001)慢性病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有无慢性病与年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FRI具有统计学差异(F=11.881,P=0.000,P<0.05)。可见,跌倒风险指数具有增龄性变化,年龄与慢性病对跌倒风险具有交互作用。

表3 不同年龄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2.2 不同慢性病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表4显示,329例老年人中未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肥胖比例为31.0%,其余69.0%老人均患有一种或两种以上常见慢性病,其中高血脂(47.7%)、高血压(30.7%)、糖尿病(13.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10.6%)及肥胖(8.5%)比例较高,且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间进行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85.897,P=0.000,P<0.01)。可见,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是困扰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病。

研究发现,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老年人的FRI 最高,处于高跌倒风险水平,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FRI接近中等跌倒风险水平,这两类慢性病人群的FRI明显高于其余慢性病组,与正常、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肥胖合并高血压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

表4 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及跌倒风险指数

2.3 慢性病与跌倒风险指数相关性

学差异(P<0.05),而与空腹血糖、血脂指标无相关性(P>0.05)。可见,肥胖和高血压是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5显示,跌倒风险指数与体质指数(r=0.193,P=0.004)、血压(r=0.203,P=0.002)呈正相关,具有统计

表5 血糖、血脂、血压、体质指数与跌倒风险指数相关性

不同BMI 慢性病老年患者跌倒风险指数对比发现,超重(BMI=24.0~27.9)、肥胖(BMI≥28.0)的跌倒风险指数明显高于低体重(BMI≤18.4)、正常体重(BMI=18.5~23.9),差异具有显著性(F=4.364,P<0.01)。由此说明,BMI超过24.0 kg/m2增加了老年人跌倒风险。

表6 不同体质指数老年人跌倒风险指数对比

研究发现,3 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患者的跌倒风险指数明显升高,与正常血压(收缩压≤139 mmHg)、I 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H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3.992,P=0.009,P<0.01)。可见,收缩压超过180 mmHg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

表7 不同血压老年人跌倒风险指数对比

2.4 不同运动方式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指数

表8显示,不运动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最高,处于中度跌倒风险。不同规律运动均不同程度降低FRI,其中慢走锻炼者处于中度跌倒风险,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和打乒乓球锻炼者均处于低跌倒风险。研究发现,不运动与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F=4.675,P<0.01)。老年人常见运动方式中,太极拳锻炼人群的FRI 最低,其次为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则最高,且太极拳与慢走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F=5.706,P<0.05)。可见,运动对预防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具有积极作用,太极拳是老年慢性病人群较理想的运动方式。

表8 不同运动方式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指数对比

3 讨论

3.1 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男性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高于女性,本结果与既往研究存在一定分歧。已有报道显示:老年女性因雌激素减少、骨质疏松、肌肉含量低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跌倒事件[17],也有研究认为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无性别差异[18]。男性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高于女性可能与本研究对象中男性(72.7±7.4 岁)平均年龄高于女性(70.3±8.1岁),年龄因素增加了男性的跌倒风险有关。另外,男性研究对象参与运动比例(47.6%)低于女性(65.7%),且女性进行规律太极拳、广场舞锻炼比例(69.0%)高于男性(31.0%),这两个运动项目对提高平衡能力作用显著[19-21]。另外,男性饮酒比例高于女性,酒精可引起步态、平衡、姿势异常[22],进而增加男性老年慢性病人群的跌倒风险。

3.2 老年人群跌倒风险的增龄性变化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群跌倒风险具有增龄性变化特征,与有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其机制主要包括:(1)老年人单步长缩短,步速减慢,关节活动受限,摆动角速度、侧向移动能力及体位变化时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2)视力、视觉、听觉、本体感觉、触觉等感觉系统功能逐渐衰退。(3)运动系统退化,导致肌肉萎缩、力量下降、骨骼柔韧度降低[23,24]。以上原因,导致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具有增龄性特征。研究还发现,71~75岁正常老年人的跌倒风险指数高于其余正常年龄组,呈现“Λ”型变化。这一结果的出现,与该年龄组老年人患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慢性病比例较高有关。此外,71~75 岁正常组中,27.3%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等骨关节疾病,而关节疾病引发关节疼痛、肿胀,影响下肢肌力、承重能力和行走能力[25],导致跌倒风险增加。

3.3 不同慢性病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血压与跌倒风险呈正相关,肥胖合并高血压、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明显增高。该结果与Sarkar[18]研究一致,这是由于肥胖患者体重较大,导致平衡能力下降[26],脂肪过多、肌肉不足、力量下降[27],膝关节和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下降[28],身体左右摆动幅度明显增加、足间距加大、行走时足内翻发生率上升[29],这些均增加跌倒风险。

高血压跌倒风险增加与使用降压药物、血管硬化、步态不稳相关[30]。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诱发低血钾、低血钠、血容量减少、体位性低血压、乏力、头晕,进而增加跌倒风险[31];使用美托洛尔(倍他乐克)、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则可引起心率下降、脑供血不足,诱发跌倒[32]。高血压疾病也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引起脑缺血、萎缩、步态僵硬、行走不稳、肢端麻木,增加跌倒风险[33]。

