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华
(徐州市中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3)
随着社会的逐渐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日益增多。2014年以来我们根据该病五脏元气虚损、痰瘀闭塞经脉之病机特点自拟通脉汤,治疗观察ASO 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ASO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ASO分期参照Fontaine分类法[2]。将120例门诊或住院的ⅡA、ⅡB ASO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B组为对照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所有患者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停止使用所有降血脂、抗凝药物。A组予通脉汤(由生黄芪,灵芝,何首乌,红景天,绞股蓝,山楂,柴胡,红花,地龙,水蛭,泽泻,蒲黄,海藻,毛冬青等20余味中药组成,由徐州市中医院制剂室采用浸泡、煎煮、过滤、浓缩、杀菌、包装的方法制备汤剂,每瓶250ml。每日口服两次,每次服半瓶,疗程40天。B组给予通塞脉片,5~6片,每日3次口服,40日为1疗程。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及各项观察结果。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管多普勒检查基本恢复正常,ABI>0.9;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ABI较前升高;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ABI进一步降低[3]。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AB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1,bP<0.05)。A组与B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ASO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比较(±s)
表1 两组ASO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比较(±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 A组600.66±0.360.94±0.394.02<0.01 B组600.68±0.380.83±0.402.08<0.01
表2 两组ASO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比较(±s,mmol/L)
表2 两组ASO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比较(±s,mmol/L)
指标A组(n=60)B组(n=6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mages/BZ_221_777_1247_815_1308.pngCHOL5.45±1.3 84.61±1.31a5.36±1.3 64.78±1.32b TG1.86±0.671.47±0.65a1.89±1.1 01.44±1.06b
表3 两组ASO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属于“脱疽”范畴。痰瘀互结是ASO发病的关键因素。其病机为元气虚损、痰结血壅、痰瘀互结、血脉闭阻。治法当补气振元、化痰活血。通脉汤含黄芪、灵芝、何首乌等20余味中药,黄芪、灵芝补气固本;何首乌补肝肾;红景天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绞股蓝益气健脾、化痰解毒;银杏叶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山楂活血化痰;柴胡疏肝理气、醒脾和胃、化在肝之痰;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地龙通脉活血、搜络解痉;水蛭活血破瘀、搜络通脉;泽泻利湿、降浊、化痰;生蒲黄活血化瘀;海藻化痰、软坚、散结;毛冬青活血通脉、清热化湿解毒。全方具有补气、振元、化痰、活血、通脉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A组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血脂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表明通脉汤治疗ASO疗效显著,且优于通塞脉片;它具有显著的调血脂、缓解痉挛、扩张血管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