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玻璃铸造主义

2019-07-27 13:55李文
上海工艺美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主义玻璃工艺

The term “post-glass castism”is a new word invented bythe author, which specifically refers to an artistic expressionstyle in the wake of Glass Studio Movement (especiallydominating cast glass techniqu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当代玻璃工作室运动自上世纪70年代发端,已历经半个世纪。1962年3月,一次创新性研讨会在美国俄亥俄州(Ohio)托莱多市的托莱多博物馆(The Toledo Museum of Art)召开。哈维·利特尔顿(Harvey Littleton)与多米尼克·莱比若( Dominick Labino)两人组织了一个为期一周的工作坊,向艺术家们普及建造新型熔炉的尝试,还包括如何熔化玻璃,如何吹制塑形,如何浇铸玻璃等,三个月后,他们又举办了第二期研讨会。托莱多研讨会,被广泛公认为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端。”(摘自英国作者大卫·怀特豪斯对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端的描述)。

“后玻璃铸造主义”一词为作者所提出的新词,特指玻璃工作室运动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年使用鑄造玻璃技法为主的艺术表现形态。以1962年美国俄亥俄研讨会和教学为标志,正式拉开当代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的序幕,继而传播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在具有悠久玻璃、水晶制作传统历史的捷克共和国,一批玻璃艺术家受其影响在此运动中脱颖而出,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数以铸造大型玻璃艺术著称的斯坦里斯拉夫·李宾斯基( Stanislav-Libensky.1921-2002)和他的夫人雅拉斯拉娃·布里赫托娃(J aroslava-Brychtova)。在近半个世纪的的当代玻璃艺术发展中这对夫妇成为捷克玻璃艺术的标志性人物,他们的名字甚至成为当代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中铸造玻璃艺术的代名词之一。

“玻璃是光的容器”,为李宾斯基的作品,正是这句名言最好的例证,也成为当代铸造玻璃早期的巅峰代表。其众多的几何造型作品经典地诠释几何形体所塑造的各种厚薄不一的玻璃美感,充分展现了光线使玻璃呈现色彩变化的魅力。他们夫妇不但将铸造玻璃作品的尺寸和体积发展到极限,还将玻璃铸造技艺完美定格在巨大尺寸的巅峰。

近年来吹制、灯工等工艺手段在玻璃艺术领域中,因工艺上较为快捷又极具观赏性,又在艺术语言表现上更具多元及丰富的特点,逐渐成为大多数玻璃艺术家的首选。而铸造玻璃艺术因

其创作工艺周期长、设备材料等成本相对偏高,表现手段相对“古典”,而使许多艺术家慎用避之。然而仍然有一群执着热爱铸造玻璃艺术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这种独特工艺语言,逐渐形成了与斯坦利斯拉夫·李宾斯基为代表的早中期艺术家不一样的面貌特色。这些极具创新和具有时代不同文化特色的铸造玻璃艺术形式,就是被作者称为的“后玻璃铸造主义”。

“后玻璃铸造主义”具有两大特征:首先作品需运用包括模具铸造、粉烧(帕特维尔)、沙铸、热熔等铸造工艺技术为主的工艺方式,另外还需具备拓展铸造玻璃工艺以及铸造艺术表现语言上的特征。

海克·布拉切劳(Heike Brachelow)是出生于德国的女艺术家,在完成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玻璃艺术的Ph.D学业后,一直任教于该学院。其早期作品中表现不稳定性概念的系列作品,充满哲学与理性思辨的主题以及精准的铸造工艺与色彩控制的工艺手法,将铸造玻璃表现得具有新意且有迷人的魅力。其作品的上半部在下半部底座的凹面中,在重力作用下缓慢绕中心运动,上部的重量与凹凸角度经过精密计算,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倾覆。作品呈现出对危险、脆弱、非静态表现与精密铸造工艺等完美结合,实在令人难忘。

澳大利亚艺术家格立·金(Gerry King)的作品具有运用自创性的铸造工艺表现风景绘画的独特风格。作品运用多次重叠和拼接铸造,创作出丰富绚丽色彩如同绘画画面,其熟练的技法使作品的色彩与空间不但和谐饱和而且具有玻璃的材质感。其作品不但显示出艺术家独特的铸造技术,还表现出艺术家深厚的绘画功底以及色彩表现能力。

日本艺术家神代良明原本职业是建筑师,后来成为职业玻璃艺术家。其作品将粉烧玻璃工艺发展出新的表现语言,通过在玻璃粉中添加发泡剂和陶瓷粉等,改变玻璃材料的化学性质,还通过铸造温度的控制变化等手法表现其特殊的不透明、颗粒状的独特效果,以及表现日本冬季雪景的映象这个主题,其作品效果独特。简洁的造型、撕裂的缝隙等细节和单一的色彩都蕴含玻璃材质对日本禅文化的物化新释意。

“后玻璃铸造主义”在中国也似乎找到了知音。原因有二:其一,作为中国高等院校玻璃艺术主要阵地的美术院校的造型训练和李宾斯基夫妇等东欧美术教育背景大体一致,相似的美术背景使铸造玻璃方式成为更适合中国艺术院校中师生们创作的表现方式,其二,中国近几十年的产业背景下获得设备、材料等铸造玻璃工艺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低,使之也较适合在院校里建设与发展。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历练,中国玻璃艺术家特别是以铸造玻璃为主的艺术家的水平不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还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铸造玻璃的艺术特色,并在铸造工艺技术、材料研究、主题表现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

李文,其作品熟练运用脱蜡铸造技法,铸造出工艺难度较高的纤细圆圈和整块三角形的组合,作品通过严谨的制作过程控制,简洁且具有东方意蕴的黑白色彩与象征非秩序的圆圈及象征理性的三角形表现理性主义的“秩序”主题,有意识的点线面构

图组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形式感,对称的结构也使作品更加稳定。

王沁,其作品以精致细腻的铸造以及喷砂工艺,表现了玻璃另外一种半透明的材质感。其《乌有园》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园林,作者试图利用本土形象元素表现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审美与文化交融的思考。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 “《乌有园》利用玻璃材料的特性,以意象的表现手法,传达一种心境的空间和物态的距离,在近于禅境的叙述中,表达着东方人特有的观照方式。”

杜蒙,作为海归年轻女艺术家,其作品更具有新生代对玻璃艺术不同理解的特点,即突破传统和规则的约束,具有动漫化以及细腻的人物造型,荒诞色彩的场景化、情节化的作品表现,运用铸造、吹制等不同工艺与材料表达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艺术思考。如同她自己对其作品的描述: “墙壁、笼子和其他隔离物是物质世界中可见的边界。但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更多无形的界限,以各种方式,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生而为人,我们为自由而生。但是,为适应周边环境和所处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或被迫受制于一定的环境。传统准则、法规与权威指导……接踵而至。甚至连我们思考的方式,都受到了社会评判和他人眼光的制约”。

“后玻璃铸造主义”作为当今经历过大半个世纪发展的艺术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出新的观念、工艺技术、艺术家新的创新形式。作者也试图通过此短文阐述和概括当代玻璃艺术铸造玻璃艺术的共性特征,这个新的观点也是基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正在无意识中创造出新的“后玻璃铸造主义”新形态。也正是基于艺术家们无尽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断探索、发展出更多更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对“后玻璃铸造主义”的未来前景将更加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玻璃艺术简史》(英国)大卫·怀特豪斯著.13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猜你喜欢
主义玻璃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新经典主义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都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玻璃上怎么会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