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 唐丽青
On June 5, 2019,"Shining Black Ink Throughout theAges Special Exhibition on Anhuistyle Ink" kicked offat Xuhui Art Museum.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exhibitionfocuses on "Anhui-style Ink" , applies thematic methodof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presents multimedia production,and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oduction craft ofAnhui-style Ink, the influence of ink mould carving on thegenres of Huizhou paintings at that time and the culturalnetwork formed by ink-makers and the literati in history.
2019年6月5日,“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在徐汇艺术馆拉开帷幕。该展览首次单独围绕“徽墨”展开研究,以深度解读的专题方式,结合丰富的多媒体制作,梳理徽墨发展的脉络、制作工艺、墨模雕刻对当时徽州绘画流派的影响,制墨家s同时代文人所形成的文化网络,来呈现徽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徽墨背后所蕴含的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当下的传承,进而探讨回望历史、深究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进行自我文化定位的问题,以及这种回溯对于未来发展所形成的精神动力。
墨,大概是現代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了。提到墨,我们就会听见汉简一册册被展开的历史回响,会看见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奕奕神采,会浮现历代书家挥毫纸上的遒劲铿锵,甚至能窥见文人书房的清雅别致。中国手工制墨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自邢夷制墨、廷硅南迁,经历代文人甚至帝王倾注心血,至明清徽墨绽放异彩……墨,早已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可是,当今若不是资深的藏家,或者极讲究用墨的书家、画家,国人与墨之间似乎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难以触及、无从了解。
任何一个历史物件都将面对这样的疑问——被记住,还是被遗忘?回答似乎不是一种选择,倒更像是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被遗忘是因为我们的时代在飞速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天翻地覆。但如果被记住,它们该以何种面貌、何种方式呈现呢?
作为展览的创作者和文化的讲述者,徐汇艺术馆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路径,希望向观众呈现一些饱满的、有温度有质感的、好看好玩好听好懂的“话题展览”。这些话题大家或许耳熟能详,但通过专题梳理、深入挖掘和有层次的展览表达,观众会进入一个超乎预期,广阔、鲜活而富有魅力的文化世界。徐汇艺术馆力求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和多媒体激活静态的古老文明,营造综合感官体验,加以充满感染力的现场导览,引领观众看见那些“耳熟能详”背后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
2019年,文化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计划把徽墨话题带到了案头。这样的话题正是徐汇艺术馆所期待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完整的传承脉络和富有表现力的视觉材料。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话题,如何讲好这个充满中国元素又总是带着不可言说和玄妙感的故事?主办方扎进墨书古籍去探寻思路,走入非遗传承的制墨车间去搜集感受,越是靠近,就越困惑:在用手指敲击代替纸笔摩擦的今天,讲述徽墨,到底是讲述那些被时间风化的古老物件,还是讲述一种几近消失的手工技艺?在文房展泛滥的今天,或许讲好这两件事就已属不易,但主办方还想继续追问:逝去的终将逝去,回溯过往,是要留下什么?除了那些文化标本,还有什么能够打动当下的观者,让展览传递的价值与他们的精神产生深刻联结?
这些疑问,是在筹备展览的过程中不断被解开的。当读到“熬尽灯油沥尽胆,留取乌金千秋照”的诗句,当捧着古老墨模感受匠人的全情投入和极致巧思,当翻看明代墨谱惊叹方寸之墨
包容天文地理,主办方的内心被强烈地撞击着——“徽墨”所留存的,何止是徽墨本身?分明是古人物善其用的器物观,是借物明理、道器不忘的价值追求,是我们今日享用的文明背后实实在在的力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蓝图中,我们追求的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价值!这,才是主办方想要通过展览传递给观者的。
在这种强烈的感受下,怀着向古代制墨家和匠人致敬的情怀,如同打造一锭良墨一样虔诚打造展览的每个细节,主办方希望呈现的,是一种徜徉徽墨世界,观物、观史、更观心的别样体验。
展览通过“一轴一图”(“一轴”即中国墨的极简时间史, “一图”即清代中期《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讲述了古代中国的制墨历史、历代墨产区的变迁,以及徽墨的成因及其不同流派的分布。然后借助各种墨书古籍从制墨原料、松烟墨和油烟墨制法的工艺流程、历代制墨名家、墨模雕刻等方面展现每一锭经典的墨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与艰辛。在松烟墨和油烟墨制法的部分,分别设计制作了轨道镜动画和水墨动画,让古籍上的静态资料活起来,使今天的观众更容易进入墨的神秘世界,在沉浸式观展的氛围中去感受古代匠人的极致追求。实物展品部分,通过种类丰富、造型各异的墨品及与之有关的墨模、墨单、墨票、墨匣、墨谱等展品,完整地展现方寸徽墨在鼎盛时期所达到的高度。同时,此次展览还特别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馆的黄宾虹晚年代表作《论天地人图》,通过黄宾虹的作品及其“五笔七墨法”理论,结合他在近代化进程中对中西方艺术的看法、为中国画创作做出的实践,充
分展示墨最终在书画创作者手中所能呈现出的丰富艺术表现力。在展览的最后,通过两组多媒体互动装置,让观众在极其有限的展厅空间中,用虚拟的方式体验制墨过程,以及墨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互动延伸。此外,主办方还给观众留下了开放性的话题——墨的书写曾在人类文明史上为中国留下辉煌的印记,今天的我们又将如何从墨的精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都穿T恤牛仔裤,都开车坐飞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我们的区别是什么?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又是谁?我们希望展览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关于古代文明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下的提问和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在行为上“回到过去”,而是必须立足当下,为前行之路汲取养分。“寂光内涵,神采坚持”“质坚如玉”“万载存真”……古人对墨品质的追求,正是华夏先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百年的近代史,中国人在千难万险中练就了奋力奔跑的习惯,当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止一次自问:持续前行的动力,是在更快的前方吗?不,这份动力的获得,恰恰是在我们身后,当我们回溯源头、深究传承的时候,才会找到自己文化基因中具有特殊频率的部分,从而更加清晰地看见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独特性,进而从文化的血脉里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更快、更好地奔向更远的未来。