糖尿病老年人群的跌倒风险指数相对较高,该结果与Chiba 等[34]研究结论一致。这与糖尿病患者引起骨周转率降低、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肢体坏疽等有关,影响肢体感觉功能、视觉、脑功能,导致行走速度较慢、步幅缩短、行走摇摆、步态不稳、认知能力下降[35,36],诱发跌倒。此外,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可引起低血糖事件发生,导致跌倒风险明显增高。高血脂患者的跌倒风险指数与正常组接近,部分研究显示高血脂导致颈动脉硬化可增加跌倒风险[37],但文献报道较少,有待深入研究。

肥胖合并高血压,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的跌倒风险指数明显高于其它慢性病种类,说明肥胖合并高血压增加了老年人跌倒风险。肥胖因脂肪沉积增加血容量,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造成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进血管收缩,进而引发高血压;肥胖人群的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进而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胰岛功能下降,诱发糖尿病发生。此外,糖尿病与高血压属于同源性疾病,两者可能存在共同遗传基因;糖尿病患者对血管紧张素敏感性增加,促进血压升高;糖尿病还可引起肾脏疾病,引起水盐代谢异常,诱发高血压。肥胖患者对游离脂肪酸的动员利用减少,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引发高血脂。所以,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常伴随发生,多种慢性病叠加导致的直接影响及降压、降糖等多种药物引发的间接作用[38],导致肥胖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高血脂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肌力、关节活动度等进一步下降,造成步态更加不稳定,跌倒风险更高。

3.4 不同运动方式降低老年慢性病人群跌倒风险指数分析

已有研究证实,力量训练、八段锦、太极拳、广场舞、游泳等可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39-44]。本研究发现,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均可降低老年慢性病人群的跌倒风险,太极拳效果优于慢走,但其余运动方式间无差异。该结果与杜龔[45]报道的太极拳对老年静态平衡能力改善作用好于慢走的结果一致,但与张阳[46]等太极拳优于广场舞的报道存在分歧。这一现象可能与张阳的研究对象为中老年人群,本研究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有关,慢性病增加跌倒风险与运动降低跌倒风险之间产生一定的交互、抵消作用。目前,未见关于太极拳与骑自行车、打乒乓球对老年慢性病人群静态平衡能力影响比较的相关报道。

太极拳锻炼者的跌倒风险低于慢走及不运动者,效果最为明显。这与太极拳运动注重“步型、眼法、手法、身法”的协调配合有关,主要机理可能包括:(1)增加肌力及下肢稳定性。太极拳静中有动的弧线动作,可加强腿部、腰部及全身其他肌群力量[47]。动作中的“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高探马”、“虚点地”等单足站立或一脚虚着的姿势,更有利于增加下肢的稳定性[46],进而增强平衡能力。(2)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动静结合的太极拳练习,对加强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具有促进作用。(3)改善感觉功能。太极拳练习时的“眼随手动”及推手中的“推荡往来”,有助于改善视神经和皮肤反应能力[48],增强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功能,辅助改善平衡功能。广场舞运动通过不断变换的音乐及舞蹈动作,集中舞者注意力,可使大脑功能得到有效锻炼[21]。广场舞的动作以“跳跃”为主,对提高下肢的肌肉力量具有较好作用,但单腿站立动作很少,导致其对改善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锻炼效果差于太极拳[46],但也有报道发现广场舞对锻炼者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作用好于太极拳[21]。提示不同健身者在运动方式选择时,要结合自身体质状况,身体条件较好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鼓励进行广场舞运动,而健康状况较差的则推荐太极拳运动。骑自行车是中老年人较喜爱的运动之一,可通过锻炼下肢肌肉力量,使髋、膝、踝关节功能受益,使颈部、背部、臀部、腹部、腰部、腹股沟等部位的肌肉参与运动,得到锻炼,增强肌力。骑车运动需异侧大脑运动中枢支配,两腿交替蹬车动作则可使左右脑均得到动员,起到预防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敏捷性的作用[49]。研究表明,优秀自行车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好于二级运动员、普通大学生[50],但关于自行车运动对老年慢性病人群平衡能力作用的研究未见报道。乒乓球运动则通过不断的脚步移动,增加下肢肌力和本体感觉功能;眼睛不断随乒乓球运动,可提高视觉机能;乒乓球的球小、移动速度快、攻防转换频繁、技战术丰富,要求大脑不断思考,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从而降低跌倒风险[51],但缺少该项目对老年人群跌倒风险指数影响的研究。慢走作为有氧运动项目,通过增加下肢肌肉功能,提高平衡能力[52],但慢走动作简单,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的改善作用无法与太极拳相比。可见,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和慢走通过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在降低跌倒风险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但具体作用产生的机理、不同运动方式对慢性病人群的效果优劣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4 结论与建议

老年慢性病患者跌倒风险具有增龄性变化特征。肥胖合并高血压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太极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乒乓球、慢走可作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防跌倒的运动方式,太极拳锻炼效果优于慢走。建议老年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体重和血压,养成体育生活化的良好习惯,通过规律体育锻炼降低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高血脂慢性病太极拳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高血脂,不都是吃出来的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高血脂的人到底该咋吃?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42式太极拳
中医保健食疗方 预防高血压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