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血液内科,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ET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费城染色体阴性MPN(骨髓增值性肿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巨噬细胞增殖过度、存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转移迹象以及血小板持续增高是ET患者典型的临床特点[1-2]。在ET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栓事件是导致患者死亡、生活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收治的低危ET患者80例研究,做出如下汇报。
纳入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低危ET患者80例,女38例,男42例,年龄32~52岁,平均(42.60±5.14)岁;病程1~5个月,平均(3.06±1.14)个月。
根据WHO诊断标准对低危ET进行重新诊断以及EEC(内源性红系集落形成)检测,以位点特异性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将9.4×109/L、11.0×109/L、15.0×109/L作为临界值,将1000×109/L、1500×109/L作为血小板计数的临界值,以ROC曲线对血栓开始时HGB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年龄分组,将18~40周岁者作为青年组,将41~59周岁者作为中年组。
80例低危ET患者发病的中位年龄是42岁。其中35例青年组、45例中年组。21例伴DVF26.25%(21/80);59例不伴DVF73.75%(59/80)。80例患者经JAK2 V617F突变检测,32例阳性40.00%(32/80);48例阴性60.00%(48/80)。
单因素分析可知,JAK2 V617F突变以及DVF为低危ET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低危ET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
Logistic分析可知,DVF、JAK2 V617F突变为低危ET患者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NEC伴败血症危险因素
低危ET患者在分子生物学特点与临床特征方面与整体ET患者极为相似[3]。本研究显示:DVF、JAK2 V617F突变为低危ET患者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F是指深静脉中的血液不正常凝结,将静脉腔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液高凝状态是引发DVF的重要原因,例如产后、妊娠后、大面积烧伤、手术后、创伤等,血液黏附性以及血小板会增高,极易引发DVF,静脉造影是当前临床诊断DVT的主要方法,及早发现DVT,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可有效预防各种DVT并发症。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ET临床特征密切相关,JAK2 V617F突变阳性会影响患者机体血液学特征,JAK2突变主要来源于体细胞,在造血干细胞中获得,是克隆的标志[4]。V617F突变位于JH2假激酶区,与JH2激酶活性存在密切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与付荣凤[5]等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对于低危ET患者,应定期复查DVF、JAK2 V617F,及早采用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低危ET患者血栓危险事件的发生与DVF、JAK2 V617F存在密切相关性,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