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成元 朱爱平 何俊 李龙飞
(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 常州 213200)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对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为患者配合手术方案,最近这几年因临床微创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价值。这种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快[1]。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手术和骨折创伤等导致患者存在一定的出血,为防止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往往需对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加以干预。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术区的出血,对患者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可起到一定的效果,延长凝血酶原的时间。本文主要分析将氨甲环酸应用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并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氨甲环酸组,每组41例。常规治疗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42.3±11.4 )岁;氨甲环酸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41.7±10.3)岁。所有患者均为胫腓骨骨折,符合骨折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方案治疗,按常规手术原则为患者进行手术操作。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当中对氨甲环酸组患者骨折部位注射10%的氨甲环酸注射液20ml,常规治疗组仅配合常规的治疗.手术六小时以后,氨甲环酸组选择氨甲环酸注射液10mg·kg-1稀释在100ml的生理盐水当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利伐沙班片,每次给药10mg,每日给药一次,连续进行五周的治疗。手术以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日进行抗感染治疗,手术48小时之后,可帮助患者拔除引流管,手术后一周,患者常规下床活动。
评价并比较两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比较两组肺拴塞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比较,氨甲环酸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常规治疗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24.39%(10/41),氨甲环酸组为4.88%(2/41),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83%(11/41),氨甲环酸组为7.32%(3/41),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组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效果比较(±s,ml)
表 两组经过不同干预以后的效果比较(±s,ml)
组别n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氨甲环酸组41215.2±41.5247.8±35.3常规治疗组41277.6±51.4 361.4 ±41.5 t/2.3 6122.3 610 P/0.02630.0272
本文分析氨甲环酸应用在胫腓骨骨折当中所取得的效果,血循环中存在各种纤溶酶(原)的天然拮抗物,如抗纤溶酶素(antiplasmin)等。正常情况时血液中抗纤溶活性比纤溶活性高很多倍,所以不致发生纤溶性出血[2]。但这些拮抗物不能阻滞已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的激活物(如尿激酶等)所激活而形成纤溶酶。纤溶酶是一种肽链内切酶,在中性环境中能裂解纤维蛋白(原)的精氨酸和赖氨酸肽链,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并引起凝血块溶解出血。纤溶酶原通过其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结合部位而特异性地吸附在纤维蛋白上,赖氨酸则可以竞争性地阻抑这种吸附作用,减少纤溶酶原的吸附率,从而减少纤溶酶原的激活程度,以减少出血。氨甲环酸的化学结构和赖氨酸(1,5-二氨基己酸)相似,因此也能竞争性阻抑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上吸附,从而防止其激活,保护纤维蛋白不被纤溶酶所降解和溶解,最终达到止血效果。
综上所述,对胫腓骨骨折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出血,短期之内也不会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肺拴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